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的茶专著中,乃至此后数百年的茶专著中,正面评价建窑建盏的书籍,审安老人的《茶具十二年先生图赞》是全面评价建盏的第一书,其它茶事专著都是叙述建盏与茶的关系,并没有将建盏的形、神进行高度概括和评价。
在《茶具十二年先生图赞》一书中,作者是这样阐述和评价建窑建盏:
陶宝文: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茶盏是陶瓷材质,故以“陶”为姓。文者“纹”也,就指兔毫纹,宋代喝茶用的茶盏。此外,宝文指皇宫内的宝文阁,为皇家藏书馆。因为宋代吃茶茶盏与盏托配套,这本书中盏托被作者称为“秘阁”,则茶盏相对应的为“宝文”。“去越”是相对于越窑,因为唐、五代煎茶,茶盏多以越窑青瓷。但是到了宋代点茶,改为建窑建盏,顾名思义就是舍越窑而用建窑,故名“去越”。同时,因建窑建盏胎厚的特点,“自厚”为字恰如其分。建盏“纹如兔毫”,号曰“兔园上客”。无论是字、号,都是围绕着建盏的“形”展开,这种拟人化手法作者用的相当娴熟。
到了“赞”这一部分,则围绕着建盏的“神”进行了多个维度的阐述。这段话翻译过来,作者是这样理解的:即使身处困境或边缘之地(如河滨),也不会感到痛苦或困顿。要全面理解事物,把握其刚柔并济的本质,使事物的核心或内在品质显著地表现出来,以一种开放、无偏见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外界。不刻意装饰或美化自己的外表,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无论身处何种地位,都应保持内心的正直和无愧。这段文字借建盏的质朴的“形”的特征,升华到理想的人生态度,既是对建盏品格的赞誉,更是借此喻人!
这正是《茶具十二年先生图赞》一书的价值!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具图谱,在此之前人们都称“茶器”,“茶具”的叫法自此书开始。在这本书中,作者取宋代点茶道中的十二种器具,拟人化的称之为“十二先生”,据其功用拟人赋予姓名,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详述其清新高雅之职责,戏称这些官员(茶具)都是为皇帝(品茗者)服务,以表经世安国之用意。同时,用白描画法将盛行于宋代的斗茶用具记录成图配文,历史价值极高。
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著作,是带有思想的高度,作者似乎是为了躲避文字狱,故而采用拟人化手笔书写,有“歌以咏志”的意味。每一件茶器,都冠以职官名称,充分体现了茶人以小见大,以茶明礼仪、制度的思想。
根据书中目录后“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后五日审安老人书”的题记可知,这本书撰成于南宋咸淳五年(己巳是1269年)。“咸淳”是宋度宗年号,存在十年,当时蒙古人已经打过长江,打到武汉,南宋坚决抵抗,虽然南宋已经处于多事之秋,但是贾似道当道,仁人志士报国无门,只能游戏笔墨,借物抒怀,审安老人此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此外,这本书的作者审安老人是谁,是茶史上一大谜团。目前存在的资料,审安老人的姓名都无考。后世研究者有认为是明代茅一相,也有人认为是元代董真卿,都是错误的,不可信。近来有研究者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刘仲泽,也不足信。
但是审安老人运用图解,以拟人法赋予姓名、字、雅号,并用宋时官制称呼,等等这些信息侧面告诉我们:审安老人应当是一位文人士大夫,文字功底深厚,思想深邃,深谙宋朝官制,当是官府中人,此书“戏拟”之作,是不便透露真实姓名信息,所以以“审安老人”署名。
正是他的“游戏”之作,却为宋代建盏的解读升华到人格和超然的境界,这位建盏文化弥补了一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