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还原清朝皇帝的真实生活,帝王的一天如何度过?吃穿住行尽显尊贵
迪丽瓦拉
2025-07-14 12:33:05
0

清朝帝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可以随心所欲,答案却是否定的,对于这一点明朝皇帝深有体会。

比如,明宪宗专宠万贵妃,几次欲立她为皇后,但受制于文臣们的反对,到死也没有把她推上皇后之位。

再如,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他们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文官们不同意,因此发生“国本之争”,最后还是按照文臣们的意愿,立了朱常洛为太子。但因为这事儿,万历皇帝赌气,从而开启了长达30年不上朝的历史。

还有明光宗更可怜,在被确立为太子之后,还被人算计,梃击案中差点被刺死。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在位28天就去世,他的死也成为明朝一大案--红丸案。

但清朝皇帝就好多了,清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也十分注重教育,对自身要求比较高,所以明朝皇帝的问题较少出现在他们身上。

纵观清朝历史上的帝王,基本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昏庸无道”的皇帝。对于清朝帝王,不论他们的政治生活还是后宫生活,都有着一套完备的管理体系,即使作为帝王,也要严格遵守。

那么他们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从帝王的一天,以及吃、穿、住、行四个方面来系统的了解一下。

帝王的一天

明清帝王都居住于紫禁城,清朝帝王的一天,其常规日程大同小异。

早上紫禁城神武门的鼓声一响,大约五点他们就要起床了。洗漱完毕,穿戴整齐,就要去给长辈请安了。

请安之后,开始早读。康熙时期建立了日讲和经筵制度,要由儒生为帝王讲论经史,以史为鉴,总结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

早读之后,大约六点开始用早膳。尽管中国自宋朝之后,就已实行一日三餐制,但清朝帝王沿袭满洲习惯,一天只用两次正餐,即早膳和晚膳。

早膳结束后,大约七点多上早朝。大臣们则更早,约六点就要集中在午门等候了。

大约九点左右,早朝结束,但并不代表皇帝下班,还要继续办公。

皇帝办公的地点,主要在乾清门、乾清宫和养心殿。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批阅奏章、召见宫员等。

清朝帝王相对比较勤政,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奏章比较多,像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他们都是亲自批阅,特别是雍正,细致到连奏折里的错别字都能给你挑出来,有时批阅的文字比奏折还要多。

大约到下午两点左右,皇帝就要用晚膳了。晚饭之后,皇帝可以选择继续处理政务,也可以进行其他的娱乐活动。

比如顺治喜欢画画,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书法也不错,乾隆的诗写得也比较多。当然也可以由妃嫔们陪着听个小曲,听个音乐什么的,也行。

大约到七点,如果皇帝饿了,可以吃些小食,然后就要进行礼佛、祭祀神灵之类的活动。

清朝皇帝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因此在清宫中有很多祭祀的专用场所。

到了九点,就是皇帝的就寝时间了。如果要哪位妃嫔陪寝,就在用晚膳时翻牌,选中的妃子由太监安排送过来。

一般妃嫔不能与帝王过整夜,当晚也不能回到自己寝宫,而是要睡在皇帝寝宫东、西两旁的围房暂住。

大约十点就是睡觉时间了,然后第二天再开始新的一轮生活日常。像这样的常规工作,帝王们几十年如一日,披星戴月,节假日也很少,可见,当皇帝也是一个苦差事。

吃--民以食为天

尊贵的身份一般都是通过繁复的礼仪实现的,清朝为显示皇帝的尊贵,宫廷规矩就更多了,在饮食方面也独具特色。

到早膳时间,太监用尖细的声音喊一嗓子“传膳”,开启皇帝一天的用餐。几十名太监抬着大大小小七张膳桌,布置好用餐现场。

早膳有热菜,也有冷盘,还有粥品咸菜、干湿点心,林林总总得有120道。晚膳的规格也同样是120道,此外还有一些果品甜汤。

清帝王不是一日食两餐么,所以一般他们还有宵夜吃,就是各种饼、糕、酥之类的点心,约有二十多种。

不过说到清朝美食,一定少不了“满汉全席”。其实这个名称是后人的叫法,并不是清代人的称呼。

“满汉全席”是清朝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盛宴,一般在万寿宴、时令宴、廷臣宴等形式下享用,最常见的就是万寿宴。

万寿宴就是帝王的寿诞宴,是内廷的大宴,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程序。一般程序是:先上茶水,茶是各地的名茶,水也是各地有名的泉水;茶水之后,会上一些干果、蜜饯等物,可作开胃之用。

上过这些之后,基本就可以上主菜了。主菜要先上冷盘,再上热菜、大菜、甜菜等,全席共计有冷荤热肴196品,点心茶食124品,共计有320品。

其中的菜品云集了南菜、北菜;在风味上又兼收满菜、汉菜的优点;在烹饪方式上也一样是满汉皆有。

不过在万寿宴上,皇帝一个人怎么能吃得了这么多菜呢?一般为防止刺客下毒,皇帝每道菜都不会超过三口。

那剩余的菜哪去了呢?

