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格外严寒,随着年纪渐长,身体也逐渐虚弱,这让人对寒冷的感受更加敏锐。毛主席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因此每到冬季,他便喜欢前往温暖的南方度过一段时间,以便舒缓冬季的寒冷,享受更为宜人的气候。
1960年春节时,正值隆冬,毛主席并没有选择在北京度过这个传统节日,而是决定前往广州的鸡颈坑。这里的气候温暖宜人,景色优美,生活条件非常适合度过冬季。在此期间,毛主席不仅享受到了良好的环境,还有几位将军也前来此地调养身体。
虽然身处于休养地,毛主席的工作依旧无法完全脱离,偶尔也需要外出处理一些事务。毛主席有专门的座驾和司机,专责确保他的安全,每次外出都伴随着严密的保护。然而,在鸡颈坑期间,有一件事让司机感到困惑。每次经过一个小坡时,毛主席总会提出一个异常的要求:“关掉发动机,让车顺坡滑行。”这个坡虽然不大,但坡度较陡,司机每次都格外小心,生怕发生什么意外。即便如此,毛主席却坚持要求熄火下坡。
第一次毛主席提出这一要求时,司机立即表现出反对,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熄火下坡意味着失去动力,增加了发生事故的风险。他本能地想要阻止这一行为,但毛主席显得非常坚决,完全不顾司机的反对,司机只得照办。尽管知道这样做存在危险,毛主席每次外出经过那个小坡时,都会坚持让司机关闭发动机,顺坡滑行。这个情况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和疑惑。
起初,笔者以为毛主席这样做是为了节省燃油,但翻阅资料后才发现,事情的真相与毛主席的关切息息相关,这背后牵涉到一位重要人物——徐海东。毛主席对徐海东极为推崇,甚至把他称作“工人阶级的一面大旗”。在1955年新中国首次大授衔时,毛主席为徐海东授予了大将军衔。
徐海东长期患病,未能亲自指挥前线作战。当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他曾主动找到周恩来,表示自己的军衔太高,自己并不配。然而,周恩来却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你评大将军衔不高不低,正合适!”这一评价反映出毛主席和周总理对徐海东的高度认可,足见他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其实,徐海东不仅在毛主席和周总理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连蒋介石也对他十分忌惮。蒋介石曾悬赏高达25万大洋,公开列出毛主席、周总理和徐海东的名字,足见他对徐海东的重视。徐海东凭借强大的军事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长征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领导力。特别是在带领红25军期间,尽管部队人数不多,士兵大多数都是年轻的烈士子女,却依然在长征途中打出了赫赫威名。红25军在徐海东等人的领导下,经历艰难险阻,最终不仅没有减员,反而增加了几百名新战士,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就。
徐海东的经历中有许多生死时刻,其中最为惊险的便是一次在担任副军长时,被敌人子弹击中面部,伤及脖部,昏迷了五天五夜。尽管伤势极其严重,但他却奇迹般地恢复了过来,生命力的顽强令所有人惊叹。
然而,仅仅凭借指挥能力和战斗勇猛,还不足以让徐海东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他最令人钦佩的是胸怀宽广,眼光远大。徐海东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战士,在陕北时的一个举动,也体现了他的大格局。那时,徐海东带领红25军稳固了在陕北的根据地,并从敌人手中缴获了大量财物和武器。他不仅把这些财富用来充实自己的队伍,还毫不犹豫地支援了中央红军。当收到支援报告时,他看到写着“2500大洋”,便冷冷地说道:“天下红军是一家,送5000大洋过去。”这个数额虽然对他来说已是几乎所有积蓄,但他仍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这份无私的支援让毛主席对他充满感激,两人之间的革命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
然而,徐海东的身体却因长期征战而变得越来越虚弱,他受伤九次,最终因过度劳累和长时间急行军,身体开始出现严重问题,常常吐血,且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尽管如此,每当得知前方战事不利,他总是迫切希望重返战场。直到1943年冬天,徐海东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西医曾告知家属他命悬一线。然而,一位中医的治疗令他的病情有所缓解,奇迹般地恢复了部分健康。
1960年,徐海东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但他依然顽强地活着。当时,他正在广州鸡颈坑疗养,与毛主席住得很近。毛主席非常关心他的身体状况,经常探望他。由于毛主席与徐海东的住所相邻,他担心自己每次外出时汽车的发动机声音会打扰到徐海东的午休,因此每当经过那个小坡时,毛主席都会指示司机关闭发动机,让车顺坡滑行,以免吵到徐海东的午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