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禧四年(1208)闰四月,一只雕刻精美的木匣经过水陆运输,终于从临安抵达金国的中都皇宫。这份特别的“礼物”并非南宋朝廷的密函,也不是稀世珍宝,它的内容更为血腥且震撼——一颗五旬男子的头颅,静静地躺在漆封的匣内。对于南宋来说,这个“礼物”象征着极高的谦卑与诚意,意在向金国示弱求和。尽管看似恐怖,但它的价值对于金人而言远远超出了物质层面的衡量,甚至比南宋所有的土地与金银贡品还要珍贵。因为这颗人头的主人,正是南宋曾经一度权倾朝野、宰制政坛的韩侂胄。
回溯至两年前,韩侂胄还是南宋的宰相,调动了将近百万人,亲自主导了一次气吞万里的北伐,意图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然而仅仅过了十六个月,昔日的北伐主将,却因战争过错而沦为国家的罪人,最后死于非命。即便死后,南宋朝廷依旧心有余悸,不仅下令开棺戮尸,更将他的首级作为赔罪的象征,送往金国。此举彻底打破了南宋的尊严,令这个昔日骄傲的汉人王朝瞬间失去了昔日的骨气和信心。即使身为中原王朝的继承者,南宋的自信与尊严,似乎在这次“函首畀金”的行为中消失殆尽。
这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206年初夏,那场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仓皇北顾”之战。开禧二年(1206)五月,南宋军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动了对金国的全面进攻。此时,宋金双方刚刚签署了“隆兴和议”,确保了长达四十年的和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宋突然发起的北伐显得出人意料。然而,事情的背后,似乎仍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支撑。
首先,靖康之变后,南宋皇帝赵扩承受着巨大的国破家亡的血海仇恨。这些仇恨与不甘,成为了他坚持复国的动力。而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一群文学志士,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恢复的渴望,始终没有消退。由于他们的诗文作品广为流传,这种赤诚的爱国情感逐渐汇聚成了强大的民意,甚至影响到了朝廷决策。
然而,南宋对金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民族复仇。金国自占领中原以来,逐渐开始汉化,游牧民族的铁骑优势逐渐减弱,社会腐化日益严重。与此同时,蒙古的崛起也给金国带来了不小的威胁。综合来看,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似乎为南宋北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韩侂胄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韩侂胄通过政治手段,清除了政敌,掌握了朝廷大权。然而,他的做法也使得他成为了众矢之的。韩侂胄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不稳,因此,他急于通过北伐立下赫赫战功,巩固自身地位。在他的推动下,南宋朝廷开始做出一系列冲动的决策,战争的呼声越来越高。即使金国深陷内忧外患,金人的实力仍然强大,金宋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并未缩小。
尽管金国内有危机,但金人的地位仍然相对稳固。南宋的战争准备远不如金国严密,且民众对北伐的支持也在减弱。早期的“箪壶食浆”的热烈场面,已经变得难以再现。当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民众的支持显得摇摆不定。而即使如此,韩侂胄依然认为,这一战可以轻松取胜,甚至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贸然出兵,选择了错误的时机。
1205年,韩侂胄在幕后策划,让南宋军队在边境上不断挑起摩擦,然而直到1206年春末,金国仍然希望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面对金国的克制,韩侂胄误以为金国害怕战争,于是决定加速北伐。1206年5月,韩侂胄决定集结大军,三路北伐,意图一举击破金国防线。然而,这场单方面的战争注定将是南宋的一场失败。
尽管南宋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随后的战局迅速恶化。尤其是郭倬与其他指挥官的失误,导致了东路和中路军队的全面溃败。宿州之战,郭倬因怕功劳被抢而下令攻击忠义军,导致宋军自相残杀,严重影响了战争进程。此后,金军乘胜追击,南宋军队几乎全线崩溃。
随着战局的失利,韩侂胄的局势愈加危急。金国在继续推进的同时,向南宋发出停战信号,要求宋廷屈服。然而,韩侂胄顽固不化,坚持继续战争,企图翻盘。可最终,随着他的死讯传出,南宋不得不接受金国的要求,重新签署了《嘉定和议》。
这场战争,虽是韩侂胄试图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的一次冒险,但其背后并非毫无理据。尽管他最终被金国要求献首谢罪,南宋的失败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王朝决策失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