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蒋介石为何保持光头形象?宋美龄晚年给出解释,专家推测另有原因
迪丽瓦拉
2025-07-14 04:32:26
0

上世纪九十年代,寓居美国的宋美龄接受了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作为曾经在中国名噪一时的女性,宋美龄的人生可谓是与近代中国历史深度绑定的。

因此,记者们也非常渴望从她这里了解到一些“秘闻”。

可是宋美龄对于政治话题闭口不谈。无奈之下,记者们只能询问一些私人话题。聊着聊着记者便开始好奇了起来,

身为“中华民国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为什么一直都是光头呢?

在许多历史爱好者的口中,蒋介石往往会被称为“蒋光头”。似乎蒋介石的光头形象早就已经与他这个人融为了一体。

但宋美龄告诉记者蒋介石其实是有头发的,而且他的光头曾在中国引发了不小的影响。不过,蒋介石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光头形象”其实另有原因。

那么,蒋介石到底为何会保持“光头”呢?他的光头又产生了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影响呢?

这一切都还要从蒋介石的早年经历开始讲起。

一、风靡南京的“中正头”

1927年,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突然宣布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家”,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同时他也举起屠刀砍向了昔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中国共产党人。

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武汉国民政府内部的一些官员也早就有了投靠蒋介石的心思。

短短的四个月之后,武汉国民政府就宣布迁都南京,服从蒋介石的统治,史称

“宁汉合流”

此时的蒋介石坐头顶北伐军总司令的头衔,手上又控制着刚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他的权势和政治影响力可谓是达到了极点。

于是

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国民政府的宣传机构开足马力地宣传自己这位“革命领袖”,南京各界也掀起了一股“蒋介石热”。

但蒋介石其人乏善可陈,唯独他的光头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于是很快就有人在他的“光头”上做起了文章。

当时不少中小学的老师都在学校里宣传蒋介石,同时号召学生们要积极投身于“国民革命”,像将总司令一样留“中正头”。

所谓的中正头就是光头。因此,一时间南京的大街小巷就冒出来许多剃了光头的小家伙。

蒋介石得知自己的发型在南京走红以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气得破口大骂:

“这些学生全部都剃成了光头,他们这样做简直就是在胡闹!太愚蠢了!”

蒋介石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终其一生都喜欢做一些华而不实的事情。但是南京各界都剃起了“中正头”实在是令蒋介石哭笑不得,因为他自己压根就没想让人注意到他的光头。

尽管蒋介石三令五申要求大家停止对自己发型的追捧和模仿,但大家模仿蒋介石的热情还是有增无减。

最后,蒋介石只能默许了“中正头”的存在。

不过,除了国民政府在政治宣传上闹出的这个“小插曲”以外,根据蒋介石晚年最为亲近的侍卫翁元回忆:

蒋介石的光头或许与他一直以来想要在大众尤其是媒体面前保持的“军人形象”有些关系。

二蒋介石的“军人梦”

蒋介石自幼丧父,是母亲一手带大的。因此,蒋介石虽然后来养成了流氓一般的性格,却始终将最温柔的一面留给了自己的母亲大人。

1908年,蒋介石拜别了母亲前往日本的军校求学。不过因其资质平平,又没有中国官方的保举,只是勉勉强强上了一个东京振武学校。

这所学校在当时的日本十分普通,加上蒋介石的外貌看上去瘦小干枯,就时常遭到大家的嘲笑。

而根据日本军校的规定,进入军校的学生都必须剃光头以方便训练。

蒋介石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二话不说就剃掉了头发投身于学校的各项训练当中。所以,蒋介石的光头其实在那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的爆发为腐朽的清王朝彻底鸣响了丧钟。蒋介石得知消息以后又惊又喜,马上跑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

回国以后的蒋介石参加了陈其美手下的沪军,这个时候的蒋介石虽然还是一副军人的打扮,剃着一个标准的光头。

但是他对于革命的贡献也仅仅只是搞一搞暗杀、办一办杂志,几乎跟军人这个身份不怎么沾边。

严格意义上来说,蒋介石算是一个

“革命投机主义者”

。他虽然在日本上过军校,但却没有像他自己所吹嘘的那样受过“名校教育”。

他看到国内爆发革命以后,虽然也参加了军队,但却始终不愿意主动上前线。比起上阵杀敌的真军人,蒋介石还是更希望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军人。

