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衰落分裂到隋朝再次统一是一段非常纷杂的历史,中间有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四朝更替对峙,但如果细看主宰了这几十年历史风云人物,你会发现他们许多都来自于北魏为防范柔然设置的“北魏六镇”,比如宇文泰来自六镇之中的武川镇,高欢则出自六镇之中的怀朔镇,而杨坚的父亲杨忠、李渊的祖父李虎都出自武川镇,所以,
后世有所谓“武川勋贵”和“怀朔勋贵”的说法。
因为这小小两镇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帝王将相出了一箩筐,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对峙争霸和隋唐一统天下,一定程度上可称之为两镇人的内乱与奋斗。这种情况与刘邦的丰沛集团、朱元璋的淮西集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大批出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
那今天就来聊一聊北魏六镇中的怀朔、武川两镇是如何走出隋唐的国父们的。
作为北魏北部防线的六镇和作为北魏火药桶的六镇
历史记载,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代,为了防范更北方的柔然入侵,在北方边境险要处设置了六镇,自西往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镇,史称北魏六镇。六镇沿着黄河、今天陕西、山西以及河北北部设置,并非是一座座孤立的要塞,而是有其他城池拱卫且互相呼应的一套防御体系。
北魏六镇经历了一个从建立,到鼎盛繁荣,再到动乱,最后因动乱灭亡的过程。
北魏六镇在建立之初是北魏政治中心平城(今天大同附近)的最强防线,加上以鲜卑族为主体和核心建立的北魏还保留着通过战争掠夺资源的习惯,所以六镇镇兵社会政治地位高,经济利益也很大,因而六镇精锐云集,战斗力很强。
比如在设置六镇的拓拔焘时代,正是北魏大力扩张、进攻柔然等北方游牧部落的鼎盛时期,此时强悍的北魏拓拔军队对于柔然等北方部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几乎每次战争都可以掠夺不计其数的牛羊牲畜、布匹绢帛乃至于男女奴隶,北魏君臣也大方的把战争掠夺作为补充国家经济的手段之一。比如《魏书》记载:
世祖(拓拔焘)即位……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讨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于破一小国。
收其畜产、足以富国
,可见此时的北魏国家其实与柔然等游牧民族无异,把战争掠夺作为一种常规的资源获取手段。
北魏多次进攻柔然掠夺物资如此之丰厚,以至于引起了此时镇守北魏南部边境的军将不满,差点引起了独走。“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南边的军队嫉妒红了眼,看着北边次次打秋风抢得盆满钵满,竟然忍不住也要南下进攻。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作为北魏国家北伐集结基地的六镇,以及作为北伐主力的六镇军队,成为最大的获益方,日子生活得非常滋润。
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北魏六镇却逐渐从捍卫北魏北部边疆的钢铁防线,变成了一个巨大火药桶,并最终爆发六镇之乱,葬送了整个北魏王朝。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1.孝文帝迁都之后北魏国家重心南移
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背后有
