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国时的曹魏为何短寿?根源在于曹丕定下的这条“祖宗之法”
迪丽瓦拉
2025-07-12 14:02:47
0

三国时期曹魏之所以能一家独大,与明君辈出有很大的关系。曹操能力有多强就不需要我多说了;历史上的曹丕,八岁就能写文章,少年时就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不仅通晓兵法和诸子百家,还有一身盖世的武艺,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人。他勤政爱民、躬行节俭、平定多次叛乱、破除民间迷信,他巩固了曹魏的统治基础,并取代了汉朝,是一个出色且有建树的君主;

曹叡则更加出色,一直有“才能超越秦皇汉武”的评价,曹叡当太子时从来不和任何大臣往来,继位时才二十出头,面对曹丕留下的两位辅政大臣,在没有党羽的情况下竟能掌握所有权力。演义把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抗刻画得神乎其神,可事实是,司马懿每次带兵抵抗诸葛亮,都只是在严格执行曹叡事先做好的部署。曹叡时期,曹魏多次挫败了蜀汉与东吴的联合进攻,并在曹叡去世前一年消灭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渊。

曹魏连续出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明君,照理说不至于传到第四代就灭亡。很多人都认为曹魏短寿是因为君主普遍早逝,曹丕只活到了39岁,曹叡只活到了35岁,曹芳继位时年仅八岁且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司马懿成功熬死了曹魏三代君主,辅佐着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伸手便取得了曹魏的江山。

君主接连英年早逝,确实是曹魏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这只能算是直接原因。曹丕定下的一条“祖宗之法”,才是让曹魏注定无法长存的根本原因。

严禁外戚干政

外戚一般指皇太后和皇后的家族,汉朝自汉武帝时开始,就有外戚执政的传统。汉朝有一个叫大司马的官职,一般由皇帝的亲舅舅、也就是皇太后的亲兄弟担任,汉朝大部分皇帝都会把权力委托给担任大司马一职的舅舅,让大司马负责领导尚书台和朝廷的工作。

大司马本来就是汉朝最高军事长官,如果被皇帝委任行政权,则执掌军、政方面的大部分权力,一般也有负责人事的权力,可以提拔自己的亲信。所以在汉朝的很多时期,甚至会出现大司马权力、地位高于皇帝的情况。大司马位高权重,又是皇帝的亲舅舅,还有皇太后撑腰,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尽量避免与大司马发生冲突,这就造成汉朝经常出现大司马专权的情况。

大司马与皇太后结成“母党”,互相依仗,地位难以动摇。

西汉的灭亡与东汉的衰落,都与外戚干政有关。西汉之灭,源于外戚王氏太盛,最终王莽篡夺了西汉。东汉之衰,源于外戚与宦官之间长期争斗,最终引发了董卓之乱。

曹丕亲眼目睹了东汉的灭亡,所以很忌讳自家的外戚。他评价汉文帝处死亲舅舅薄昭一事就说:“对待外戚,给他们荣华富贵就行了,不能给他们权力。”

曹丕即位的第四年下了一道诏书:“妇人参政,往往会招来祸患。自今以后,群臣不可以再向太后汇报政事,外戚不可以再担任辅政之职。这道命令后世必须遵守,如有违令者,天下共诛之!”

曹丕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定下的“祖宗之法”后世是不敢违背的。这道命令完全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注定让曹魏无法长久。

产生的后果

杜绝外戚干政看上去是有益无害的好决策,为何说这是曹魏短寿的根源呢?

皇帝和大臣之间是需要互相防备的,皇帝若不防备,则随时有可能被篡位。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朝中的大臣们即便是看上去再顺从、再忠心,也终究是信不过的“外人”。皇帝若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自家人提拔上来。

皇帝的自家人分两类,一类是宗亲,另一类是外戚,宗亲就是皇帝的叔叔、伯伯、侄子、兄弟那些同姓族人。

那么为何不重用宗亲而要重用外戚呢?

以西汉举例,汉文帝时有刘兴居作乱、汉景帝时有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有刘安作乱,汉昭帝时有燕王刘建作乱……宗亲永远是不老实的,仗着自己也是皇族的一员,体内流着龙血,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坐上龙位的资格,皇帝怎么敢重用他们?