1916年,中华革命军宣布解散,蒋介石一下子就失去了他最为看重的军人身份。此时的他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之下居然一头扎进了上海滩的花花世界。

在上海期间,蒋介石不再重视自己的军人形象,开始跟黄金荣、杜月笙等青帮流氓们往来。

后来。

虽然孙中山的广州国民政府再三邀请蒋介石前往广州共商革命大业,但蒋介石也只是表面上接受了孙中山的任命,实际上一直待在上海的十里洋场。

其实蒋介石这样做也只有一个原因:当时的中国各地都在打仗,一切局势尚未明朗。他希望自己能够投靠到一个大集团的门下以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

就这样,蒋介石顶着“粤军总司令”的头衔在上海过着声色犬马的生活,甚至还和上海滩上的各路枭雄恶霸称兄道弟。

但正当蒋介石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噩耗从蒋介石的老家浙江溪口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因为突发性心脏病去世了。

蒋介石接到这个消息后宛如五雷轰顶,立马收拾了行装赶回老家。

三为母守孝“剃光头”

一回到家,蒋介石就跪倒在了母亲的灵前号啕大哭。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蒋介石深感后悔。

自己这么些年在外面奔走,一直没有想起照顾母亲。如今老人家已经离世,真可谓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蒋介石知道母亲生前笃信佛教,甚至在嫁到蒋家之前还曾在庙庵之中带发修行,于是他特意请来了当地寺庙里的高僧为他的母亲做超度法事。

而为了继承母亲的意志,

思来想去蒋介石决定剃去自己的头发,在佛前为母亲诵经祷告。

于是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里,蒋介石一直都是以光头示人。

每次有人问起他的光头时,蒋介石总是会说起自己的母亲,言语中感情至深,常常使得闻者伤心落泪!

但在人前的完美包装却无法掩盖蒋介石心内的躁动!

按道理来说,蒋介石的母亲去世,他必须要在老家守孝三年以后才能够动身去做其他的事情。但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突然叛变,蒋介石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当时陈炯明手下的叛军架起大炮对着孙中山的驻地发起了猛烈攻击,孙中山被迫登上永丰舰避难。

此时孙中山急需一位护驾之人,于是就想起了在家赋闲守孝的蒋介石。一番联系之后,蒋介石立刻就同意了前往广州护卫孙中山的安全。

孙中山对蒋介石“雪中送炭”一般的帮助颇为赞赏。

当蒋介石见到孙中山时,他还不忘露出自己的“大光头”,向孙中山表明自己参加革命的决心。

“孙先生,中正(蒋介石的名)虽然身在上海却一刻也不敢忘记革命!我身为一个革命军人,保护孙先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蒋介石特意将帽子摘下来放在手里,然后朝着孙中山敬了一个礼说道。

“中正啊,你母丧未过。此时让你来广州我的心里实在是有些不忍啊。”

孙中山拍了拍蒋介石的肩膀,示意他把手放下,语气温和地对他安慰道。

“中正是一个军人,理应以革命事业为重,儿女私情不应该成为革命的阻碍!”

蒋介石说出了一番假惺惺的豪言壮语,但却博得了孙中山的赞赏!

在永丰舰上,蒋介石前前后后一共陪伴了孙中山四十多天,还写下了一本名为

《孙大总统蒙难记》的书

后来,蒋介石与国民党内的党政要员吹嘘自己的革命功绩时,就经常会拿出这本书来当做证明。

但不管怎么说,蒋介石通过这番“作秀”终究是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1923年2月,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

这意味着蒋介石已经完全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开始逐步进入了国民党的核心决策层。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代表的建议下组织成立了黄埔军校。他任命自己信任的蒋介石担任校长。

蒋介石表面上拒绝,但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这意味着他凭空多出了一个“培养私人势力”的机会。

而在给黄埔军校的全体学员们训话的时候,蒋介石总是会有意无意地露出自己的光头向军校的学员们展现自己

“军界前辈”

的地位。

在蒋介石的一番操弄之下,光头成为了他的标志,而黄埔军校也逐渐变成了蒋介石的

“私人后花园”

那么蒋介石常年保持“光头形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其所谓的为母守孝以表心志吗?当然不是!

