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学术界主流的非洲起源论观点,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约20万年前生活在东非地区的一位女性始祖,西方学者将其命名为\"夏娃\"。大约在13万年前,这位\"夏娃\"的后代开始向全球各地迁徙扩散,先后到达欧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理论认为这些迁徙者并未与当地古人类发生基因交流,而是完全取代了当地原有的人类种群。其中,约5万年前,来自非洲的智人群体抵达中国境内,取代了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人类。
然而,随着现代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有了惊人的发现:现代人类基因组中确实存在少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片段。这一重要发现对传统的\"非洲单一起源说\"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们提出\"同化假说\"这一修正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虽然现代人类基因组的主体部分(约90%以上)确实源自非洲智人祖先,但在向全球迁徙扩张的过程中,他们确实与部分地区的古人类群体发生了有限的基因交流,吸收了少量当地古人类的基因特征。这种理论修正使得非洲起源说变得更加完善和科学。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关于现代中国人的起源问题却呈现出不同的证据链条。中国境内的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似乎表明,现代中国人很可能是由本土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而非完全由非洲迁徙者取代。1989年,在湖北十堰郧阳地区出土的一具距今约100万年的直立人头骨化石引起了全球考古界的轰动。更令人惊叹的是,在以\"郧县人\"遗址为中心的方圆百公里范围内,考古学家们还陆续发现了年代序列完整的古人类遗址:包括距今75万年的郧县梅铺猿人遗址、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遗址,以及5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遗址。
类似的连续进化证据还出现在河北泥河湾遗址群。这个跨越200万年至1万年前的超大型遗址群,完整记录了古人类在该地区持续演化过程,期间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或替代现象。这些考古发现强烈暗示,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可能经历了独立、连续的进化历程,最终演化为现代中国人,而非被外来非洲智人完全取代。
中国境内这些重要的古人类遗址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类进化链条:从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115万年前的陕西蓝田人、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到10-20万年前的辽宁金牛山人,再到1-4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虽然此前在5-10万年间存在化石记录的空缺,但新世纪以来的两项重大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一是距今8-10万年的\"许昌人\"化石的发现,二是2006年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将人类活动历史从8000年前推前至6万年前。这些新发现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的证据链。
中国著名古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新智教授在研究这些遗址时,发现了两个用非洲起源说难以解释的重要特征:
首先是中国人特有的\"铲形门齿\"特征。现代中国人中80?0%都具有这一牙齿特征,而非洲黑人中仅11.6%、白种人中仅8.4%具有这一特征。令人惊讶的是,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20-70万年前的北京人,几乎所有中国古人类化石都显示出这一特征。如果现代中国人完全源自非洲,除非假设恰好是一群具有\"铲形门齿\"的非洲智人迁徙到中国,但这种巧合的概率极低。更合理的解释是:元谋人、北京人到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直接的演化继承关系。
其次是石器技术的延续性。非洲古人类的石器技术经历了明显的模式演进:330万年前出现第一模式,170万年前发展为第二模式,20万年前进入第三模式。按照非洲起源说,5万年前迁徙到中国的非洲智人应该掌握第三模式技术。然而中国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2万年前的遗址中,石器技术始终以第一模式为主,仅少数地区出现第三模式。如果非洲智人完全取代了中国古人类,很难解释他们为何会\"技术倒退\",放弃更先进的第三模式而采用原始的第一模式。这一现象只有用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理论才能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