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朝诗人卢纶歌颂李广的诗词,故事背景取材于“李广射虎”的历史典故。每当提起李广的名字,一股沉重与厚重油然而生。
沉重的是一代抗击匈奴的名将,终生没有得以封侯。厚重的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有志难伸而赢得后人崇敬。沉重或是厚重,都源自于李广没有封侯一事。
很多人因此而为李广鸣不平,连那些曾在他帐下打杂的副将都封侯拜爵,这位跟匈奴对抗一辈子的名将,最后以自刎的方式结束自己愤懑的一生。
李广的生平经历是坎坷的,李广的人物命运是悲剧的,撇开情感因素的左右。客观地说,李广不得封侯在意料之中。
拜授诸侯国大将军
西汉初年,才子贾谊在《陈政事疏》里向汉文帝指出,汉朝的根本问题不是匈奴侵扰边界,而是诸侯国的存在以及诸侯王企图叛乱的野心。
汉高祖传位给汉惠帝属于嫡长子继承制,所有诸侯国都没有异议。汉惠帝没有儿子,传位给兄弟汉文帝时,问题就出现了。论辈分,有的诸侯王是汉文帝的叔伯兄长,凭什么皇位由汉文帝继承,所以大家就不乐意了。
贾谊的策略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老诸侯王的地盘和影响力都很大,朝廷要是跟他们硬碰硬,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那就是人为激化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所以,要在老诸侯王的地盘上拿出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他的兄弟子侄,直到把地分完为止。
汉文帝没有全部采纳,结果到儿子汉景帝即位后,遇上晁错辅政。晁错的办法更激进,就一个字“削”,结果引起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的平叛策略是由胞弟刘武的梁国在前面扛着,跟七个诸侯国耗下去,再由周亚夫出奇兵收拾局面。此时,李广受朝廷派遣支援梁国。在跟梁王刘武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两人相处得很好。
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梁王刘武非常欣赏李广的才能,两人又是同龄人,刘武便把梁国的将军印赐给李广。李广那会比较年轻,头脑也比较愣,没多想就把将军印收下了。
结果,有人向汉景帝告发此事。汉朝时期,朝廷对诸侯国很敏感。李广是朝廷的编制,再接受诸侯国的编制显然不合适。虽然在平叛过程中立下不少战功,但功过相抵没有任何封赏。《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说: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失信羌人
李广曾经感慨,说自己仕途有点点背。少年从戎,赶上汉文帝在位,文帝喜欢用文臣,自己是武行出身;青年时遇上汉景帝,景帝喜欢用老成持重的老臣,自己没有年龄优势;中老年时,终于盼来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没成想汉武帝喜欢用年轻人。
内心苦闷的李广曾找方士给自己看相。方士见到李广后,百思不得其解,以李广的面相和战功封侯不成问题,除非李广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李广思来想去说,自己做陇西太守时,有一股羌人不安分,李广招降他们后,又把带头的八百人全部骗杀。
方士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其实李广杀降令汉武帝很不高兴,汉武帝觉得能够让羌人臣服是上策,没有必要杀掉他们。如此显得朝廷失信于羌人,再有部落叛变话,想招降就难了。
气量狭隘
李广虽有名将之才,但没有大将的气量。李广赋闲在家时,约朋友到外地游猎。由于玩耍得太尽兴,回家的时候天色已晚。路过霸陵亭时,霸陵亭的城门已经关闭(汉朝有宵禁的规定)。随从便对城上的守将高喊说“此乃前将军”。
霸陵亭尉没有搭理他们,随口说“不要说前将军,就算现任将军也不得夜行”。一行人没有办法,只好在城外露宿一晚。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刚上任便把霸陵亭尉斩首。明朝董份评价说:
广不能忘一尉之小憾,乃知功名不成,非特杀降也,亦浅中少大度耳,其不侯故宜。
霸陵亭尉没有错,他是尽职尽责,因为宵禁规定不得夜行,但李广公报私仇。这样的气量难以与侯爵相匹配。
所以,无论是缔造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还是为人霸道的汉武帝,他们都是英明神武的明君圣主。若不是爱惜李广的才能,别说封侯拜爵,估计连两千石的官职都难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