首先,皇帝会把一些菜赏给嫔妃或官员;其次,还有一部分菜变成了“外卖”,被御厨和太监合伙卖到宫外,成为他们谋取钱财的工具。

此外,火锅也是清宫的一道美食,乾隆皇帝就特别爱吃火锅,品类和样式也非常丰富。

帝王饮食大致情况就是这样的。

冬季朝服

穿着更讲究

清朝帝王的服饰很讲究,按照不同场合,有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以及雨服。

用过早膳后,在内侍官的伺候下,就要换上朝服了。朝服包括朝冠、朝袍、朝珠、朝带和朝靴五部分,这是清代最高规格的礼服。

一般来说,只有在冬至、立春、夏至,这样的节气祭祀和一些重要的祭典才会穿。到后来发展到,在接见外宾时,皇帝也会穿朝服。

一年有四季,皇帝的衣服也是一样随季变化。朝服有单层、加绵、纱衣和裘皮多种,颜色也有等级之分,在不同场合配不同颜色的朝服。明黄色等级最高,其次是蓝、红和月白色。

夏季朝服

如果你看到皇帝穿了明黄色的朝服,那一定是重大节日,如元旦、冬至和万寿节,或者是有重大的典礼,如太庙祭祀。

如果皇帝穿了蓝色的朝服,那多半是要举行祭天仪式,如祈雨、祈谷等仪式。

而红色和月白色则专用于特定场合,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

红色朝服

皇帝龙袍

吉服等级比朝服要低一个档次,每逢吉庆宴会和朝见臣属时,皇帝就要穿吉服袍了。

吉服与朝服的构成大体相同,也是由冠、袍、带、朝珠和靴组成,其中的吉服袍就是我们通常所常的龙袍,颜色也是以明黄色为主,箭袖袖口和衣领用的是石青色。

如果皇帝想在御花园走走,朝服和吉服就都不适合了,就要换上常服了。常服如同我们的休闲服,在制作工艺上没那么严谨。

一般由冠、袍、褂和带四部分组成,颜色也不只一种,基本按皇帝的喜好穿着。

与朝服和吉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袖口,常服的袖口是平袖,主要为了方便皇帝日常批阅奏章。

另外,在冠上面也有不同,如不加梁,不加龙顶等装饰了。

吉服

常服袍

除了以上三种常规的帝王服饰,清朝皇帝有外出巡视、狩猎等户外活动,这时一般就穿行服。

行服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骑射,皇帝征战时也穿它。主要组成部分大同小异,也是由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带组成。

此外,清朝帝王还根据天气情况,如下雨、下雪天,制作出了雨服,主要包括雨冠、雨衣和雨裳三部分。

从上述看,清代帝王的服饰既有规制,又很讲究,同时也十分体现礼仪性。

住在“豪宅”

明清两朝帝王居住的地方均为紫禁城,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清代进行了重修和扩建。

清代的紫禁城不论从建筑的装修,还是结构规模等方面,都不能明朝差,占地面积也高达72万平方米。

不过紫禁城虽大,但皇帝居所也就那么一两处,明代至清初,皇帝住在乾清宫,但为何后来大清皇帝改住养心殿了呢?

这恐怕与明朝皇帝有着一定的关系,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乾清宫发生了一件恐怖事件,堂堂帝王嘉靖差点被宫女勒死。此后,他再也不敢住乾清宫了,搬去西苑,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嘉靖之后,乾清宫还发生了一起扑朔迷离的案件--红丸案。万历皇帝驾崩后,其子朱常洛继位,然而他上位仅28天就去世了,死因就是吃了大臣进贡的“红丸”。

