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颁布了一项特殊禁令:严禁太监学习文化知识。
在明朝初期,这项禁令确实得到了严格执行。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朱棣是个勤政的皇帝,每天要处理大量政务,如果身边侍从都是文盲,连简单的文书传递都成问题。为减轻工作负担,朱棣逐渐放松了禁令,默许太监学习文化。这也为后来出现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宦官埋下了伏笔。
在明朝宫廷中,太监的职责分工明确。普通太监主要负责日常杂役,根本没机会接触皇帝。而皇帝身边的高级太监,虽然能传达口谕,但宣读圣旨这种正式场合通常轮不到他们。因为古代圣旨的颁布有着严格的流程规范,从起草到宣读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
实际上,明朝设有专门的翰林院负责圣旨的文书工作。翰林学士们负责起草诏书,经皇帝审阅用印后,通常会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地宣读。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既保证了政令传达的权威性,也避免了宦官干政的风险。所以影视剧中太监宣读圣旨的场景,更多是艺术加工而非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