进一步促进北魏汉化进程、更好的推进兼并南朝统一天下任务、更方便获取华北地区粮食供给等
多方面的原因。伴随着孝文帝的改革步伐,北魏的中心从平城南移到了洛阳,拓拔焘时代还靠近北魏政治中心的六镇此时变成了纯粹的塞外苦寒之地,北魏国家注意力都放在了南朝、汉化等其他事务中。六镇身处的北部边疆即便在今天也都是黄沙遍地,在一千多年前的生产条件更是恶劣,缺少了北魏朝廷的关注与资源支持,六镇越来越与遥远的、鲜明繁盛的洛阳割裂。
2.北魏六镇复杂的人员构成让六镇社会矛盾丛生
北魏六镇的人员构成既有族属之分又有等级之分,等级之分粗略而言有3层。
等级最低的是以高车等胡族为代表的部落民众。当时,北魏经常将通过战争掠夺的胡族人口安置在六镇周围,这部分人口数量非常庞大,薛海波在《5-6世纪北边六镇豪强酋帅社会地位演变研究》一书中曾说道:
为填充守卫漠南草原除城戍以外的广阔空间,北魏将征服或主动归附的库莫奚、厍狄、宥连、侯莫陈、解如、袁纥、纥奚、纥突邻、贺兰、越勤等鲜卑、高车、匈奴、吐谷浑胡族部落迁至漠南。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神亨二年(429)北魏将征服的高车诸部30余万落迁至漠南,充当兵源和农牧业的主要生产者。如按1落5人计算,迁至六镇的高车部族达150余万。
这部分被征服的民众充当放牧耕种的劳动力,以供应六镇正常运转,构成了六镇社会的最底层。
在这之上是六镇社会第二层,也就是豪帅。豪帅首先是降服胡族部落本来的酋长们,比如上文提到的150万高车部,其中大小酋长数不胜数,他们都可以归入豪帅。但这些胡族汉化程度非常低,北魏不可能直接把六镇基层交给他们,于是又有了第二类豪帅,也就是“北魏初建时的部落大人、陆续投附的胡族部落酋长、父祖没有官职的代地下层豪帅、迁至代地的后燕、赫连夏、北燕、北凉乃至刘宋的降官”等组成的良家豪帅。
这批豪帅特点是要不就与拓拔氏长时间交流融合非常熟悉,比如北魏初建时的部落大人中的独孤氏、贺兰氏,两部在拓拔氏刚定居代北时实力非常雄厚,与拓拔首领成员多次建立婚姻关系,关系密切,乃至影响了拓拔氏首领的继承。但也正因为如此,拓拔氏建国初期雷厉风行推行了离散部落政策,迁徙打散势力庞大的其他部落,巩固逐渐出现的拓拔王权,独孤氏与贺兰氏就是离散部落重要对象。再比如宇文泰,宇文泰曾祖出身后燕慕容宝帐下,慕容宝被北魏击败后宇文氏才投降北魏。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北魏六镇中的第二类豪帅有两个特点,首先与北魏拓拔氏有一定渊源,或者与高车等胡族相比有了一定的汉化,第二则是地位不高。独孤氏、贺兰氏与拓拔王氏多有通婚,但经过离散部落之后已经衰败,宇文泰曾祖出身汉化水平非常高的慕容燕氏阵营,但又是北魏的手下败将,都符合这两个特点。也因为如此,这个群体才能半自愿被北魏迁徙的六镇苦寒之地,同时又能间接起到监视高车等胡族,稳定六镇的作用。
最高等级的是六镇镇将级别的北魏宗室、其他鲜卑贵族和汉家高门了,这部分人不会在六镇常驻,结束六镇任期之后就会正常流转到北魏中央或者南方重镇任职。
除了等级之分,六镇还有族属之分,上文列举的被北魏安置在六镇的各种族属囊括了鲜卑、高车、匈奴、吐谷浑等多个族属,非常复杂。
3.六镇内部腐败僵化
六镇作为军镇,在设置之初主要以防御柔然为目的,其体制机制不很完善,并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腐败僵化起来。三层的管理结构下,人数最多、地位最低的底层镇民遭受着豪帅、镇将以及北魏朝廷残酷剥削,珍贵的土地、水草等资源往往被有权势的豪族强占,生存条件愈加的恶劣。不仅底层镇民遭受严重剥削,连居于剥削者地位的六镇豪帅们也在遭受另一种方式的打压,那就是政治地位的晋升。
不管是出于保证少数上层职位被宗室和其他鲜卑、汉家贵族控制的原因,还是北魏朝廷无力改变顽固僵化的六镇军镇体制的原因,六镇内部的中层核心,也就是所谓的“豪帅”阶层基本上没有升迁的可能性,甚至官职还会随着世代交替而降低。比如薛海波先生曾摘录了几个典型豪帅家族官职的变化:李虎祖父李熙徙居六镇时为金门镇将,其父李天锡降为中下级武官镇幢主,至李虎时无官;后来高欢手下重要将领斛律金其祖父憣地斤任殿中尚书(正二品中)、父亲大那瑰为光禄大夫(正三品)、其兄斛律平以殿中将军起家(正八品上),在六镇暴动前仅升至襄威将军(从六品上),斛律金自身仅任没有品级的军主。
