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看到这句诗,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诸葛亮摇晃着羽扇,言笑晏晏间指点江山的样子。这样一个聪明睿智的形象总让我们心驰神往,无比敬佩。
只是有些人也对诸葛亮这一形象保持着好奇,那就是为什么双腿健全的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总是像残疾人一样坐着“轮椅”指点江山?难道他另有隐情?
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诸葛亮是孙膑的转世,而孙膑的膝盖骨曾经遭人破坏过,因此只能坐轮椅。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才会一直坐在轮椅上。
那这个说法可信度高吗?诸葛亮真的是残疾吗?我们来看看熟悉的《三国演义》是如何描写诸葛亮的。
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始终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从来没有直接和敌人兵戎相见,而是担任指挥这一责任。而且罗贯中也没有直接描写过诸葛亮腿部受伤这件事,所以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双腿残疾。
在《三国志》中也不乏对诸葛亮站着、跪着、坐着的描写,虽然也提到了诸葛亮坐在轮椅上指挥战士们冲锋陷阵,但是如果诸葛亮双腿残疾,那也是不能随意站着、走动的,所以诸葛亮并没有疾病。
我们知道,诸葛亮为人十分聪慧,是非常有名的军师。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值得分析,别有用意的。即便是在战场上,他没有双腿残疾,但还是始终保持着坐着的姿势,这也是有特殊意味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诸葛亮坐着的并不是残疾人做的轮椅,而是一种特殊的轮椅,也可以称为四轮车,古代称之为车辇,可以帮助他翻山越岭,随意移动。而诸葛亮之所以要长时间坐在这个轮椅上,是由于以下原因。
我们看到诸葛亮坐在车辇上的时候,往往都是诸葛亮正在指挥将士们杀敌。诸葛亮不像是寻常的指挥官,只在帐篷里分析局势,让战士们往前冲或是撤退。他选择坐在车辇上。
这样一来,也代表着诸葛亮在于将士们共同进退。将士们看到坐在车辇上的诸葛亮,便会感到军心稳定。这好像在告诉他们诸葛亮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与他们同在。
而且即便是真的打不过,战士们也大可放心。因为诸葛亮坐在车辇上,也不会比那些骑马、跑步的士兵跑得更快了。所以将士们不用担心自己被丢下。
因此,诸葛亮坐在车辇上指挥战事的一个原因就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这样能够让士兵们更加有底气作战。
其次,对于敌军来说,他们也能随时随地看到对方的军师看到诸葛亮坐在车辇上。这时诸葛亮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汉军的军师了,他就象征着全体汉军人马,是汉军的军魂,更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这对于敌军的压迫是很强的。诸葛亮坐在车辇上给人一种随随便便就能打赢的感觉,好似不费吹灰之力,这就代表了汉军有足够的底气作战,面对这样的对手,敌军要如何做那就可得掂量一下了。
所以,诸葛亮坐在车辇上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一种对敌军的震慑。这无形之中就能让敌军感到恐惧,从而从精神上压垮他们。
要说诸葛亮这个计谋有没有用,我们且看诸葛亮最著名的空城计就知道了。司马懿当初带着万千大军,以势如破竹之势向西城袭来。
而西城的诸葛亮此时没有人手、没有粮草,只有区区2500人,如果硬碰硬的话,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这一城的。当时,诸葛亮的手下便劝他弃城保命要紧。诸葛亮则坚定的说“今日丢一城,明日再弃一城,那将来我们还有城池吗?”
于是,诸葛亮当即就决定这一城是一定不能丢的。但是2500人要如何抵挡司马懿带领的十五万大军呢?眼见着司马懿带着人兵临城下了,诸葛亮计上心来。
他先是命令几个士兵将城门大开,然后做出一副请君入瓮的姿态。随后便安排几个老妪在城门口打扫,看起来一幅迎接客人的模样。
而诸葛亮自己便摇着扇子,坐在了城门之上的车辇。他一边命人抚琴,一边煮茶,看起来十分的惬意,丝毫不像战争即将来临的恐慌。
司马懿来到城下,见了这阵仗,一时之间也摸不着头脑。他曾经多次被诸葛亮捉弄,如今这一局面,他是无论如何也不敢轻易试探的。他担心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轻松,就是因为城内兵力充足,待自己进去,就将自己擒住了。
所以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敢进去,带着兵逃走了。而诸葛亮也成功的守下了这一城。这便是诸葛亮最为著名的空城计。
或许有人认为是司马懿本来就多疑,才导致诸葛亮仅仅是坐在车辇上就轻轻松松的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是,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多疑、谨慎又小心的人,但恰恰如此才反应了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状况、面对的不同的敌人来制定不同的计划,从而赢得战争。战场上本就瞬息万变,这样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值得钦佩的。
总之,诸葛亮并没有腿疾,但还是始终坐在车辇上指挥战事,他这么做是有深意的。一是给自己的士兵们带来士气,另一方面也是对敌军形成一种无形的压迫。如此远谋深算,是在担当得起神机妙算四个字。
相信即便是诸葛亮没有这个车辇,他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赢得一场又一场战争。他令人敬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这么聪慧,也在于诸葛亮能够为了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也值得我们敬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