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炀帝杨广先后三次征讨高句丽,动用了三百万大军,可以说是举国之力。然而,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中原王朝的失败和隋朝的迅速灭亡。关于隋朝征讨高句丽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尽管当时的隋朝表面上看起来十分强大,但实际上早已外强中干。朝廷中缺乏优秀的臣子和名将,这导致隋炀帝不得不亲自征战,引发了国内的动乱。其次,当时的高句丽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内政治稳定,人才辈出。此外,从自然条件上来说,高句丽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
在冷兵器时代,自然因素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的影响。隋朝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洛阳,而洛阳距离高句丽有一千多里,给粮食运输带来了巨大困难。每次征讨高句丽,隋朝都动员了约百万大军,需要庞大的物资支持。然而,在高句丽境内,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加上气候恶劣,隋军行军途中不仅人烟稀少,而且水土不服,导致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隋朝对高句丽的了解甚少,而高句丽却正处于兴盛时期,政治稳定,人才辈出。公元504年后,高句丽失去外交主动权,但在治兵积谷的策略下,国力逐渐增强,实现了复兴。高句丽内部拥有泉子游等优秀军事人才,他们善于运用战略,深谙“天时、地利、人和”之道。高句丽利用隋军行军途中的山川阻隔,采取逐个击破的战略,截断了隋军的物资补给,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隋炀帝在战争中对隋朝的国力估计不足,忽视了内外困扰。他大兴土木,开通大运河,挥霍巨额财力,加之频繁赏赐周边少数民族,最终导致国力枯竭。内忧方面,隋炀帝开仓济贫,加重百姓负担,引发农民起义。外患方面,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已久,不时侵扰边境。这一时期的对外军事活动更多是防御性的。
军事上的人才匮乏也是导致战略失误的原因。杨素、高颖等大将相继去世,使得隋军缺乏统一的指挥。隋炀帝的作战策略存在问题,他限制了攻城的手段,导致高句丽军队多次伏击成功。隋炀帝对敌情的了解不足,认为高句丽已经衰弱,致使隋军在战术上犯下严重错误。
综合来看,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没有充分考虑敌我实力对比和地理条件,盲目出战导致最终失败。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军事策略,使其由扩张性转变为防御性,同时也促进了周边新兴政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