官职不升迁也就罢了,甚至还出现了逐代降低的情况,这对在六镇群体中最具影响力和威望的豪帅阶层有重要影响,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产业众多,但政治地位被忽视难免让他们心生怨恨,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和家族的政治地位,对北魏朝廷心有不满,这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
总之,恶劣的生存环境、森严的等级分类、复杂的族属关系、腐败僵化剥削严重的内部机制,让北魏六镇逐渐从北魏的北部防线,变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火药桶。同时,北魏朝廷为了保留住六镇的戌边职能,也因为六镇地区独特的胡汉混杂等特点,迟迟不对六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北魏中后期推行的军镇改州政策在北魏中南部广泛推行,但在六镇地区推行却迟迟没有推行,正光四年(523),怀荒镇农民怨恨镇将于景不发粮廪杀死于景,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六镇之乱最终爆发。
不过,六镇起义的爆发虽然葬送了北魏王朝,但却成为武川镇、怀朔镇势力崛起的最重要契机,让影响西魏北周、东魏北齐乃至隋唐历史的武川怀朔勋贵登上了历史舞台。
混乱是阶梯,怀朔、武川勋贵们挖到的第一桶金
在北魏统治之下,六镇只能作为军镇,承担着最为繁苦的守边任务,六镇镇民以及六镇豪帅们在整个北魏国家中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遍比较低下。但六镇起义爆发后,六镇底层人民以及后续北魏其他地区的普通人横遭兵灾,却给六镇豪帅,尤其是武川镇、怀朔镇豪帅带来了一个绝佳的翻身机会。
在北魏中后期,有潜力提供比较顶级军事力量的势力其实主要有3种4块,那就是六镇地区的豪帅势力、一直没有被北魏离散部落影响的秀容川尔朱氏部落势力,以及关中、华北地区的地方豪族势力。
这几个势力具有共通的特点,一是有比较明确的领导核心,二是有关系紧密有别于北魏国家的团体,最后是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支持。
六镇的腐败僵化来源于其“军镇”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在战争时期也体现了其优势,尤其是让六镇豪帅“一夜之间就做好了应对残酷战争与将来争霸天下”的准备。
首先第一点就是六镇豪帅普遍具备优秀的军事能力。
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进入汉化快车道,跟随朝廷南下洛阳的大批鲜卑勋贵被赐汉姓、赐爵位、晋官职,这是一个更加文明安定的世界,与之相比,六镇地区鲜卑化、军事化色彩浓厚,生活在这里的六镇豪帅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不是读书识字,而是骑马射箭,绝大多数六镇豪帅子弟都具有相当可观的武力,他们对于兵书也很有好感,带兵打仗是把好手。
第二点则是更为灵活充满活力的社会风气。
洛阳等北魏南部地区人口稠密、社会等级层次更多,社会上流更加重视门第,六镇地区虽然也有不同社会地位之分,但门第观念相对薄弱,社会风气更加灵活。六镇地区军事化的特征,让整个六镇都有一种比较明显的任侠好义之风,尤其是六镇豪帅子弟更是如此,尚武之风到了战争时期对战争动员大有裨益,六镇群体无疑就具有这样的潜力。
第三则是紧密的乡里圈子。
