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细节或许吸引了你的注意。当时,四阿哥胤禛负责追缴国库欠款,而三阿哥胤祉因修书而欠下了巨额的二十万两银子。康熙为了弥补胤祉的欠款,动用了所谓的“体己钱”来偿还。然而,这一事件引发了九阿哥的不满,他质疑为何康熙没有给他同样的款项,结果却遭到了康熙的训斥。这个看似普通的历史片段,实际上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譬如皇帝为何需要私房钱?这些私房钱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康熙究竟拥有多少私房钱呢?
回顾历史,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帝在一道谕旨中提到:“内库银系朕之帑银,户部库银亦朕之帑银,总无分别之处。” 这里所说的“内库”隶属内务府,广储司有六个库,主要是银库,其他五库包括缎库、茶库、皮库、衣库和瓷库。而“户部银库”则指的是外库,即户部的缎匹库、颜料库和银库,主要以银库为主。户部银库通俗地说就是国库,各省的田赋、盐课、关税等最终都要纳入国库,年收支高达几千万两。而内务府广储司银库则是皇帝的小金库,主要收入来源于粮庄、银庄、瓜菜果园所交纳的皇粮。理论上,皇帝可以支配国家的所有财富,但实际上,皇帝只能在国事上(如用兵、治河、赈灾等)动用国库的资金。而私人用度(如内廷开销、赏赐等)则需从内库中取得。因此,为了满足私欲,从康熙开始,历代君主都在不遗余力地扩充内库的收入。
在康熙亲政之前,内库的收入并不算丰厚,一年只有十几万两银子,甚至连宫内的基本开支都难以覆盖。然而,康熙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敛财措施,使得内库的年收入一下子增至百余万两。这些措施包括工程节省银、草豆节省银、铜铅节省银、税关盈余银等。虽然篇幅有限,无法一一解释这些专业名词,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留言或私信进一步了解。
除了以上的敛财方法,内库还有一些固定的收入渠道。首先是皇庄缴纳的皇粮,康熙时期,全国各地有1600多个皇庄、银庄、瓜园、菜园、果园、棉庄等,每年纳粮十几万石,银六七万两,以及数不清的家禽、蔬菜等。其次是罪官抄家,清代的皇帝最喜欢这一手,这个头是从康熙开始的。无论是八旗子弟、大学士、尚书、督抚,只要犯下重罪,都要被抄家。这些罪官的家产十分庞大,而抄来的钱物都被上交内库,成为皇帝私人所有。第三是内务府放高利贷,收取高额的利息银。尽管出借的银子总额并不十分庞大,但这也成为内库收入的一个固定项目。
关于康熙个人私房钱的具体数目,历史文献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基本上能够得出内库每年的收入大致在一百万两以上。天津等八个税关的收入就高达35万两,再加上淮安等21个税关,加上皇庄以及抄没官员家产等项,总计不会少于一百万两。从康熙的用度上也能看出内库存银的情况。例如康熙四十二年,拨内库银100万两借给两淮盐商;五十四年,动用内库银200万两代皇商偿还户部欠款;六十年,动用内库银50万两发往陕西赈灾。这些例子表明,康熙晚年时,内务府广储司银库的存银至少达到数百万两。
而在乾隆时期,内库银不断增长。到了嘉庆十九年,官方已经有了具体的数字,当时的户部尚书英和称:“内库存银一千二百四十余万两”,这一数字已经达到国库存银的四分之一。即便是以勤俭著称的道光皇帝,在清王朝经济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内库存银仍然维持在一千万两以上。直至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军费紧张,内库的存银才有所下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时局如何,皇帝都不能没有钱花,国家若贫困,就只能从百姓身上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