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谥号的赋予一般是为了表彰那些对国家和朝廷贡献卓著的重臣,尤其是在其去世后,由皇帝正式决定颁发。例如,在刘备的治下,只有法正获得了这一荣誉,连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未能得到。而谥号的本质,通俗来说就是官方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认可。对于官员们来说,获得一个美好的谥号常常成为他们人生的最终追求,但在北宋初期,一位宰相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叮嘱自己的后代,坚决不要为自己申请谥号!究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宰相之才
这位宰相名叫范质,字文素,来自大名宗城。尽管范质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但他出生于官宦世家,这为他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他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九岁便已能撰写出颇具文采的作品,到了十三岁时更是开始研读《尚书》,甚至能够教授其他学生。在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范质金榜题名,考中进士,随后历任忠武军节度推官与封丘令。到了后晋天福年间,得到了桑维翰的推荐,范质的才干逐渐被重视,开始在朝中展露头角。
然而好景不长,后晋政权被强大的契丹势力所覆灭,国家再次陷入动荡。后汉建立后,范质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和户部侍郎。在郭威屡次领兵出征过程中,范质撰写的诏书总能精准地传达上意,令郭威非常惊讶,甚至主动询问其作者。当知道是范质后,郭威由衷赞叹:“宰相的器量果然非凡。”不久后,郭威发起叛乱,范质为了避祸而藏匿于民间。
二、北周重臣
郭威得知范质的下落后,立即派人四处寻觅。此时,正值寒冬,天降大雪,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郭威为了表示对范质的关心,亲自将自己的袍子脱下披在了他的身上。郭威称帝后,立刻任命范质为宰相,负责处理枢密院的事务。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范质仍旧担任宰相,继续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奉献于朝堂,深得后周世宗的信任。柴荣北征之时,范质因为生病留在京城,皇帝特意赐给他高达百万钱的医药费。
然而,柴荣万万没想到的是,范质的身体虽然无碍,却因自身的健康问题而未能得到医治,最终却是他自己因病倒下。为了确保江山稳固,柴荣选择了三位文官作为辅佐大臣,其中范质位列首位,而另外两位则是魏仁浦和王溥。尽管范质性格略显急躁,但他为官清廉,任职宰相后从未接受过任何贿赂和财物。而魏仁浦和王溥却早已被赵匡胤暗中收买,国家的权利即将易主,然而范质对此却一无所知。
三、拒绝谥号
当陈桥兵变的消息传来,范质心情非常激动,他紧握王溥的手,满脸焦虑地说道:“我们的失误太仓促了,这可是我们的罪啊!”他抓紧王溥的手,甚至使得甲掐得王溥的手指几乎出血。见到赵匡胤后,范质毫无畏惧,反而直言不讳地劝诫:“先帝对待您如同儿子,而今他尚在世间未冷,您为何要如此做?”随着北宋的建立,赵匡胤出于对老臣的尊重,依然让范质继续身为宰相。
赵匡胤特意登门拜访范质,赏赐黄金器物二百两、银器一千两、绢布二千匹及巨额现金两百万。964年,范质被免去宰相之职,改任太子太傅。同年九月,随着病情严重加重,范质在临终前却十分郑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不要为我申请谥号,也不要在墓碑上刻下我的名字。”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范质感到自己愧对北周三代皇帝,辜负了他们给予他的知遇之恩,实在无颜让新朝为他留下谥号。对于他的请求,赵匡胤也十分理解,感慨不已,最后仅仅颁发了官职,没有赐给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