此外,清朝皇帝中的顺治帝也居住在乾清宫,他的一生也不太顺,英年早逝。到康熙时,又发生了九子夺谪事件,搞得雍正继位也是谣言众多。

所以,至雍正时,他就搬到了养心殿居住,此后的清朝帝王也都居于此。

行:给外出找个理由

明朝皇帝喜欢深居宫中,很少外出,但清朝皇帝就不一样了。由于是游牧民族出身,他们对骑射情有独衷,即使在统一天下后,为了不忘本,大清还专门推出了固定的户外项目--木兰秋狝。

在康熙、乾隆年间,每年举行一次“木兰秋狝”,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进行,时值秋日,因而称为“秋狝”。

“木兰”为满语,意为“哨鹿”,也就是捕鹿,属于一种狩猎活动。射猎一直以来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活动,并与他们的生产生活、军事等息息相关。

满洲八旗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天生的射猎活动密切相关。早期的满族社会进行围猎就是有组织性的,他们以族寨为单位展开活动。

到努尔哈赤时期,这种组织制度逐渐演变为八旗制度,成为后金对外扩张的有力“武器”。

所以,清朝在建立统一政权后,满族人深知骑射对政权维稳的重要性,在这种先辈文化的熏陶下,培养了清朝统治者的尚武精神。

因此,木兰秋狝可以看作是对祖宗家法的继承,而祖宗家法中又尤其强调射箭文化,从而创造出了木兰秋狝。

除了固定的围猎活动,清朝帝王还建有避暑山庄,如有名的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像这种文化倒是一种帝王文化,汉武帝时期有甘泉宫;隋朝有仁寿宫、汾阳宫、仙游宫;唐朝有九成宫、翠微宫、仙游寺、玉华宫;辽、金、元时期的景明宫等。

此外,清朝皇帝还有外出巡游的习惯,如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离宫出巡。

综上所述,清朝帝王活得并不轻松,每日公事繁忙,个别皇帝还老爱加班。虽然地位尊贵,但各个方面都受制于完备制度的约束,想随心所欲的生活也有一定难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同...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的两个朝代,元朝和清朝对中国疆域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道...
原创 诸... 七擒孟获是三国著名典故,这个典故发生在建兴三年年间,是诸葛亮为平定南中而发动的南中平定战,当时蜀汉下...
原创 史...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赵国贵...
原创 曹... 作者:我方专栏作家南门太守 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乐进虽然论名气略逊于张辽、张郃等人,但这位从警卫员干...
原创 古... 中了状元以后,到底可以做多大的官呢?这个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还真是有一定差别的。 做得好的,入阁拜...
原创 唐... 在唐朝中晚期,曾经发生过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变故,也就是唐武宗灭佛事件。从公元840年唐武宗登基之后,...
原创 关... 关羽千里走单骑找寻刘备途中,一路上先后斩杀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六人。其中守卫黄河渡口...
原创 和... 导语:在古代,人们将出家修行的佛教信徒称为和尚,这个称呼延续了千年之久。古代生产力落后,无法用科学解...
原创 唯... 世界上的众多企业亦或者是众多公司,都有自己一定的发展周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公司会慢慢的经过生长,...
原创 晋... 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君主,他“战斗力很强”,别的君主光辉一代,亦或是因为能力不足而仓皇陨灭,但他却“屹立...
原创 历... 中国历史发展到现在,人们都好奇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是英雄 ?有人说像郭靖那样潇洒的侠客,有人说像刘备...
原创 三... 三国十大神兵,方天画戟屈居第二。 10、朔风寒芒刀——庞德 刀身狭长,寒光闪烁,犹如冬日朔风般凛冽刺...
原创 假... 想当年,威武的满清八旗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进入中原,由此开启了大清朝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 所...
原创 郑... “虎毒不食子”,这句老话我们都耳熟能详,说的是连凶猛的老虎都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更何况是人呢?然而,...
原创 明...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于谦(1398—1457),浙江钱塘人,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
原创 嘉... 嘉庆的母妃统领后宫十多年,为何没有被封为皇后? 前段时间有一个热播大剧名题叫做延禧攻略,其中的女主角...
原创 大...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溥仪逊位,随即颁布了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7年(以清军入关算起...
原创 我... 作者:我看行历史 众所周知,一旦部队内部出现叛徒,后果往往都是不可估量的。1938年年初,在榆林城南...
原创 成... 最近小编有去看《厉害了我的国》,在电影开始前的宣传片中,看到了电影《战神记》的宣传片,好像关于铁木真...
原创 曹... 这一年曹操十八岁,他是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儿,仗着爷爷是宦官,父亲是太尉,所以曹操和袁绍兄弟经常在一起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