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曹魏帝国之“五子良将”,蜀汉帝国之“五虎上将”,都是后人的评价。
曹魏帝国
“五子良将”来自于陈寿在《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传末的评语中写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于是乎,后人总结出“五子良将”这个称号来作为“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的评价、代称。
蜀汉帝国
至于“五虎上将”则是出自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分封诸功臣,其中“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
——这就是传说的来源。
在第七十四回中,又以董衡提及庞德的话,提道:
庞德原系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
不论是“大将”还是“上将”,后人都以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为“五虎”。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只是历史小说而已,其中有史实,也有杜撰的成分,在这里,“五虎上将”的封号就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在《三国志》中,根本没有这么个官职或称号。
综合看来,“五子良将”和“五虎上将”都是后人对相关著名武将的综合评价而已。
孙吴帝国
说到孙吴帝国,陈寿则是在《三国志·吴书·卷十》以“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这十二位武将为合传,这十二人是:
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
陈寿在传末评价道: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所以有后人将这些孙吴武将统称为:十二虎臣。
由此可见:这种后人评价还是有的,无非孙吴帝国的人物热度不高罢了。
再者,逍遥津之战时,张辽和李典率军冲杀孙权军队,这批“虎臣”的表现可不怎么样。
陈武战死;凌统九死一生;徐盛跑得丢了武器……
蒋钦、潘璋、甘宁虽然有敢于迎战的记载,但是大家都知道结果,张辽无人可挡,孙权还差点被抓了,孙吴这边一群人等逃得灰头土脸。
所以,在笔者看来,“十二虎臣”在张辽一人面前便夸不起来啊。江东人以“辽来、辽来”来吓小孩子不哭,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的段子。
后来张辽抱病抗衡孙权,孙权仍然对他十分忌惮。
孙权复叛,帝(曹丕)遣(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临江。(孙)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可以说,经历过“逍遥津之战”后,孙吴军中参战的虎臣们的形象就跌入低谷了,实在是吹捧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