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苏德战争,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有所耳闻的,无论是通过游戏,还是影视作品或是相关书籍。对于这场战争的大致过程,和一些著名战役,大家都是知道的,毕竟平时说的已经够多了。但是有关于这场战争的细枝末节,我们还需要挖掘和分析,今天我们就从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来看一看,有关苏德战争之前,苏军的战前准备工作。
一、工业方面
有关于苏联战前的工业发展,在朱可夫的回忆录里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记录,按照苏联的计划从1938年至1942年是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时期。按照朱可夫的记录,虽然五年计划因为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止,但是它的成果是喜人的——截至1941年6月,工业总产量已达1942年底计划指标的86%,铁路货运量达1942年底计划指标的90%。投产的新建工厂、电站、矿场和其它工业企业有2,900个。
其中苏联的中国,尤其是国防工业是这其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表示这是因为国际形势,而不得不做出的重大修改。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整个工业年产量虽然平均增加13%,但是国防工业的年产量则平均增加了39%。许多机器制造厂和其他大工厂转为生产国防技术装备,一批大型专业军事工厂开始建设。
从客观角度来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是飞速的。尽管在某个角度上这略微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但是事实上,增加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增长是在和平时期取得的,本质上这也是为了将国家从和平时期的发展轨道转向战争时期的发展轨道。考虑当时的国际形势,这是不得已的。
此阶段苏联加速了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部门的第二套企业的计划。在这里建设的高炉占全部新建高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建立了冶金工厂,在中亚细亚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建立了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仅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苏联在战前已经有意识地在改变自己的工业结构,以避免在可能的战争中,西部工业遭受巨大打击的可能性。
二、生产和物资储备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认为,他们这些军人在和平时期最后几个月里对工业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他们不了解本国的工业和经济情况。比如说当时国防人民委员会曾经要求大量增加新式飞机、坦克、火炮牵引车、载重卡车、通讯器材和其他军事技术装备。如果从国防人民委员会的角度,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考虑当时的工业情况,那么这就是一个过于急躁的命令了。
因为此时苏联的工业和国防方面是存在一些缺陷和困难的,尽管工业规模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但是过于快速地建设也造成了熟练工人的不足。这是因为工业规模扩大后,原本的数量工人数量被分散,导致了整体上苏联工业在武器制造经验上的下滑,其制造水准和效率也因此而出现下降。可以说,这是战前苏联武器生产方面存在弊端的主要原因,这也导致了在战前,苏联新式装备,如:T-34中型坦克、KV系列重型坦克和新式飞机等产量不足。
同时有关新式武器生产和列装也存在问题,按照朱可夫回忆录的记录,苏联的模式是这样的:新武器首先要通过军队代表参加下的工厂试验,接着是部队试验,然后才由国防人民委员部作出结论。政府在国防人民委员、军事工业人民委员和总设计师参加下,审查所建议的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并作出是否生产和列装部队的最后决定。
尽管从制度来说是好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这需要很多时间,而在这个审核过程中,设计师们已经拿出了更完善的型号来了。那么是否立刻投产这种更为完善的型号,则需要重复上述过程。确实,这一制度流程是有必要的,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免加剧了苏联军队在接受新式武器上的效率,某个程度也是导致苏军各部队存在大量老式装备的原因。而这种鱼龙混杂的生产和列装情况,也导致了苏联部队的后勤压力骤增。
当然,在战前也不全是些问题,苏联的在国家物资储备上就做得非常不错。这些物资储备包括生产设备、燃料、生产原料、黑色和有色金属以及粮食储备,其目的是在于当国家转入战时轨道时,可现有经济尚不能充分满足战争需要时,用以满足军队的所需和供给。在1940年到1941年6月战争爆发前,苏联的国家物资储备总值从40亿卢布增加到了76亿卢布。尽管这些仍不足以满足苏联在1941年下半年的全部所需,但是在这段最困难的时期里,这批物资储备帮助苏联度过了最为极难的1941年下半年,确保了苏联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兵役制度
而苏联的兵役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做出了一些改进,以应对未来更为错综复杂的局势。在1939年9月举行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第四次特别会议上,苏联通过了《普遍义务兵役法》。根据这份新的兵役法,苏联军队的应征年龄为19岁,中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则为18岁。同时苏军的服役期也有所延长,陆空军低级军官的低级军官从原本的两年延长为三年,空军士兵、边防部队士兵和初级指挥人员则延长为四年,海军官兵则延长为五年。
事实上,苏联这一制度的变化,是为了增加部队的作战能力,以及不出现严重的官兵经验断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军队在这一时期施行的是和平时期的编制,也就是简编师。这一编制要求下,苏军各步兵师的人数一般在6000人至8000人左右,但也可能出现低于5000人的情况。
毫不客气的说,大多数部队均只保留了基本的作战人员,而不是达到一个满编制的状态。这一情况对于苏军简直是致命的,因为这意味着这些部队在战时会处于一个很差的状态。
考虑到这一点,朱可夫和铁木辛哥曾经要求征召预备役人员补充到各步兵师里,并根据现代化作战要求进行重新训练。这个要求在1941年3月提出,但很快遭到了拒绝,因为苏联统帅部认为这可能激化苏联和德国的矛盾,成为德国人挑起战争的口实。
不过随着3月份,德军在苏联边境的活动增加,这一要求很快得到了批准,准许征召50万预备役士兵和军士。是这些预备役人员被迅速派往了边境军区补充各部队,确保了各部队的规模至少达到8000人。
不过尽管如此,部队的情况仍旧是难以叫人乐观的。虽然说没过多久,苏联统帅部就批准了再增加30万预备役专业人员,以补充边境筑垒地带的各军军种、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空部队和空军后勤部队,使得投入的预备役人员多达80万之众。但令人不安的是,这仅仅是纸面上的,因为征集工作预计从1941年5月到1941年10月完成,但战争却在1941年6月22日爆发。
在战争前夕,各边境军区170个师零2个旅中有19个师达到每师5000—6000人,有17个骑兵师平均每师6,000人,144个师每师各有8,000—9,000人。内地军区大多数师仍保持简编师的编制,而许多步兵师还刚刚在开始编组和训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联虽然做出了准备,但是部队的改组过于缓慢,尚不等他们完成,德军已经向苏联发起了进攻。这个时候苏军别无选择,只能以战前的旧编制和德军展开战斗。
结语
综上所述,苏联在战前确实根据国际形势,对于未来可能的战争做出了准备。但因为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准备工作或是未能彻底完成,或是进度太慢。这些都导致了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的损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工作仍旧是富有成效地,确保了苏联在面对德军进攻时,不是彻底的束手无策。可以说,正是这些准备工作,确保了苏联能够度过最危险的1941年,并打下了胜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回忆与思考》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