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在晚清重臣左宗棠和曾国藩身上的应用,可谓贴切至极。两位重臣的交往始于曾国藩对左宗棠的知遇之恩,然而,他们的关系却在一段时间后产生了裂痕。这段官场纷争的过程,揭示了两位名臣的个性差异、争斗原因以及最终的别离。
曾国藩一度被左宗棠视为恩师,这种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得以保持。当时,左宗棠的声望极高,有人曾这样评价他:“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这显示了左宗棠在当时的崇高地位。然而,两位重臣之间的关系变质的原因主要在于左宗棠个性过于霸道,除了林则徐外,鲜有人能令他心服口服,“左宗棠负非常之才气,出自幕府,不二载而封疆圻,骄纵一世。” 曾国藩和左宗棠的交恶可追溯到湘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南京后,“曾左交恶相传始于金陵既克”。具体而言,导火索是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的生死问题。曾国荃率领湘军攻入南京城后,向曾国藩报功时声称洪天贵福已死于混乱之中,曾国藩信以为真并上报朝廷。然而,左宗棠却掌握了确切的消息,证明洪天贵福并未死于湘军攻城,而是逃至广德。左宗棠得知后没有与曾国藩商议,而是直接向朝廷上书,导致清廷对曾国藩更加不满。这一事件将两人的矛盾公之于众,引发了双方之间激烈的文官论战。 有一种说法称:“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与曾文正公绝交以后,彼此不通书问。”即使这种说法不确切,它表明从1864年曾国藩领导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到1872年曾国藩逝世,两人之间可能没有通过书信来往。尽管如此,曾国藩对左宗棠仍然颇有佩服之情。当左宗棠为西征筹措军饷时,曾国藩竭尽全力提供支持。在民族大义上,左宗棠和曾国藩都对国家的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对恩师曾国藩充满感激之情,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臣与曾国藩议论时有不合,至于拔识刘松山于凡众中,信任最专,其谋国之忠,知人之明,非臣所及。”这表达了对曾国藩的尊重和认可。然而,1872年,曾国藩病逝,左宗棠得知消息后深感悲痛。他不仅献出百金给曾国藩家人用于料理丧事,还亲自创作了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这幅挽联挂在曾国藩灵堂,引来前来吊唁的人们纷纷对左宗棠表示崇敬。这一插曲,既表达了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敬仰,也反映了两位名臣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