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皇帝和大臣每天都上早朝?假的
迪丽瓦拉
2025-07-12 10:03:37
0

今天,老冯又来颠覆你的历史认知。

我们在影视剧、历史小说里经常看到:每天凌晨,太监都会到大清皇帝的床前高喊:“黎明即起,万机待理!”,把皇帝叫醒。

皇帝很无奈地被叫醒之后,洗漱完毕,此时,各路大臣鱼贯而入,集中在紫禁城的某个殿堂,大家一起上早朝,这事,就跟我们今天上班,打卡,开公司大会,一模一样。

然而,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吗?

答案是:

假的。骗你的。

大清根本不存在“每天集体上早朝”的制度。

是的,在真实的历史上,我们的清朝,根本就不存在每天上早朝这个体制,尤其是集体早朝。

历史的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真相1:

大清并没有“每天集体上早朝”制度,恰恰相反,

大清平时是不上早朝的

,只当有要紧事、急事、大事,或者举行各类大典的时候,才把全体大臣集中到紫禁城。

真相2:

不但清代史料并不存在“每天集体上早朝”的制度,而且即使依照常理,世上也根本没有哪个团体,是需要每天早上都开大会的,不信你自问一下:你见过哪家公司、哪个团队,每天早上都开大会的?华为?腾讯?或者今天的省政府班子?每天早上都开大会?真没有。为什么没有?道理很简单嘛,因为啊,

真没有那么多的会要开。

真相3:

雍正皇帝有一回召集众大臣开会,皇帝问了一轮之后,大臣们竟然都说:皇上,臣今天没什么事要跟您商量的。雍正皇帝愕然。那天大臣们都白跑了一趟,皇帝也白忙了一个上午。

可见这种无意义的集体大会,其实很浪费时间、很消耗精力。

(清档案原文:雍正四年正月癸丑,上谕大学士等:朕今日坐勤政殿以待诸臣奏事,乃部院八旗竟无奏事之人)

真相4:

事实上,在清代,

多数的政务,都不需要皇帝亲自办理

,当时多数的事务,都在六部、军机处等各个机关,由大臣处理完了。只有不得不征询皇帝意见的大事,才要向皇帝汇报,

日常90%以上的行政事务,都在大臣这里,解决掉了

真相5:

和影视剧相反的是,在清代,

皇帝和臣子之间大多数的沟通,都是通过“批阅奏折”的形式来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每天集体上早朝”的形式来进行的,换句话说,在清代,

召集所有大臣开集体大会,并不是主要的议政形式

真相6: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万历皇帝,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不上早朝,其实,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早朝,但是他仍然批阅奏折,仍然在各个场合单独召见臣子,所以,

“不上早朝”不等于“不理朝政”

。明朝如此,清朝也同理。

真相7:

和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每天集体上早朝”这个形式,在很多时候,恰恰是

不方便

的,因为很多

国家大事,都是保密的

,A大臣想对皇帝说的话,他不希望B大臣听到,但由于是集体早朝,B大臣在场,A大臣不敢说,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不便,所以,“每天集体上早朝”不但是没必要的,而且是不方便的、有违保密原则的。

真相8:

事实上,大臣们都很忙,皇帝也很忙,如果每天都要上集体早朝,你一言我一语,折腾几个小时下来,至少半天时间就没有了,而且不是每个大臣都住在紫禁城旁边,上朝,回家,一来一回,

一天就这样没了

,回到府邸,什么事都干不了,因为时间和精力,都已经耗尽了。

如果天天如此,这个领导班子就废了

真相9:

那么,既然清代不存在“每天集体上早朝”的制度,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剧,就喜欢拍一大群大臣上早朝的一幕呢?答案是:因为那样拍,可以显得皇帝“勤政爱民”,在镜头里,几十个、一百个大臣,济济一堂,排场大,好看,为了票房,导演和编剧,不得不那样拍,而至于什么扭曲历史,他们是不在乎的。

真相10:

事实上清代的皇帝,居住地点是不固定的,他们有时候住紫禁城,有时候住圆明园,有时候住畅春园,有时候甚至跑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住,而且这些地方往往一住就是几个月。

真相11: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清代没有“每天集体上早朝”的制度,康熙皇帝有一个类似的制度,叫做

“御门听政”

,不过,它和“每天集体上早朝”,并不是一回事,所谓“御门听政”就是康熙皇帝吃完早餐之后,到某个殿堂里,坐班,会见大臣,不过,他

不是集体会见

,而

是轮流会见

,通常的先后顺序是:吏部大臣、户部大臣、礼部大臣、兵部大臣、工部大臣……等等,而且是单独会见,或者三两个人会见,并不是一大群大臣集中到一起,

和影视剧所展示的,完全不一样

真相12:

