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朝政府因为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经济文化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朝紧闭的大门,加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此时清朝政府才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于失败,在西方列强眼中清政府就是俎上鱼肉任其宰割。
为了改变清朝当时落后的局面,由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官员提出改革,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清朝政府的当务之急,于是在“西方思想”的指导下,清朝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在容闳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派出了120名赴美留学生,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对于清政府的这次派遣留学生的决定,是众多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李鸿章和曾国藩还专门上书同治皇帝请求批准派遣留学生,虽然当时是慈禧太后当权,但是最后还是获得了准许。
这匹留学生的派遣清政府也算是花费巨大成本,首先派遣儿童来回的路费及衣物就高达每人790两,另外儿童在美国的学费、衣食住行每年预计400两,留学事务局每年的预算为6万两白银。
如果留学事务局预期20年,那么清政府就需要支付120万两白银,而这些仅仅是留学儿童的初步开支,加上派遣官员的薪酬那更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这120名赴美留学儿童分为四批前后到达美国,这一路上也是久经磨难,赴美的路途长达三万两千里,孩子们需要乘坐轮船,因此很多孩子都出现晕船的症状,经过了长期调整才总算适应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
到达美国后孩子们都分布与欧洲各大学,据史料记载有超过50名孩子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其中更有22名孩子进入了著名的耶鲁大学。
这120名清朝孩子分为每年选30名,分为四年派到美国,在美国学习15年分批回国,此时孩子也到了而立之年正是报效祖国的大好年华。
以清朝如此规划,这120名孩子大约在1887年至1890年之间回到祖国,可是这一计划最后没有如愿完成,在美国学习9年时间清朝就下令将留学孩子全部召回,收到命令之后赴美的94名孩子全部回到清朝。
那么问题来了,原本计划15年的留学之路为何9年就提前结束了呢?对此原因有其二,第一按照李鸿章原计划赴美留学的孩子会被送到美国军事学院和海事学院。
可是当这些孩子高中毕业之后美国拒绝了清政府的请求,他们只允许日本留学儿童在美国军校学习,而清政府的学生却没有进入军校学习的资格,同时美国还涌起一阵“排华”浪潮,这使在美留学的计划增加了巨大难度。
第二当时国内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明显,对清政府根本没有做到从根本上的改变,因此同治皇帝下令要求严格整顿留洋事务局,李鸿章见状向国内发去电报:若留洋对改革无益,不如乘早结束还能省下一笔费用。
不料几日之后他受到了来自美国总统的两封信,信中表明孩子除了学习军事还可以学习更多的务实之术,对此李鸿章也表示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军事也能学习开矿、修路、机器制作等技术,这对于清政府而言也是实务救国之举。
留学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九年,此时赴美的学生中已有将近60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于是李鸿章上奏留下这60名学生继续完成学业,其余学生挑选天资聪颖之人留下,剩下的全部撤回清政府。
如若按照李鸿章此建议召回的学生只占少数,对此清朝衙门污蔑李鸿章是:“不撤而撤之意”,并上奏皇帝应将留学生全部召回,因此李鸿章只能接受皇帝圣旨,在1881年带领94名赴美学生回国。
结语:为何只有94名学生回到清朝?因为在大学学习的容揆和谭耀勋拒绝回国,选择留在美国耶鲁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另外已经回国的李恩富和陆永泉后来又去到美国继续完成耶鲁大学的学习,其余没有回国的22名学生大多因为在美国生病去世,因此无法回国。
这就是李鸿章带领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虽说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完全实施,可是如此举动已是清朝思想的一大进步,正是这次留学计划的实施开启了后来更多的留学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