明洪武后期,当年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的老将们逐渐凋零,以大将军蓝玉为首的少壮派将领,成为明朝中央军事力量的中流砥柱。《明史》称蓝玉“饶勇略,有大将才”,并且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实力强,关系硬,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蓝玉最初在常遇春手下担任官军镇抚一职,他身材高大,作战勇猛善用谋略,且每战必胜。常遇春举贤不避亲,向朱元璋推荐了这位小舅子。此后,蓝玉又先后跟随傅友德、徐达、沐英等名将出征,屡获战功。
洪武十一年,在完成对西藩的平叛之后,蓝玉被朱元璋封为世袭永昌侯,成为明朝军界的一颗新星。永昌即长盛不衰之意,遗憾的是,尚未等到将爵位传袭给子孙,蓝玉就殒命刑场。或许蓝玉至死都没有看清,无论如何,他只不过是朱元璋为皇权铺垫布下的一颗棋子而已。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又是最心爱的马皇后所生,明朝建立之后,朱标顺理成章的被立为太子。为了防范觊觎皇位的其他儿子,朱元璋煞费苦心的为朱标打造了一流的武将团队,确保朱标能够顺利接掌皇权,而蓝玉则是朱元璋最看好的核心武将人选。
除了自身实力之外,蓝玉还是朱标太子妃的亲舅舅,基于这一层亲戚关系,朱元璋相信蓝玉会尽心尽责的辅佐朱标。此时,蓝玉的命运已经与太子朱标紧密捆绑在一起,如果朱标能够成功登基,蓝玉很有可能封公拜相,位列诸臣之首。
遗憾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又立孙子朱允炆为储君,与此同时,蓝玉在朱元璋眼中,由肱股之臣变成了打压的对象。因为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生,和蓝玉并无血缘关系,有这么一个强大的外戚在身边,对新君来说反倒是个重大威胁。谁能保证蓝玉不会凭借手中的军事实力,废掉朱允炆,另行拥立常氏之子篡取皇位呢。从这一点来说,蓝玉必然受到朱元璋猜忌。
此时北元残余势力尚在,边患未宁,而徐达、汤和等人均已老迈,朱元璋对于蓝玉既要防又要用,同时借机观察其动向。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率领15万明军深入大漠进击北元,在捕鱼儿海附近大破元军,俘获北元公主嫔妃百余人,官员和族人七万余人,牛羊马匹十五万头,收缴了元朝皇室的大量珠宝印信等物,彻底摧毁了北元的执政体系。
朱元璋得知蓝玉大获全胜,赞其有卫青霍去病之风,并预备大军凯旋之后,封蓝玉为“梁国公”。但蓝玉却得意忘形,强迫元妃行不轨之事,令元妃羞愤自杀。返京途中经过喜峰关时,因守关将士未能及时打开关门,蓝玉遂纵兵毁关。这两件事经官员奏报,朱元璋对蓝玉甚为不满,赐予爵位时,本应被封为“梁国公”,却被朱元璋改成了“凉国公”。
这下蓝玉彻底凉了,“凉”和“梁”虽一字之别,但待遇却相差千里,梁是指中原大梁一带,属于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的繁华之地,而凉则是指西凉不毛之地,属于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并且,朱元璋还要求将蓝玉的过失写在敕书上。蓝玉的心理一下就失衡了,原本为明朝立下不世之功,却因为在他看来不起眼的小事,反受其辱,顿时心生不忿。
赐爵之事并未引起蓝玉的警觉,仗着军功盖世,竟私自决断军中将校升迁,而不经过朱元璋批准。之后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太傅,这个职位大大低于了蓝玉的心理预期。明朝时,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公,蓝玉不甘心位居宋、颍两位太师之下,竟然酒后狂言:“吾不可为太师乎?”,朱元璋得锦衣卫秘报,从此疏远蓝玉。
蓝玉也对朱元璋心怀不满,暗自蓄养数千家丁,结交党羽。并放纵家丁强占良田,殴打地方官员,民众敢怒不敢言。为了敛财,蓝玉公然违反明朝法律,指使家族势力干起了贩运私盐的买卖。期间,经常有大臣及将校聚集于蓝玉府中,疑似商议谋逆之举。这一切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中,朱元璋最忌武人拥兵,这下终于触动了朱元璋最后的底线,蓝玉这颗棋子到了该丢弃的时候了。
洪武二十六年,66岁的明太祖朱元璋继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之后,第四次大开杀戒,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遭诛,并被夷灭三族,加上受牵连者,共计一万五千余人被杀,史称蓝玉案。这一回,朱元璋采用了更加残忍的手段,将蓝玉剥皮填草传视各地。蓝玉案之后,明朝中央军事集团遭受重创,实力衰微,客观上对后来朱棣篡位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