由于六镇地区安置了大量高车等胡族,所以保留着部落组织,而上文提到的被北魏朝廷迁徙到六镇的良家豪帅大多也都是胡族背景的北魏中下层以及十六国后羿,他们在到了六镇之后,与胡族共同生活交往,没有被孝文帝迁都之后的汉化进程波及,因而鲜卑化、部落化非常明显。在北魏中后期,鲜卑化、部落化是导致六镇腐败僵化的重要原因。但战争来临之时这种特征的优势一面就体现出来了,也就是六镇以怀朔、武川等地域为基础,以六镇豪帅群体为核心,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乡闾团体。这种乡闾团体核心明确,那就是诸如宇文泰、贺拔胜等豪帅家族,相互之间由于几十年共同生活所以关系紧密,非常抱团,这成为六镇豪帅在北魏末年逐渐崛起的最重要凭借。
这个时候,六镇良家豪帅虽然对北魏朝廷并不满意,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土地、地位等资源,立刻率领乡闾军队与叛军进行了残酷的死斗。正是在与六镇乱军的对抗中,六镇豪帅手下的乡闾军队经历了血与火的残酷锤炼,迅速成长起来,而六镇豪帅子弟同样如此。比如宇文泰父亲宇文肱、大哥宇文颢率军与卫可孤在武川死战,宇文肱不慎落马,宇文颢反身回来救人,把宇文肱扶上马之后自己战死。武川陷落后,贺拔度拔又带领宇文肱、舆珍、念贤、乙弗库根、尉迟真檀、独孤信等武川良家豪帅配合怀朔镇抵御乱军,其中宇文肱是宇文泰父亲,贺拔度拔有两个儿子贺拔岳、贺拔胜,在武川勋贵地位比宇文泰资历还要高,而独孤信号称三朝国丈,当时不过19岁。而侯景、孙腾、蔡儁、尉景、段荣等怀朔豪帅则推举高欢为首领逐鹿乱世。
所以,伴随着残酷的六镇之乱,后来叱咤风云的武川怀朔勋贵们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武川、怀朔勋贵们的收获还不仅如此。北魏朝廷在六镇之乱爆发、局面不可收拾的时候终于狠下心来在六镇地区改镇为州,虽然对于广大普通镇民而言这并无多大意义,但对六镇豪帅而言,他们终于获得了北魏朝廷的官方认可,可以用改州之后的家乡作为郡望来标示身份。作为真正完成了统一且实现了稳定皇位更替的朝代,北魏的政治合法性可以说是非常强的,北魏朝廷的官方认可,也为武川、怀朔两镇豪帅提供了充足的政治资本,让他们得以参与天下争锋。
不过,第一桶金还不能帮着他们直接争霸天下,因为他们前面还有尔朱荣。
从兵头武将到朝廷大佬-武川怀朔勋贵的崛起
六镇之乱爆发后,北魏朝廷紧忙调集各路人马平叛。此时的北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出动部队帮助北魏平叛。历史就是如此难以预测,原先被六镇挡在大漠的柔然大军在北魏主动邀请之下南下作战,接连大败六镇之军。同时,北魏朝廷新的平叛主帅元琛开始分化招降起义军,内部不稳起义军成功被北魏军队分头击败,核心人物破六韩拔陵逃亡,六镇之乱暂时结束。
但为了平定六镇之乱,北魏朝廷国家财政破产,北部满目疮痍千里无人烟,十几万六镇降兵虽然放下了刀枪,但如果喂不饱他们分分钟又会是一场叛乱,北魏朝廷不得不让把他们整体迁徙到了当时没遭受多少兵灾的华北地区。
结果,六镇降兵和华北当地豪族、民众矛盾激化,北魏朝廷此时又完全无法控制梳理如此复杂的局面,导致六镇之乱结束不久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杜洛周又聚北镇流民在上谷(今河北宣化)发起叛乱,整个北方又乱成了一锅粥。
在这个混乱的过程中,未来主宰天下的武川怀朔勋贵们同样看不清自己的路在哪,他们能做的只有尽己所能保住自己、亲人以及乡闾军队,所以许多六镇豪帅为了生存,加入了他们曾经镇压的六镇镇民队伍中,参与了河北地区的叛乱。比如高欢就先是投靠了杜洛周,杜洛周死后他有投靠了葛荣,最后眼看葛荣不能成事他又逃归了尔朱荣。宇文泰比高欢还惨,他的家族迁徙到河北之后也是加入了鲜于修礼的乱军,但却被北魏军队击败,父亲和二哥被杀,随后宇文泰又投降葛荣,葛荣被尔朱荣击败后宇文泰又差点被杀,颇费了一番纠缠才被编入贺拔岳帐下,最后随贺拔岳西行入关。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来两点,
