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啃的硬骨头:隋炀帝执意进攻的高句丽悲剧下场
迪丽瓦拉
2025-07-12 04:05:16
0

公元7世纪初,高句丽是当之无愧的东北亚霸主。其属地由黑龙江流域延伸至辽东半岛,向南更是拓展到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由此产生的不臣之心,直接引来中原的隋帝国格外关心。只是双方在对待彼此的问题上都十分谨慎,才没有让后来的战争悲剧提前上演。

然而,随着老一辈话事人退出历史舞台,缺乏历练的后继者们再也按耐不住躁动之心。他们的轻率之举,很快就让局势由剑拔弩张升级成全面战争。

初期克制

隋朝与高句丽的首次冲突 发生在杨坚执政后期

早在隋文帝杨坚执政阶段,新兴的隋朝就与高句丽闹过不小矛盾。除必不可少的地缘矛盾外,古代东亚世界的宗藩关系制度也起到国推波助澜作用。毕竟,在这种极端强调“一超多弱”的超稳定格局中,外藩往往被要求不能太过冒头。仅仅是过于富庶或在其他领域独占鳌头,都要引起宗主的制度性警惕。

譬如在得知陈朝灭亡后,北方的高句丽就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打击目标。于是为随时可能将领的战争做准备,大量冶炼兵器、积累粮食谷物,制定以辽东半岛为核心的防御策略。远在长安的杨坚获悉此事,立即遣使给高句丽国王高汤送信,指责他虽称藩附却诚节未尽。后者自知没准备好战备,只能在使节面前表演诚惶诚恐。不久便驾鹤西去,把江山永固的责任丢包给下一任。

古代朝贡图上的高句丽使节(右一)

相比之下,刚刚继位的高元就不准备一味低调。虽然对隋朝皇帝表示要“奉表圣恩”,稍后却主动进行力量测试,派治下的靺鞨骑兵侵扰边境。杨坚为此勃然大怒,下诏要动员30完水陆军东征高句丽。这个字真非常存疑,但明面上的效果倒很迅速。仅仅开拔到辽水流域,就迫使国王直接认怂,不惜自我贬低为“辽东粪土臣元”。

实际上,隋朝军队在这次武装威慑中的损失颇大。由于不重视后勤保障建设,大批陆军士卒被迫饿肚子服役,还不幸被瘟疫侵袭。水师同样进展不顺,因为遭遇风暴袭击而沉没多艘船只。显然,无论双方的战力有多少差距,都会在严酷的环境中遭继持续放大。隋文帝索性给对方一天台阶下,先保证待之如初再下令班师回朝。

中亚撒马尔罕壁画上的高句丽使节

隋炀帝的一意孤行

好大喜功是刻在隋炀帝骨子里的制胜密码

当然,这些短期冲突的愈加频繁,暴露出隋朝与高句丽人的外交在逐步失控。只不过双方都比较克制,不希望立即把事情闹到不可开交地步。隋文帝作为王朝奠基人,需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内政框架搭建,不可能把更多资源用于外战。高元则是首位面对强势中原政权的高句丽君主,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照。奈何对立的种子已经播下,只等后继者来灌溉发芽。

相比于隋文帝杨坚,杨广绝对是一个热衷于好大喜功的皇帝。由于曾挂帅攻灭陈朝,为自己的上位积累资本,所以对兴师动众的决策有天然偏好。甚至完全将老爹的政治智慧抛于脑后,只想着用更多功绩竖立千秋万代的恢弘美誉。

为保障后勤 杨广先后下令开挖运河+大造舰队

公元607-610年之间,杨广为准备全面进攻高句丽,几乎一刻不停的督促多项工程:

1 下诏大规模制造和储藏武器,为即将到来的长期战争搞储备工作。

2 调发河北百万民工凿通永济渠,让漕运体系能对接北方前线。

3 派遣大量木工到东莱海口制造船舶,还要赶制50000辆戎车用于后勤运输。

4 增置专门的军府,一边筹措人力、一边搜集战马备用。

显然,这些工程十分劳民伤财。例如在东莱海口修建战船的民工,几乎日夜兼程得不到休息。由于腰部以下长期泡在水里,导致30%-40%的人生蛆兵死。同时,为将武器粮食送到涿郡,帝国从江淮以南征用数十万民工。这些人不辞幸苦地推车劳作,以至于大量倒毙在沿途,尸体的臭味充斥着整条官道。同时,另有60多万民工被征调将粮食送往辽西前线,其中半数惨死在天寒地冻的途中。幸存者为求生,只能吃掉自己运输的粮食,等到全部耗尽就畏罪潜逃。

由于准备充分 高句丽军队在战场上表现丝毫不差

即便如此,隋炀帝仍旧执意要继续对高句丽的战争。公元612年正月,号称总数1133800人的隋军浩浩荡荡开拔。但在日韩两国留下的《高丽古记》和《日本书纪》中,这支军队的实际数量越为30万,远小于隋朝方面的宣传规模。他要求出征人马各带百日口粮与衣物器械,且下令士兵有遗弃米粟者立斩。这意味着士兵在武器、盔甲外,需普遍背负三石(159公斤)的物资,没走几天就有人开始累死在路上。其他人纷纷在夜间利用营帐掩护,挖坑将粮食偷偷掩埋,寄希望于战争早点结束。

可惜,高句丽不是那种能轻易击败的部落联盟。经过多年备战,他们构筑起相当完备的堡垒防御体系,还积累相当多的物资应付消耗。隋军一旦进攻受阻,马上就要面临后勤困境,几乎是一开打就将补给线的负荷拉到极限。这迫使杨广改变策略,要求前线部队放弃围攻普通据点,集中力量直逼平壤。结果,勉强走到距城市30里处,还是因物资匮乏被迫班师。最后在萨水遭遇半渡而击,只剩2700人侥幸逃回本国边境。