而且,即使是康熙的“御门听政”制度,到了雍正、乾隆之后,

也逐渐式微了

。为什么?首先是因为皇帝

越来越懒

,其次是因为,皇帝和大臣后来也都总结出来了:

真没必要天天开会,折腾人,费事

,效率反而不高。

有事写奏折派人送来,没事各忙各的。

尤其雍正这人,特别喜欢通过奏折办理朝政,尤其是密折,大臣可以通过密折,你举报我,我投诉你,雍正皇帝特别喜欢用这一招,来整治他的班子,所以,“每天集体上早朝”这事,雍正既不喜欢,也认为没必要。

真相13:

所以康熙死后,和所谓“早朝”最接近的“御门听政”这事,皇帝也越来越懒得做了,依据《清实录》的记载和统计,所谓“御门听政”这事,乾隆皇帝每年只有

11

次,嘉庆皇帝每年只有

9

次,道光皇帝每年只有

5

次,咸丰皇帝每年只有

4

次。

真相14:

换句话说,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皇帝和大臣每天集体上早朝”的一幕,在乾隆做皇帝的时候,一年365天,只发生过

11

回,

一年之中有354天,都是不需要上早朝的

。而且即使这每年11回的“早朝”,也不是“大集体会面”,而是皇帝轮流召见的,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真相15:

上面这个图,是乾隆皇帝某一天的起居记录,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乾隆在早上,并没有所谓“上集体早朝”这事。

真相16:

清代很多大臣留下来的日记,例如《林则徐日记》、《翁同龢日记》、《曾国藩日记》等史料,记录他们在北京当官的岁月里,也并没有每天早上都跑到紫禁城去“上早朝”,而是只当有大事商量的时候,才去的紫禁城,才去见的皇帝或者太后。所以,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每天早上一大群大臣集中在紫禁城某殿堂和皇帝开大会,雷打不动,这事是假的,骗人的,大清没有这个制度。

本文参考资料:

吴越《清代“早朝”乃虚构》

王薇《御门听政与康熙之治》

李文杰《清代的“早朝”: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堪称一代明主,他特别擅长凝聚人心。作为团队核心,他时刻惦记着将士们的冷暖,这种以心换...
原创 女...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处处都弥漫着硝烟与热血的气息。当解放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
原创 三... 《三国志·吕布传》中这样描述:吕布最拿手的就是骑马射箭,他的臂力大得惊人,在当时被尊称为飞将军。这个...
原创 为... 为什么清军能打几十万太平军,面对几千英法联军,却认怂了? 1862年,洪秀全为了保卫太平天国的首都天...
原创 赵... 赵匡胤的宿命困局:一代雄主难逃兄弟掣肘 南征北战功成名就之际,赵匡胤却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境。这位开国皇...
非洲最不缺黄金的地方,黄金是孩... 【改写后】 黄金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代名词,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的国家往往经济实力雄厚。然而在非洲这片...
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十年,他会成为... 文|橘子 编辑|橘子 《——【·前言·】——》 秦始皇死于前210年。若他再活十年,会发生什么?...
原创 为...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灿烂文明如涟漪般向周边国家扩散。作为东方文明的中心,中华文化对东亚各...
刘备心里很清楚,其实击败马超的... 葭萌关之战中,张飞与马超激战两百多回合难分高下。这场惊心动魄的对决最终以诸葛亮的智谋收场——他派说客...
原创 大... 大禹:从治水英雄到夏朝奠基者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夏朝的开创者,更因治水功绩而名...
原创 帮... 【历史风云人物】从无名小卒到帝国宰相:李斯的多面人生 在历史长卷中,有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人物——李...
原创 赫... 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始末 寒冬中的历史性旅程 1949年12月初的北京城,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街道...
秦始皇的阿房宫真的存在吗?看到... 阿房宫:历史真相与传说 一、阿房宫的历史背景 六国统一,天下归一,蜀山光秃,阿房崛起——这句流传千...
刘备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个... 《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诗句,生动描绘了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
历史上“窝囊王朝”,没出过名将... 【历史长河中的短命王朝】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无数王朝,它们如同星辰般起落更迭。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
刘备临终托孤,为何不选赵云配合... 蜀汉托孤之谜:为何刘备选择李严而非赵云? 公元223年,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病重离世。临终前,他将年...
原创 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伦理纲常被视为不可逾越的道德准则,任何违背这些天理的行为都会...
汉武帝刘彻为啥薄葬卫子夫? 来源 色衰而爱驰… 然后 01 这事太丢脸了。 堂堂一个帝国的皇帝,刘彻一直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竟...
历史上三次“神秘”巧合,令人不...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就像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找准人生方向一样,一个民族也需要通过历史...
法国没有参与火烧圆明园?英国人... 圆明园是怎么烧的?谁烧的?为啥烧?有人说是“八国联军放的火”,有人说是“法国人干的”,还有人干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