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废除汉字,这种决心凸显了国家对主权的重视。然而,数十年过去了,废汉字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成为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在这段时间里,韩国社会对废汉字的认知和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韩国曾是我国的一个属国,其祖先也是华夏子民。在历史上,韩国在文明礼仪等方面一直沿用我国的规定,其中汉字的使用更是有着悠久的传承。尽管后来出现了韩文,但汉字一直未离开舞台,许多韩文实际上只是汉语的拼音,没有真正的创新,这影响了韩文的普及。
为了去汉化,韩国在早期就实行了自己的文字。最初,韩文的主要作用是为汉字配上韩国发音,文字仍然是汉字,只是发音变成了韩国的。这种做法起到了促进教育的作用,但在现代,韩国发现为了民族独立,首先要废除的就是汉字。
韩国对废除汉字的决心十分坚定,但困难也十分复杂。长时间的历史使汉字与整个韩国文化发展密不可分,废汉字就等于切断了文化传承的脉搏,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然而,几十年来,废汉字已经得以执行,那么现今的韩国人对待汉字是什么态度呢?
由于发音的问题,在韩国的法律等领域,许多需要表达意义的词汇仍然使用汉字。而一些有文化素养的人认为汉字更加精致,中国书法在韩国也颇受欢迎。总体来说,韩国人如今可能不太能读懂汉字,但汉字却无处不在,充斥在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如今,韩国已经取消了在课本中使用汉字,但在一些大学课程中仍有选修。从这一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对汉字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需求,这就像我国文言文一样逐渐被淘汰。在韩国,汉字可能在广告牌等方面仍能看到,甚至身份证上也有汉字名,但调查发现,很多人可能认识,但要书写却颇为困难,有点像我们所说的“提笔忘字”。
韩国在废汉字的道路上一直面临着矛盾和挑战。虽然国家在政策上坚持废汉字,但在现实中,汉字仍深植于韩国社会。这也许是一个不可逾越的文化难题,韩国在发展中如何处理这个矛盾,仍需要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