首先是未来的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和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此时过得非常艰辛,说白了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第二则是,尔朱荣这个人,成为了高欢和宇文泰最重要的人生交点
。其实不仅这两个人,近乎所有六镇豪帅此时都被尔朱荣收编了,可以说,借助六镇之乱一步到位成为左右北魏国家整个局势的首先是尔朱荣。
尔朱荣姓尔朱,出身羯族,其家族世代为北秀容地区(今天山西忻州西北部地区)的羯族部落酋长,尔朱荣能在北魏末年的大乱中脱颖而出,得益于整个尔朱部落从拓跋珪时期开始的积累。前面已经说过,拓拔部落联盟早期非常强大的贺兰氏、独孤氏经过拓跋珪的残酷打压衰败了,但尔朱氏部落当时实力相对弱小,反而成为了拓跋珪的“打手”,执行了离散部落行动而保留了部落组织、获得了重要的世袭领地,得以繁衍兴盛,比如史书就记载:
自是之后,日觉滋盛,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量而已...朝廷每有征讨,辄献私马,兼备资粮,助裨军用。
从上可见尔朱氏在当地的积累。而且,和六镇豪帅相比,尔朱氏家族的政治地位是要高很多的,尔朱荣的先祖尔朱代勤为假宁南将军、肆州刺史,孝文帝时又被赐爵为梁郡公,尔朱新兴被任命为右将军、光禄大夫,尔朱氏家族还曾经出过皇后。到尔朱荣一辈的时候,尔朱氏家族多人在洛阳或者其他地方担任高官,可以说与六镇豪帅相比,尔朱荣算得上是成色十足的二代了。
六镇之乱爆发后,尔朱氏附近也有叛乱发生,但都被尔朱荣轻松镇压,加上魏军以及武川怀朔勋贵们在恒代地区拼死抵挡乱军,所以尔朱荣所在的秀容川并没有遭受六镇乱军的冲击。尔朱荣其人与曹操、朱温等人很像,都是乱世枭雄,眼见天下大乱,尔朱荣除了按照北魏朝廷命令四下征讨,也认识到了六镇乱军的强大力量,所以在镇压六镇乱军过程中也积极争取吸收六镇豪帅带领乡闾军队加入自己,这与遭受乱战急需补血恢复的六镇豪帅们一拍即合,这让尔朱荣实力与野心都急剧膨胀起来。最终在
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四月,河阴之变发生了,尔朱荣彻底掌控了北魏朝政,随后他逐渐平定河北、关中等地叛乱,武川怀朔勋贵们大部分都纳入了尔朱荣麾下。
坦白来讲,尔朱荣吸纳高欢、宇文泰等人,其实不过是把他们带领的六镇精锐作为打手,拱卫他尔朱氏的权势而已。但后来来看,这一步对武川怀朔勋贵同样意义非凡,因为尔朱荣此时控制了北魏朝廷,所以武川怀朔勋贵们得以
从北魏政治权力的边缘地带来到了权力的中心,完成了底层豪帅甚至叛军,到官军的身份转换,这是阶层的飞跃,只有完成这一步的武川怀朔勋贵,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角逐,也就是逐鹿天下。
尔朱荣集团虽然实力强大,尔朱荣本人也具备非凡的军事能力,但他依然不是历史的最终选择。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对孝文帝激进汉化进程的反动,其实孝文帝迁都以来,一直有不少人反对他这样激进的汉化政策,甚至他的太子都因此跑回平城发动叛乱。尔朱荣在河阴之变中杀掉了王公贵族两千余人,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中央的汉族高官消灭殆尽,北魏朝廷近乎无法运转,但尔朱荣本人也因此承担了剧烈的反噬。
孝文帝的汉化虽然激进,但方向是没错。尔朱荣不知道治理一个国家要如何去做,他也没想到北魏的政治威望竟然如此厚重,所以河阴之变之后他不得不又一次迎立元子攸为帝,但不久之后的永安三年(530年)九月,他竟然洛阳大殿之上被元子攸亲手所杀。
今天我们许多人都曾经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的那些傀儡皇帝,为何不趁着权臣上殿之时一刀砍了权臣?尔朱荣和北魏孝庄帝算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实现网友这一设想的例子了,这背后体现的其实是双方整体实力的较量,尔朱荣河阴之变之后不得人心、北魏皇族政治威望依旧是这件事能发生的更重要原因,说白了就是你尔朱荣不过是拓拔元氏看家护院的打手,现在取而代之还不够格。
