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第十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首位真正“禅让”帝位给予宗室子的皇帝。他的继位打破了皇位由太祖赵光义一系传承的惯例,稳定了南宋政局。然而,当时在确定为这位皇帝定庙号时,为何朝廷放弃了世祖、圣宗、尧宗等有别于赵宋王朝传统的选项,而最终选定了普通的“高宗”呢?让我们探索一下这场庙号之争的来龙去脉。
1. 庙号传统与含义
从古代帝王庙号的起源说起,《宋史·礼志九》提及,追尊故帝王的庙号旨在“推崇其本统以祭奠其主”,以此维系家天下的统治权。早在古代,《史记·殷本纪》即记载了“太宗”、“中宗”等庙号。但庙号制度的确立要追溯到西汉景帝时期,且晋武帝以前的皇帝尽管有实际庙号的使用,但正式名称还未成形。
庙号通常分为“祖”和“宗”两大类,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具有创世功绩的称为“祖”,而有守成德行的被称为“宗”。基本的四种庙号是“太、高、世、中”,“太”为奠定国家基础,“高”则指功勋卓越,“世”表示代代传承,“中”象征王朝中兴。
2. 关于南宋高宗庙号的争议
在确定赵构的庙号时,起初提出的是“世祖”。然而,北宋太祖赵匡胤之后的皇帝庙号多为“祖”,而且南宋地位不及北宋,仅占南方一小部分,使得“世祖”庙号不够合理。赵构父皇赵佶的庙号是“徽宗”,若赵构使用“祖”则与祖先名讳相冲突。
接着,文人提出了“圣宗、尧宗、光宗、艺宗、大宗”等选项。但“圣宗”常用于谥号,且已有辽圣宗耶律隆绪占据,因此被否定。而“尧宗”虽符合传承之义,但与上古尧帝的禅位有本质区别。
剩下的“光宗、艺宗、大宗”等在意义和历史背景上都存在差距。因此,礼部和太常寺最终选择了“高宗”,因赵构建立南宋位于商丘,恰逢商王武丁的庙号也是“高宗”,故取“高”以意合时,避免与先祖名讳冲突。
3. 宋高宗庙号的最终定论
然而,赵构的庙号之争实际上源于其复杂而有争议性的一生。南宋在北方灭亡后,他在江南建立南宋朝廷,但对于金国的压力选择了暂时的安逸。他在内政方面未有突出成就,五十五岁时便退位给养子,过着平静的晚年。因此,赵构虽有开国皇帝之实,却未有开国皇帝之卓越功勋。
最终,即使历经争议,礼部和太常寺选择了最为保守的“高宗”作为赵构的庙号,以求稳妥。这一决定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重大场合时常选择稳妥的经典选项,以免失误。
综上所述,赵构的庙号之争归结于其复杂的个人历史和南宋建国的特殊性。他的复杂经历导致在选择庙号时无法避免争议,最终以“高宗”为最适合的盖棺定论。这种选择也符合对于安全稳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