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说《西游记》还是电影《让子弹飞》里,都曾有过
“强盗半道杀死赴任官员,然后冒名顶替跑去当官”
的情节。
原本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以为这是杜撰出来的,毕竟世上不可能真有
“麻匪”
,
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清代的康熙年间,怕是还真就发生过这样离谱的事
。
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记录在史料
《清稗类钞》
里,而其整个过程之曲折离奇,较之《让子弹飞》也不遑多让。
第一、被冒名顶替的池州知府
康熙三年(1664年),这时候郑成功才刚刚收复台湾不久,明清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天下还有不少地方有强盗占山为王
。
这一年乙未科(1655年)进士
郭世纯
接到朝廷谕令,
要求他即刻赶赴安徽池州上任知府一职
。
知府乃是一地主官,四品黄堂,郭世纯原本只是个六部小郎官,得到这么个任命自是喜出望外,于是急忙召集家人手下,一路直奔安徽而去。
然而就是这么个前途远大的知府大人,在走到半道时却被歹人给劫了,
全家老少兼仆役护卫六十余人被杀,只余美貌的娇妻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得以存活
。
郭世纯的妻儿没死自然不是强盗发善心,而是因为大王看上了郭世纯老婆的美色。
我估摸着那位大王应该是看过西游记唐僧父母那一段,并从中得到了灵感,
反正不久后他就带着郭世纯妻儿和手下弟兄三十余人,一溜烟跑到池州府上任去了
。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冒名顶替去当官的事应该是很不可思议的,
但在300多年前的康熙朝,这事却是有很大的操作性
。
那时官员赴任全靠一张
“官凭”
,也叫
“告身”
,上面盖有吏部大印,写明谁谁谁到哪里去当什么官,就任地的官员一般就看这个玩意,基本上是谁有官凭就认谁。
那么大家会问了,
如果有人冒名顶替咋办
?
这个问题朝廷也考虑到了,
为了防止有人冒充,所以官凭上一般会写有一段文字,以描述赴任官员的长相
,免得地方上认错了人。
但这个所谓的
“描述”
其实大有问题,讲几个例子,大家一看便知。
如果是武官,一般官凭上都会有
“身高X尺、英武过人”
这么一句,如果是文官,则会有
“面白无须、才干卓异”
等等类似语句。
倘若这种概括性的文字描述都能识别出人的具体模样,那才是有鬼了,
所以接收官员的地方政府一般只会验证告身上吏部大印的真伪
,至于告身上关于身高长相一类的描述,差不离就行了。
这位大王就是钻了这个空子!
第二、山大王的知府生涯
话说大王带着新纳的压寨夫人和一众手下到了安徽,先是按着官场规矩去到巡抚衙门报道,又递上
“官凭”
检查,抚台大人毕竟不是神仙,自然看不出来这是个西贝货,一番宴饮之后,大王就走马上任去也。
这家伙上任后,当官还当得有模有样,
只是收上来的钱粮却迟迟不交给上级衙门
,须知清代地方官每年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解送钱粮,
安徽巡抚和布政使大人望穿秋水,都不见这家伙把银子送来
。
所以大人们很是生气,一合计还以为他把银子给贪了,于是发文质问,问这西贝货何时能把税收给交上来。
大王也是好手段,
回巡抚说钱粮乃是大事,一定要等他空了亲自递解押送
,以免误了军国重事。
巡抚大人对他这说法将信将疑,
为安全起见,干脆派人去查探,结果一看银子和粮食果然还在府库里,一分未动
,省里这才放了心。
上官被蒙蔽,池州府又是强盗们自己说了算,所以这帮西贝货在池州真真是混得风生水起,不过这帮人愣是没想到,
不久后一个小小的疏忽,竟让冒充这事彻底败露
。
中国古代家族有个惯例,若是一家中出了个稍微上点档次的官员,那么亲族中的亲朋好友多有去投奔者,正所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郭世纯为福建晋江人,在他当上池州知府的消息传回家乡后,老郭家的亲戚们也一个个地踏上了投奔之路。
但让老郭家奇怪的是,
但凡有郭家的乡亲去投奔郭纯如,一旦入了府衙,从此就音信全无
。时间长了,郭家的乡亲们就有些疑惑,于是便派出