外戚本来是没有参政资格的,他们所有的权利,都是皇帝用一纸诏书授予的,这也代表着皇帝也可以用一纸诏书就收回他们的所有权力。若是把权力委任给宗亲,基本上就是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外戚相比于宗亲,更好控制,更不容易失控。

以皇帝亲生母亲和亲舅舅为首的外戚势力,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对皇帝有二心的。西汉之所以有王莽篡位之事,是因为汉朝连续两代皇帝绝后,年迈的王太后不得不站出来主持大局,于是与那一代皇室隔了三代的外戚王氏又重新获得了权力。隔了三代的外戚,与“外人”还有多大区别?西汉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灭亡的!而东汉的历代外戚,对皇室基本上都是很忠心的。

曹魏所处的时代集权制并没有发展至成熟,皇帝仍然需要凭借宗亲与外戚的势力来保护皇权。曹魏既不敢提升宗亲的势力,又要彻底杜绝外戚,怎能长久呢?

宗亲与外戚这两条左膀右臂,曹魏全部都弃之不用,这完全是自废武功、自断手足。

魏明帝曹叡病重时,任命了五位辅政大臣,其中四位是曹氏宗亲,另外一位是心腹秦朗,五位辅政大臣之首是燕王曹宇。中书令刘放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极力向曹叡称述重用藩王的弊端。曹叡害怕了,最终他还是信不过藩王,改让曹爽和司马懿这两人辅政。

年仅8岁的曹芳该托付给谁呢?如果有霍光那样忠心耿耿的外戚做辅佐,曹叡死前恐怕就能安心得多了吧。可是曹魏没有霍光那样的外戚,即便外戚中有霍光那样忠心耿耿的人,弱小的外戚势力又如何能担负起辅政的重任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五... 秦琼在隋唐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地位探讨 关于秦琼在战场上的表现是否影响了隋唐历史的走向,这一...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保命!司马昭... 想必大家都熟知三国时期 “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这位蜀汉后主在诸葛亮离世后不久,便向曹魏投降,自...
原创 三... 三国时期名将辈出,其中不乏勇冠三军的绝世猛将,民间素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排名之...
原创 民... 在时光的长河里,民国是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烟火气的岁月。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思想的...
《松间鸣玉:王世贞传》解码明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代的王世贞宛如一颗璀璨复杂的星辰,散发着独特光芒。他既是官场中周旋于严嵩、张居正等...
韩国简史:“一部韩国史,半部挨... 韩国是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和赵国一起被合称为“三晋”。 按理说,韩...
原创 黄... 前言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黄忠以其过人的武艺和坚韧的意志,成为蜀汉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一员猛将。他...
原创 东...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东条英机被绞死后三个儿子的命运沉浮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
原创 大... 三藩之乱的始末:吴三桂的野心与末路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紫禁城内传出一道震动天下的圣旨—...
原创 秦... 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神秘地下王国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宏伟陵寝,它不仅是一座陵墓...
原创 明... 明成化帝朱见深:一位功过参半的守成之君 明成化帝朱见深,即明宪宗,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在明朝历史...
原创 考... 根据目前学术界主流的非洲起源论观点,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可以追溯到约20万年前生活在东非地区的一位女性...
朱元璋亲侄,力阻陈友谅60万大... 传奇帝王朱元璋与其侄朱文正的跌宕人生 开篇:布衣天子的传奇人生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夏商周夏在前,夏朝之前,是一片... 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大禹...
原创 刘... 要说那场惊心动魄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的经典对决,表面上看是以多欺少,但实际上却让刘关张三兄弟都落下了话...
原创 陪... 改写后的文章(历史类) 第一段: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兴衰与变迁。从远古时代的...
原创 草... 《草船借箭: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堪称最富智慧色彩...
原创 诗... 千古绝句背后的悲情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流传千年的绝唱出自唐代\"诗鬼\"李贺的《金铜...
原创 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无数英雄豪杰纷纷投奔明主,渴望在这乱世中建功立业...
朱元璋批奏折到深夜,宫女送来一... 登临绝顶的荣耀与重担 人们常常向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喜悦,然而真正站在权力巅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