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万边民叛逃苏联,赫鲁晓夫开绿灯的背后,为啥中国才是赢家?
迪丽瓦拉
2025-07-11 08:33:22
0

六万边民叛逃苏联,赫鲁晓夫开绿灯的背后,为啥中国才是赢家?

1962年4月,新疆伊犁地区发生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事件,被称为伊塔事件。当时,有6.1万名伊犁居民涌向霍尔果斯和巴克图两个边境口岸,试图越境逃往苏联。

面对这一情况,边防士兵奉命拦截。然而,逃亡群众却表现出坚定的态度,他们誓死要逃往苏联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在军民冲突一触即发之际,毛主席发来指示,指示内容令人意外:让他们走,不要对群众开枪。

这一指示的背后是什么原因?逃往苏联的群众最终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

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与苏联侨民的产生息息相关。19世纪中叶,清政府执政无力,无法保护国土,给沙俄帝国留下了可乘之机。沙俄趁势侵占中国东北、蒙古、新疆等地,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削弱中国领土主权。1871年,沙俄入侵新疆伊犁并驻军长达十年。

随后,伊犁地区骚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出,使得这片本就人烟稀少的土地更加荒凉。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伊犁、塔城等地的贸易权,许多俄国商人涌入该地区。经过数十年的繁衍,新疆逐渐形成了以俄国商人为主的特殊社会阶层。据1916年统计,俄国侨民数量超过一万五千人。

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量沙俄反对派旧军队和战乱难民涌入伊犁、塔城等地。苏联稳定后,发布“赦免令”,鼓励俄国侨民回国。1921年,苏联政策鼓励留在中国的俄国侨民加入苏联国籍。

1924年中苏建交,苏联领事馆开始修改俄国侨民国籍。此后,出现了一类在中国生活但持有苏联国籍的侨民。然而,只有少数俄国侨民同意修改国籍,大部分成为“无国籍者”。

1930年后,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一些被夺土地的富农逃至中国,被定义为“归化族”,获得中国国籍。这些族群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在一起,共同生活。

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为获得中国支持,赫鲁晓夫带来大量援助。然而,他对华政策仍压制中国。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和建立中苏联合舰队遭拒后,撤回援助,中苏关系从合作转为对抗,破坏了原本良好的劳动力互助体系。

在与中国对抗之前,赫鲁晓夫为了发展苏联经济,制定了庞大的开垦计划。苏联的国土广袤,但大部分开垦地点都位于苦寒之地,如西伯利亚,这让生活安逸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苏联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但人口有限。

受人口限制影响,赫鲁晓夫考虑向中国寻求劳动力帮助。然而,这对中国而言却是难题,因为这些侨民已在新疆生活了近一个世纪,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尽管如此,毛主席最终还是同意了赫鲁晓夫的要求,但要求处理得慢一些,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

为表示诚意,毛主席派出七千人工作队帮助垦荒。每年春天,还有数万中国边民自愿进入苏联生活。

赫鲁晓夫并不满意遣返速度和规模,他需要的是大规模短期劳动力补充。在中苏关系恶化的情况下,他开始策划活动,派克格勃间谍深入中国农村,向村民发放“苏侨证”,宣传苏联生活。同时,在边境支起大喇叭,宣传苏联生活优越性。

这些宣传导致一些边民向往苏联。在1962年4月,数万中国边民开始偷渡至苏联,被苏联方面接收并提供食物和安置。中国采取不开枪的方式阻止,但部分死硬分子与当地干部发生冲突。

中国外交积极应对,要求苏联改变偷渡状况。最终,苏联在5月31日关闭边境缺口,结束此次事件。

伊塔事件的结局远非苏联和中国边民预料的那样美好。虽然看似苏联占了上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展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折。

对于苏联而言,他们虽然获得了大量劳动力,但在实际运用中遇到了困难。他们以欺骗手段争取中国边民,但事实并不如所承诺。边民们被安排到苦寒之地从事辛苦劳作,对苏联充满怨气。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苏联不敢将他们安置在本土,只能将他们送至加盟共和国,实际上并未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此次事件也彻底破坏了中苏关系,中国意识到苏联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对其警惕加深。