郭夫人的大哥
去池州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大舅子得了这美差,一路马不停蹄地赶往池州,估计还美滋滋地在想怎么在妹夫手下谋个差事,
结果他刚入池州地界,就遇到了“郭知府”的仪仗轿子
。
大舅子本想马上去打招呼,
然而却发现那轿中出来的人居然不是自家妹夫
,大惊失色之下,亦不敢贸然相认。
这大舅子也是个聪明人,知道此事干系重大,得先去找自家妹妹问问究竟啥情况。
于是他假扮乞丐进入池州城,然后又去应聘给池州府衙挑水的挑夫,混进了知府衙门
。
进府后他偷偷找到自己妹妹,即被大王霸占的郭夫人,想要问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郭夫人见哥哥突然来此,又惊又喜,但她却不敢相认,
而是悄悄摇手叫哥哥不要说话
。大舅子顿觉其中大有蹊跷,他不敢声张,只好先退了出去。
过了两天大舅子又扮成挑夫混了进去,
这次他的妹妹已经准备好了一封密信,并瞅准机会偷偷交给了自家哥哥
。
而大舅子揣着信,待到出府一看,这才知道了所有事情的真相。
第三、“五百刀斧手”的故事和郭知府事件真伪考据
大舅子见信后心中又惊又怕,马上就去巡抚(也有说布政使,原文中只说了是“上台”)处揭露了情况,巡抚闻此密报后这才对前段时间的
“钱粮风波”
恍然大悟。
巡抚虽然大怒,但他却不敢轻举妄动。
原因倒也简单,按清制,
地方知府手上也掌握有武力
,虽是巡防营捕快一流的杂兵,但那毕竟也是军队,双方一打起来必然是死伤无数。
现在那大王和其手下掌控着池州一府武力,
所以巡抚等人在深思熟悉后,还是觉得要智取为上
。
不久后巡抚衙门便给大王发了一封公文,说现在安徽各县的钱粮不清,
听说你们府衙里能人众多,你们那边能不能派人帮省里清理一下
?
大王见上面来了公文,不疑有他,
于是派出自己的得力干将,以两人为一组去到各县查帐
。
殊不知巡抚衙门早就暗中通知了各县县令,一旦池州府来人,立刻拿下
!很快大王身边的人就被清空。
与此同时,
安徽巡抚又设下鸿门宴,称有要事相商,骗那大王自投罗网
。大王没有任何怀疑,施施然赴宴去也,
然而就在他一脚跨进巡抚衙门之际,立刻便被事先埋伏好的刀斧手当场拿住
。
大王虽然看过西游记,但那巡抚大人,却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帐下埋伏五百刀斧手的手段使得那叫一个炉火纯青。
大王被擒后见事败,最终老实交代了一切。据他供述,府库里收的税已有八万两银子,
他们一伙人原本打算做官到11月,就带着银子跑路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终究还是露了马脚被一网打尽。
坦率地讲,《清稗类钞》中记载的这起事件太过跌宕传奇,而且整个过程与西游记中
水贼陈洪杀死唐僧父亲陈光蕊,霸占殷温娇并冒名去江州上任
的情节如出一辙,令我很是怀疑这故事是不是哪个说书的编出来的,而正好又被收录进了史料《清稗类钞》中。
本着史学上
“孤证不立”
的学习态度,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郭世纯的履历,而这一查果然发现了些问题。
郭世纯曾担任过湖南石门县令,这在《石门县志》中有所记载,之后转为六部郎官,再之后便到了池州府任知府,《池州府志》里也说了此事
,上面还说他号
“昆池”
。
包括在顺治十二年的乙未科进士榜上,同样有郭世纯姓名
,还是二甲进士,所以康熙年间确实有这么个郭知府,而且他的整个履历还比较清楚。
额外说一句,《池州府志》是地方志,一般由地方上的士人书写,
所以他们记载时不知道自家知府是个冒牌货这种惊天秘闻也属正常,甚至连朝廷都可能不知道此事
。毕竟这位大王能冒任池州知府,安徽巡抚和布政使有
“识人不明”
的重大责任,安徽省衙能把这事老老实实上报才是怪事。
但有些奇怪的是,
郭世纯履历到了池州知府后就再无下文,仿佛从历史中凭空消失了一般
。
进士出身在清代乃是升官的
“老虎班”
,三年一转,逢缺必补,而二甲进士出身更是不简单,按理说不太可能在知府这么个位置上就止步的。
这充分说明一点,这个郭世纯在被任命为池州知府时定是遇到了不测之事
!
从这一点来看,这起山贼冒官之事的可信度极高
。
从唐僧身世到《让子弹飞》里的马邦德经历,再到这起清代事件,这诸多大王里面,就只有张麻子最招人喜欢,实话。
文/梦醒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