530年尔朱荣死的时候其实不过37,他的意外身亡为高欢、宇文泰们创造了绝佳的机会,尔朱荣虽然自身实力很强,但尔朱氏却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他的,尔朱荣一死,六镇豪帅们眼看着尔朱氏剩下的几个歪瓜裂枣,演都不演都开始动起了小脑瓜子准备单干。
尔朱荣被杀后,尔朱荣集团的尔朱世隆和尔朱兆合力调兵攻打洛阳,并在当年年底杀死孝庄帝,但这不过是进一步加剧了尔朱氏集团政治破产而已。杀死孝庄帝之后,与孝庄帝关系密切的河北大族渤海高氏、封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钜鹿魏氏等于普泰元年(531)二月起兵反抗尔朱氏,但此时尔朱氏集团军力尚在,河北大族不是对手。
在永安三年(530)年底,高欢已经看出来尔朱荣死后尔朱氏集团没有未来,所以趁乱拉走了六镇降户主力(从这里其实能看出来高欢的战略眼光要比宇文泰好,高欢在葛荣彻底失败之前就脱离了葛荣,这次同样是提前行动),这成为河北大族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结盟对象,高欢登天的机会终于来了。
河北大族代表高乾力主让出冀州迎来带领着六镇降兵的高欢,最终让河北成为了高欢的基地。经过休养生息、整合内部势力,高欢在5普泰元年(531)二月底据有冀州,并在六月明确开始反对尔朱氏,不得人心的尔朱氏集团抵挡不住高欢带领的六镇降兵和河北大族乡兵,在533年被高欢军队攻进晋阳彻底覆灭,为高欢等怀朔勋贵控制东魏、北齐奠定了基础。
与之相比,宇文泰能够成为北周文皇帝还带有一些运气成分。上文提到了宇文泰随着贺拔岳等武川勋贵西行入关,所以他虽然实力地位也非常突出,但却在贺拔岳、贺拔胜兄弟之下。普泰二年(532),尔朱天光率部东返与高欢决战,此时关中地区有两支队伍,第一就是贺拔岳军,第二则是与高欢关系密切的侯莫陈悦军,贺拔岳地位独一档。但永熙三年(534)二月,侯莫陈悦趁着与贺拔岳一起进攻灵州的机会,暗杀了贺拔岳。贺拔岳军群龙无首,经过武川勋贵老资格的赵贵的倡议,武川豪帅推举了宇文泰为首领,宇文泰这才开启了他控制西魏、建立北周的功勋之路。
但到了533-534年间,整个北方经过重新洗牌,新的格局已经逐渐出现了,东边是高欢为首的怀朔勋贵、河北大族,西边关中则是宇文泰为首的武川勋贵、关中豪族。从正光四年(523)算起,经过了差不多有10年时间,
驻守在北部六镇苦寒之地的武川怀朔勋贵们,经过镇压六镇之乱、参与河北之乱、投靠尔朱荣、反对尔朱荣等诸多艰难历程,都实现了阶层的飞跃。以高欢、宇文泰为首的武川怀朔勋贵们,占据了整个北中国权力的中心,也就抓住了主宰此后中国历史的机会,他们是此后中国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推动群体,而这也成为武川怀朔勋贵,尤其是随着北周统一北方的武川勋贵们,帝王将相出了一箩筐的最重要因素
。
如果回头再来看这段经历,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变幻莫测。如果在孝文帝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的时候看,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身处洛阳繁华世界的王公贵族们最后会泯然尘土,而身居北部六镇,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粗鲁豪帅们,将要开启一段三百年的盛世隋唐呢?也许这就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吧,和时代的洪流相比,我们每个人不过都是裹挟其中罢了。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