对于赫鲁晓夫个人而言,他的威望大受损害,国际上处境艰难,最终在1964年被政变推翻,沦为众人嘲笑的对象。

而对于那些中国边民来说,他们成为了最大的输家。他们没有过上幸福生活,反而遭受苏联的歧视和压迫。被运往边远的加盟共和国,面临艰苦的农业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失去了祖国和尊严,成了旧社会的农奴。

1964年,一些后悔的中国边民聚集在一起,发起活动要求返回中国。苏联也不想再安置他们,于是便与中国政府接洽,希望将他们送回。

但是,中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坚决:要送就都送回来,否则就别回来,不要指望用少数几百几千人就了结此事。

最终,这些后悔的边民未能回家,只能在异国他乡流浪。极个别人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时企图潜回国内进行策反和煽动,背叛祖国,成为敌人的走狗。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中国成为了这次事件中的最大胜利者。国内的亲苏分子和爱国精神不强的人基本上都离开了,这在客观上清除了新疆人民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对地方团结和生产发展有好处。

解放军大量进入该地区建立了“边境团场”这一特殊的军事单位,实现了对新疆地区的全面管控,夯实了中苏边境的安全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当年的损失被全部弥补回来。尽管还有一些策反任务的特务进入新疆,但已经无法再引起波澜。

1980年,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修复中苏关系,但由于早前的严重后遗症,难以迅速改善。

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剧变。中国则在经济、科技、军事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国。

这一事件表明,欺骗无法取得真正的利益,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获得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外... 近年来韩国总是抛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论,比如说孔圣人是韩国人,西施也是韩国人,还有不少中国的文化遗...
原创 关... 第一流吕布第一流强者关羽赵云张飞马超第一流中典韦许褚颜良文丑黄忠第一流弱者张绣夏侯惇姜维文鸯。对此,...
原创 史... 《孙子兵法》有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曹操看...
原创 非... 俗话说“富贵求险”,淘金就是一种在生命危险中谋求财富的赚钱方式。如十九世纪在历史上留下壮丽篇章的加利...
原创 汉... 引言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就与我们隔海相望。无论是在历史还是人文发展方面,都透露着中华文明...
原创 司...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有名的谋士,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诸葛亮“五五开”的人,三国鼎立的结束也是因为司马家族。...
原创 “... 黄金诚然是可贵的,但是生气蓬勃的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加宝贵。——林肯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蒙受巨大的...
原创 刘... 朱元璋晚年为了巩固朱姓的统治地位,竭尽手段屠戮功臣,以确保朱允炆的顺利继位。他将曾经为他一统江山的功...
原创 一... 对于项羽的大名,估计不知道的人事少之又少,而项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却是他的最后一场战役,但是...
原创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很快席卷了西欧和巴尔干半岛。德国在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让希特勒觉得有...
原创 王...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通向官场的金钥匙,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更关系着一个家族的荣光。然而,并非所有...
鲁光芬:探访邓国春秋园 雨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邓国春秋园,即吾离陵。 吾离陵位于河南邓州北京大道与南三环交叉口,向东2...
原创 悲... 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存续的脊梁,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如果说在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没有一个英雄式...
女子远嫁非洲后被抛弃,不愿意回... 在那片被群山环抱的贵州小村落里,有一个名叫小梅的姑娘,她的故事如同山间溪流,曲折而又充满未知。小梅家...
原创 北... 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两位君主皆推动国家繁荣昌盛。然而,每位显赫的皇帝身旁,总伴随着共同征战的...
原创 1... #三分钟讲知识# 1922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苏联,这个崭新的国家正式成立了。它如同一个刚刚...
原创 为... 所谓的曹魏帝国之“五子良将”,蜀汉帝国之“五虎上将”,都是后人的评价。 曹魏帝国 “五子良将”来自于...
原创 古... 古人打仗,为何不饶过城池进到城里?专家:你能成功,专家你来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上亘古不变...
原创 假... 一代名将岳飞,在对金国的作战中连连取得胜利,也让当时的人看到了统一北方的希望。然而,北伐风头正盛的时...
原创 “... 草莽皇帝刘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平民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