大量被征发去前线的隋朝贵族武士

隋炀帝的一错再错

沉迷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根本停不下来

这场堪称灾难的高句丽远征,对建立不久的隋朝有很大打击。因为自杨广登基以来,就频繁大兴徭役,弄的民间怨声载道。他本人还是靠阴谋诡计上位,导致朝中的许多贵胄心怀不满。等到遭遇外战失败,这些矛盾就不可避免的逐个爆发出来。

早在公元610年,隋朝军队尚未投入战争,内地就连续爆发过4次起义。只是由于规模较小,根本没引起杨广注意。次年,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在山东爆发,王薄首先举起了反旗,公开反对隋炀帝进攻高丽。随后又有其他地方的农民效仿,连续搞出6起大规模叛乱。此时,隋炀帝若清楚局势不稳,选择暂时退让,那么还不至于像后来那边不可收拾。

由于杨广的疏忽 内地农民起义迅速扩散膨胀

然而,昏君之所以是昏君,往往不在于具体手段高低,而是思维层面的无知与偏执。每当认定事情对自己有利,就要动用全部资源予以梭哈,并且拥有比普通人更高的容错成本。这在屡次强行远征高句丽的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公元613年,杨广再度征兵攻打高句丽。因为吸取前次教训,花很大力气保证后勤补给充足,所以围困辽东城达六个月时间。但在即将拿下城池之际,后方突然传来贵族杨玄感造反的惊人消息。隋炀帝急忙将军队撤回洛阳布防,意味着将剩余辎重和所有攻城武器都完整留给守军。至此,第二次大规模远征彻以失败告终。

隋军在第二次远征中表现最好 但也没能取得理想成果

不过,真正丢人显然的还是隋朝第三次攻打高句丽。公元613年,他们首先在卑奢城附近击败守军,随后顺利进逼平壤。岂料向来硬气的高句丽国王竟然突然给杨广寄了封投降信,用一通彩虹屁骗得隋炀帝心花怒放,直接宣布班师回朝。直至重返洛阳,才发现对方已经不鸟自己,顿时气到理智崩溃。全国军民也不得安生,被迫继续准备第四次出击,感觉正常生活遥遥无期。

最终,这些花费颇多的无用功将隋朝国力耗空,进而引得内政全盘紊乱。第一次进攻高句丽时,农民起义不过局限在山东河北一带。全靠杨广的忽视和放任,星星之火逐渐呈燎原之势爆发出出来。

由于内外交困 隋炀帝只能跑路去扬州躲避

无论黄河南北,还是淮南江表与闽浙岭南,都像河东关陇那样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而且普遍人数较多,达到100000人以上规模。隋炀帝还有余力组织第三次远征高丽,已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怪事。

可惜,操盘手段永远抵不过基本盘崩塌。公元616年,杨广终于无法在洛阳安身,直接率御林军逃往江都扬州。两年后,被彻底看死自己的宫廷密谋制裁,隋朝也随之宣告覆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明朝太监不能识字,他们是怎么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颁布了一项特殊禁令:严禁太监学习文化知识。 在明朝初期,这项禁令确实...
东晋10大名将排行榜:闻鸡起舞... 东晋名将风云录:从偏安江南到问鼎中原的军事传奇 东晋王朝自永嘉南渡后,在江南建立起偏安政权。与南方其...
皇帝赏赐10车肉,霍去病不给士... 西汉名将霍去病:从私生子到军事奇才的传奇人生 在尚武之风盛行的西汉时期,军事才能是衡量一个男子价值...
原创 “...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改写历史类文章。以下是一个改写示例: (原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
原创 刘... 古籍中的历史印记:秦始皇与刘邦的治国之道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秦始皇...
曹操刘备手下为什么叛徒多?看看... 【三国时期谁的手下叛徒最多?】 从人数上来看,刘备阵营的叛徒数量肯定不是最多的。毕竟刘备的势力规模...
原创 一... 北魏名臣张彝的政治生涯与社会变革影响 张彝(?-519年),字庆宾,出身北魏清河东武城张氏家族,是北...
原创 世... 有钱不难,难的是代代都有靠谱人。能靠祖辈打下的江山活一两代不算稀奇,活过五代还风平浪静,就已经凤毛麟...
曹操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喜... 三国枭雄曹操:一代雄主的传奇人生与独特智慧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无疑是最...
原创 曹... 曹操: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为何终其一生未登帝位?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凭借过人的...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铜币:晚清湘地... #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铜币:晚清湘地的货币印记 湖南省造光绪元宝铜币,是清朝光绪年间(1875 - 1...
原创 红... 引言 1937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艰难谈判,最终达成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协议。...
原创 “... 靖康之耻:从亡国之痛到复仇之路 北宋的覆灭: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在十二世纪的中国北方,辽国与北宋...
原创 商... 牧野之战:改写商周历史的决定性战役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牧野之战堪称最富戏剧性的转折点。令人费解的...
原创 蒋... 1950年3月,国民党陆军将领袁守谦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的消息在军政界引发广泛关注。这位平日行事低调的...
原创 清...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位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张之洞。这位在清朝末年叱咤风云的大学士,不仅位极人臣,更以超...
原创 中... 上世纪70年代末,曾仕强教授曾提出一个轰动性的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这个观点在当时引发了热...
留给孩子最好的财产,从来不是金... 晚清名臣林则徐,不仅以“虎门销烟”的壮举名垂青史,他还修身自持,为后代树立了极佳的榜样。 他曾写过一...
原创 北... 改写后的文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壮丽篇章。在这条奔腾...
原创 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饱尝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登基后,他立下重誓要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