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2280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了“大脑”与“慧眼”
迪丽瓦拉
2025-07-11 07:04:17
0

2280年前,时任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与其子主导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摇身一变成为今日的“天府之国”。7月24日,都江堰渠首迎来了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通过无人机的俯视视角,鱼嘴工程处,“四六分水”的自然分流奇观再现。

古人用智慧创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今,现代水利工作者也用“智”慧赋能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物联网系统、无人机等科技设备部署,以及数字孪生系统的加持,实现对水量水位更精准的监测与控制。

当前,正值主汛期,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守护成都平原河湖安澜?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探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智”慧密码。

数字孪生系统覆盖渠首枢纽27.6平方公里

实现物理工程与数字工程同步运行

走进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迎面看到的LED大屏上写着“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它既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孪生兄弟”,也是覆盖都江堰渠首的“智慧大脑”。

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该套数字孪生系统上逐一呈现综合概览、运行监控、工程调度三个模块内容。“在运行监控的调度预演板块,可以对预测到的洪水进行一次预演,通过输入紫坪铺水库的预估下泄流量,系统会给出各条河流在各个时段的流量数值,并根据应急调度预案与指挥中心调水计划,自动生成调度方案。”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数字孪生系统给出调度方案基础之上,还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更好地控制闸坝与各河段的流量。

“洪水进入河道不可避免,但我们现在至少做到了心里有数。”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过去的调度需要在电脑打开多个不同数据网页,并人工进行计算生成结果,如今在一套系统中就能实现全流程呈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让指挥决策也有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

据了解,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以数据底板为基础,融合了都江堰渠首枢纽27.6平方公里的二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及倾斜摄影模型、23处水闸BIM模型、水情监测数据、工情监测数据、水资源调度业务数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数据等多源数据,为水资源调度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水利专业模型提供验证数据。

“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渠首枢纽运行情况的分析和优化。数字孪生集成了机器学习技术将数据、算法和决策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物理整合,建立虚拟映射,在问题发生之前先发现问题,监控重要枢纽在虚拟模型中的变化,诊断多维数据、处理问题与异常分析,并预测潜在风险,合理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规划,对相关运行设备进行维护。”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实现数据可视化

目前,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可实现对各河段来水量精确到分钟的预判。如何实现如此精确的预判?部署在前端的监测设备为记者解答了疑问。

在柏条河测站,记者看到一套常规缆道式量水秤部署于此,通过外观像是“鱼雷”的铅鱼挂载转子流速仪以及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该量水秤能够准确测量实时水量,同时对河道断面底部淤积动态变化进行实时测量,还可进行远程自动测量。

“量水秤是应用于测水位、测流速、计算水量的标准工具,除了日常的测量工作,在汛期,通过量水秤绘制水位流量关系图,可以为调度决策提供依据。”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渠系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等各种渠道,流量不同,测量方式难以统一,因此,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启动了都江堰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15类标准化“量水秤”,并配备了8种应急量水秤。

如果说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是“智慧大脑”,前端的各类监测设备则是都江堰灌区的“慧眼”。目前,都江堰灌区共建成89处AI视频识别点位,并完成81处视频监控和163处工情监测点建设,接入灌区视频监控点451处。同时,还组建起一支集测绘、巡查、宣传功能于一体的无人机队,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

通过前端的监测设备部署,都江堰渠首数字孪生系统已完成接入视频监控点位建设110处、水位监测点位21处、GNSS安全监测点12处、倾角仪安全监测点14处,以及51孔闸门远程改造及8孔闸门数据接入,让数据实现了可视化。

新闻多一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如何将成都平原打造成为“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由岷江冲积扇构成,具有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特点,时任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充分利用区域地形地貌,建设了以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为三大主体工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形成了“三位一体、首尾相应”的工程布局。

作为都江堰的分水工程,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外江用作排涝泄洪。在不同的流量情况下,受流速和工程引导等因素影响,在枯水季节,内江进水六成、外江进水四成,而在丰水季节,分流比例自动反转,内江进水四成、外江进水六成,这就是“四六分水”

同时,在丰水期,江水中泥沙含量较大,受弯道环流等因素影响,江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石块近八成被排入外江,二成进入内江,实现了“二八分沙”

