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分别是蜀汉前期和后期的核心人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出山后也一直受到重用,出使东吴,镇守荆州,赋税征粮,助力平定益州各郡县,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是纵观整个官职生涯,在封丞相之前他的官位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的官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军师顾名思义,是个参谋角色,属于职位性能的官职,并不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官职不高。
诸葛亮起初是以刘备幕僚的身份跟随在刘备身边,并无正式官职,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有了正式职位:军师中郎将,这个职称是刘备新创立的,主要是参掌军事,刘备之前并无此官职,这算是表彰诸葛亮在孙刘联盟的形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个官职并不高,应该低于六品。
平定成都后,诸葛亮因为镇守荆州和领兵平定各郡县有功,加升为军师将军,这个也是刘备为诸葛亮首创的官职,后来魏国和吴国也设置了这个官职,查看史料可知,在魏、吴是个正六品官职,属于杂号将军,也就是说诸葛亮在封相之前的最高官职只有正六品。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封赏百官,称王后的刘备手中的权利就大多了,类似一个地方的君主,起初刘备只是左将军身份,只能对属下封些杂号将军,成王后就可以分封属下正式官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人也由杂号将军被封为正式的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职位,其中前将军权重地位最高,关羽当之无愧。很多文官的职位也得到了提升,例如许靖、李严、法正等人,但是诸葛亮的职位没有变化,依然是杂号将军军师中郎将。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才迎来“官职”巅峰,被封为丞相,但是这里有一个细节,很多人在刘备称帝后都被封了爵位,但是这诸葛亮并没有被封侯,只有刘禅继位后才被封为武乡侯。
这是不是意味着诸葛亮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完全信任和重用呢?
其实不然,有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和信任要看诸葛亮都干了什么?
一、以无官职的身份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
此时的诸葛亮不到三十岁,并且身无官职,刘备把生死存亡的重任交给了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也说过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使东吴的任务能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刘备以后的命运,所以刘备对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是十分重用的。
二、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镇守荆州
刘备出兵益州时,留诸葛亮负责镇守后方,这似乎是只有二把手才能做的事,镇守荆州不仅是一项重任,更是一种信任,在刘备集团当中,只有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过荆州,也只有他俩有资格来回替换镇守后方。
三、以军师将军身份镇守成都
刘备争夺汉中时,让诸葛亮镇守成都,此时的刘备有两个核心重地,一个是荆州,一个是成都,荆州交给关羽镇守,成都交给了诸葛亮,可见诸葛亮和关羽就是刘备的左右手,是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四、关羽给诸葛亮写信
刘备对马超的重用曾引起了关羽的不满,关羽将带点醋意的牢骚写成一封信寄给了诸葛亮,诸葛亮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于是给关羽回了一封信,称关羽是美髯公,马超不及他。关羽读后十分高兴,并时常把诸葛亮的回信给别人看,类似于用微信发了个朋友圈。
关羽这封信并没有写给李严、法正、张飞、许靖等人,而是直接写给诸葛亮,说明在关羽心中已经默认了诸葛亮二把手的地位。
五、刘备自立汉中王时报给朝廷的上表
刘备自立汉中王时需要走一道程序,给汉献帝上表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於汉帝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长史领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
在官表排序中马超、许靖、庞羲、射援四人在前,是因为他们的官职是朝廷的正式受封,所以必须在前面,接下来就是刘氏集团自己内部的圈子,诸葛亮排在第一位,关羽排在第二位,张飞第三位,诸葛亮蜀汉二把手的地位已表现无疑。
所以说诸葛亮对于刘备,并不能用官职来衡量,而刘备也把诸葛亮视作自己的左右手,并不想以官位束缚诸葛亮的作用,诸葛亮就像一个万能工替刘备打理一切事物,正如正史《三国志》所说,刘备平定成都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臣、关羽张飞等人为武将,形成了自己的刘氏集团,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官微而言轻,名正而言顺,诸葛亮怎能以正六品的身份去镇压别人呢?其实正如前面所说,无论是军师中郎将还是军师将军,那都是刘备为诸葛亮自创的官职,是从职能上去考虑的,为一个人自创官职可见刘备不想诸葛亮被官职所束缚,至于军师将军是六品官位,那都是魏国和吴国延用这个称呼而自己设置的品级,与刘备无关。至于刘备为什么没给诸葛亮封侯,真的不重要了,连托孤这件大事都交给了诸葛亮,真不需要在意名义上的爵位了,在刘备心里诸葛亮是一个能为自己分担事务的人,君臣之间的务实合作才是真正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