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篇《阿房宫赋》,让无数国人领略过了阿房宫的雄美与壮丽,再加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项羽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我们大家下意识的,都会得到这样的结论:阿房宫确实是存在过的,而且是被项羽焚毁了的。然而,作为阿房宫考古队领队的李毓芳教授,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阿房宫既未建成,也没有被项羽焚烧过。
李毓芳教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咸阳博物馆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并且参与了汉高祖长陵陪葬墓、秦都咸阳遗址等考古发掘。2002年,中国社科院与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联合做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就是由李教授担任所长,而也正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让李教授得出了“阿房宫并未建成,且也没有被项羽焚烧过”这个结论。
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考古是如何证明古代建筑的存在!其核心就是要找到文化的断层,文化断层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某地曾经有秦朝的建筑,那么一定有一些瓦片、砖头是属于秦朝的。即使项羽纵火,充其量也是烧毁了木质结构,这些砖瓦结构还是会遗存一部分下来。
然而在对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发掘中,李教授率领的团队并没有发现秦朝的文化层,最早的文化层也是属于东汉而非秦朝。这个惊人的发现让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如此说来阿房宫岂非完全不存在?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们又在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各个方向加大挖掘力度,最长的沟钻探了62米长,4米多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连战国时期的文化层都找出来了,就是没有找到秦朝时期的。
然而考古就是这样的,随着时代变迁,很多记载其实并不是100%准确,更何况号称占地300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尽管大量的工作结果都是在证伪阿房宫的存在,但仍需要考古学家们继续做出大量的工作,才能对此做出结论。于是,他们继续加大力度考察阿房宫的遗迹。为了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在西起沣河,东至皂河,南起昆明池,北至渭河,幅员135平方公里的广袤区域内加大发掘力度,某些区域甚至做到了平均每20公分布点一个洛阳铲钻探。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只找到了1个石器时代的建筑和13个秦汉年间上林苑的建筑,传说的阿房宫的依然没有线索。
于是,考古学家们在发掘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得出了“阿房宫并未建成”的结论。既然阿房宫尚未建成,那么其被项羽焚烧的结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参考文献:《“阿房宫”、“阿房前殿”与“前殿阿房”的考古学解读》、《关于阿房宫的几个问题》、《秦阿房宫研究》、《秦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兼谈历史资料的科学性与真实性》、《阿房宫:没建成,也没被火烧》说明:文中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