为了更好地提升防洪能力,李冰父子还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按上了“双保险”——“飞沙堰”。当洪水泛滥时,进入内江的水量超过既定限度时,飞沙堰溢洪道会自行溢出多余水量,实现二次分水,并将河流中的泥沙、石块抛入外江,最大限度确保了内江的通畅。

此外,宝瓶口的功能同样不容小觑,它的工作原理可以比喻成用矿泉水瓶接水,水流再大,瓶口依旧是原本的大小,通过这一原理来控制内江的进水量。同时,宝瓶口与飞沙堰配合,还具有节制水流大小和防洪的功能。

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协调联动,以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成功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也让成都平原成为今日的“天府之国”。

记者手记——

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记录着都江堰水利工程运行的时间,从年到秒。在水利工作者的一天、一时、一分、一秒的守护下,都江堰水利工程已跨越了23个世纪。

传承与守护,科技与创新,这是发展永恒不变的规律。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所以被世人熟知,是因其宏大的规模与治水的智慧。在过去,李冰父子并无数据和物理知识做支撑,而是依靠着反复论证与实践经验,扭转了成都平原旱涝无常的形势,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春秋代序,岁月不居。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江堰治水不应仅仅依靠古人的智慧来进行,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为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是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之下,“分四六,平潦旱”的智慧,得到了数据的验证。

正是在古人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相辅相成中,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才能始终保持勃勃生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黄铭芯 记者 魏捷仪 图片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被誉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终完美的形象”的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足智多谋,...
原创 3... 在我国的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当时清朝后期政治腐败,百姓苛捐杂税繁重,...
原创 为... 泰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三位皇帝——雍正皇帝的陵寝,同时也是清西陵地区第一个建造的陵寝。 雍正皇帝的...
原创 封... 封神知识点:殷郊文/王事情 《封神》中,纣王和姜皇后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殷郊,小的叫殷洪。后来妲己秽乱...
原创 命... 说起命运最坎坷的元首来,那就不得不说波兰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他这位波兰元首的命运可真就是太坎坷,因...
原创 “... 清朝末年,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人们也开始接触一些生活上的娱乐技术。其中,西方的拍照传入中国,给我们...
原创 刘... 提起刘备,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也都知道他有个儿子叫刘禅,也就是阿斗,但其实刘备有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
原创 长... 引言:长平之战中,赵国面临着后勤补给的严重问题,饥荒让士兵们饱受折磨,尽管眼前是对岸强大的敌人,但空...
原创 历...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创作,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 (古代 闽地)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
原创 五... 提到三国时期的名将,不少人首先会提到五虎上将。在刘备的麾下就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大将,虽...
原创 东...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两国合并最为成功的例子恐怕只有德国了,东德并入西德后,发展迅速,快速成为世界...
原创 孙... 话说孙悟空学艺归来,一直找不到趁手的兵器,听取其他猴子的建议来到龙宫找老龙王借个趁手的兵器,选来选去...
原创 四... 四野在东北战无不胜,却因为他太轻敌,南下第一仗就败给了白崇禧 桂军素有“广西狼兵”的称号,他们作风彪...
原创 万... 明代万历皇帝,名字很熟悉,但他在位48年的时候,却陷入了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时光。原因竟是“腰痛脚软,...
原创 《... 纣王前往女娲宫进香,这在《封神演义》中被描绘成第一个阴谋的开始。实际的策划者是商容,他是这场阴谋的执...
原创 宋... 谈及宋朝时期,朝堂上长长的翅帽便是一大亮点,这成了许多人好奇的一点,这翅帽究竟有多长,如此不方便的设...
原创 老... 1987年苏联发行的乌克兰雅尔塔的明信片。 雅尔塔(乌克兰语和俄语:Я́лта)是乌克兰南部克里米...
大禹IP《少年禹传奇》亮相特色... 近日,由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指挥部共同主办的“绵阳经开区—北...
原创 刘... 建安二十四年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遭到曹操和孙权的联合攻击兵败被杀,...
原创 1... 在《宋史》中,对徽宗的记载是:“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而对钦宗则更加含混:“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