四、蒋介石“光头”的真正原因

其实根据蒋介石自己的说法来看,他认为自己是有头发的,只不过他的的头发比较短而已。而其之所以常年光头难以蓄发,更多的还是自身的原因!

根据医学专家们的推测,

蒋介石的脾气喜怒无常,这会给他的身体带来极大的负担。长此以往,蒋介石的头上即便能够长出头发,也会迅速地脱落下来。

另外,根据蒋介石自己在日记中所记载的生活内容来看,蒋介石在上海期间曾经屡次出入烟花柳巷之所。

有时候在酒馆舞厅里一待就是好几天,如此

熬夜、酗酒、放纵自己,怎么能够不脱发呢?

因此,由于长期在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透支自己的身体,蒋介石的头上几乎再也没有长出过茂密的头发。而其常年保持光头形象,大概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我国近代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给晚清著名历史人物曾国藩写传记的时候就曾经拿他跟蒋介石做过比较:

他们两人都喜欢在日记或者家书里写一些至理名言来告诫自己和家人,但往往这些规矩却又被自己第一个打破。

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们不过都是为了营造“个人形象”而言行不一的人。

其实,从蒋介石的“光头”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得出来他这一生的发展轨迹和思想变化:

早年间的蒋介石留学日本,他想要通过上军校的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于是剃了光头。

但慢慢地他发现维持自己的“军人形象”对自己更加有利,于是他一手拿枪一手拿钱,成了上海滩上一个两头通吃的家伙。

母亲去世以后,蒋介石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真情流露”,但他投机者的本性是改不了的。他利用自己的光头到处炫耀,让人们下意识地将英雄和光头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在国民党的高官们眼里,蒋介石的那些“英雄故事”和那颗标志性的“光头”简直就像是一个笑话。但碍于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诉求,他们也必须站出来帮蒋介石吹嘘这些故事

相比之下,纵观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领导者与解放者。万幸的是,他们最终获得了胜利,人民最终获得了解放。

当人们踩着兴奋地鼓点,举着巨大的横幅走过天安门广场的那一刻,便是这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浪漫时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0年,新中刚成不久,全国各地的人文风貌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一组1950年的老照片带你看当时的人与...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众所周知,清朝是关外游牧民族政权而来。其统治者爱新觉罗氏与绝大多数...
原创 慈... 说到晚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慈禧太后。这个站在权力之巅的女人,几乎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连光绪皇...
原创 世... 古代东亚长时间存在一种以朝贡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是世界外交史上的一朵奇葩,朝贡体系的核心逻辑为一统天下...
原创 还...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
重大历史事件对《易经》的影响:...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福运榕城】福州这个公交站,曾... 在福州仓山 有个公交站名叫跑马场 跑马场真的有马吗?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 都会产生这样的...
“南海一号”出土文物在港展出 “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近日在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
原创 古... 拥兵自重,在古代社会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汉末的军阀混战、唐朝的安史之乱、...
原创 为... 封建社会对女性群体素来不够友好,甚至女性群体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被常年困于后宅之中无法施展才华,...
为什么封建王朝末期,皇帝不做“...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悖论。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不论是亡于豪强兼并的两汉,还是亡于农民起义的隋唐和大明,...
原创 秦... 其实纵观历史,秦国扫六合不是咱们的始皇帝(嬴政)一个人的功劳。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华夏,消灭山东诸国,...
原创 诸...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看到这句诗,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诸葛亮摇晃着羽扇,言笑晏晏间指点江...
原创 美... 点赞、关注、转发分享,接收新鲜有趣的历史故事!谢谢支持! 历史记载着一个国家的形成和文化传承,也记录...
原创 孙...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孙中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的选...
原创 溥... “一入宫门深似海”,古人都认为一旦女子进入皇宫,就很难再离开,许多宫女都会惨死深宫,即便是侥幸活下来...
原创 藩... 我是狼君,一个爱读历史的工科小伙儿 一场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拦腰折断,一棵参天大树被一场长...
原创 清... 人们都说想要改变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榆木脑袋的人,能把你气死,那要是想要改变一个从根子里都已经腐朽到不...
原创 熬... 三足鼎立,最后却是司马家得了江山。为什么是司马家?司马懿出身于世家大族,尽管他年轻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原创 为... 看过古装剧的人,想必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人们通常将说此话的人称之为更夫。更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