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乃至当今世界,战争从来不是一个美好的名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战争伴随着每一个时代发展。战争让一个国家灭亡,让一个国家走向兴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史,实质上就是一部战争史。
骑兵自古就是一个国家和军队重要的战斗力,骑兵队伍的存在在封建战场上像是一台收割机,但对面步兵结成方阵之时,骑兵队伍只需要几次冲击,骑兵依靠强劲的机动性能轻易的穿插战场,实现多样的进攻方式,比如突袭,劫掠,侦察骚扰,也可以正面冲击,打乱地方部署,实现战场分割等等。
蒙元时期骑兵分为轻重骑兵,而轻重骑兵的装备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武器的不同外,最明显的就是骑兵身上的铠甲了,铠甲可以很好的保护骑兵的安全,而不同兵种的铠甲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就好比轻骑兵身上的铠甲要保障灵活性的同时如何还要保障骑兵的安全,重装骑兵铠甲的厚度多少才是最合适的等等,研究蒙元时期铠甲的充分运用是保障蒙古骑兵所向披靡的重要保障。
一.中国古代铠甲的发展以及材质的演变
1.铠甲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铠甲的起源最初是伴随着部落的战争而不断发展的,在商代的部落制时期,由于战争的规模扩大,为了方便指挥,统一的服装就成了必要性的,因而铠甲最初的雏形就此出现。
西周时期,伴随着冶炼技术的出现,铠甲开始有了发展,但也仅限于帅,而普通士兵则是以不甲为主。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诸侯之间频繁的战争推动了铠甲制造的发展,铠甲开始被广泛的制造用来武装军队。
而这一时期也有明确的记载来讲述铠甲制作的方法。《考工记》记载:“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注:削革里肉,但取其表,合以为甲。”而类似的描述,我们也曾在很多古墓中发现类似做法的铠甲。
先秦时期,铠甲以披挂居多,因为要保障作战的灵活性,因而铠甲大多宽松。战国末期到秦代,铁质铠甲成为主流,在秦始皇兵马俑上,我们也能直观地看到,不同的兵种有着不同的铠甲,就比如射手,骑兵,驭手俑的身上甲片大多是较大皮甲,在甲片上也能清晰的看见固定的编绳以及活动的编绳。
而在将军俑,军吏俑的身上大多着铁甲,从胸背以下,披膊上的细、薄而小的甲片来看就能清晰地分辨出来。特别是甲衣周缘宽的包边,可以作为区别于皮甲的最大特征。从秦汉到魏晋时期,披挂式的铁甲以一当胸,一当背为主流。
而到了魏晋以后,双马镫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骑兵的作战能力,如果说魏晋以前是步兵为主要作战力量的话,那么自从双马镫出现以后,骑兵的发展走向高速的前进,骑兵的作战力量被极大的加强了。
汉代时候还曾出现的车兵等到双马镫出现以后,就被人马俱披铁甲的重装骑兵所取代了,而在重装骑兵出现后,原本不需要防护的腿,就成为影响骑兵作战的一个不利因素,因而腿裙也就随之出现,腿裙的出现也标志着铠甲进入二件套的阶段。
唐代时期流行明光甲,而明光甲的腿裙一般较短,因而会在小腿处另外配置一个胫甲,而明光甲除了披挂式的外,还有一种从左至右围裹式的,这种铠甲需要经过捆束才能穿戴,因而对于身体不同部位有着极大的要求,不同地方的甲片都不相同。
而到了清朝,由于火药的大量使用,甲胄逐渐被布面甲取代,而布面甲就是锁子甲作为内部,外部套上棉布,能够有效的减少火药的冲击,而且穿戴也要比前代要更加的方便。
2.铠甲材质的演变
铠甲最开始是用藤甲编制的,藤甲经过药水泡过后会变得异常坚韧,,后来伴随着金属的出现,人们也会在腾加上加装金属饰品来提升防护能力。而木甲的出现以及广泛使用是在殷商时期到春秋时期。
若是说在整个战争历史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还是皮甲,因为它不仅轻便,而且易于获取,价格低廉,因而被普遍使用。在冷兵器时代中,皮甲适宜很多方面,因为价格低,制作容易,因而很多经历过连年战争的国家都会用皮甲取代铁甲。而皮甲的原料分为多种,以犀皮为最,象皮次之,其次是熊皮和牛皮,因为牛皮便于获取,因而最为广泛。
铠甲发展的高峰期是铁甲,其出现大概是在战国时期。其中《吕氏春秋·贵卒篇》就曾提到:“衣铁甲操铁杖以战”。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铠甲到了汉代也就成了钢铁,唐代的玄甲军其实就是采用了百炼钢制成,而后在外面涂上黑漆,“玄”值得就是黑漆,也表示铁的颜色。
锁子甲,是唐代时期最为精良的铁甲,是由多个细小的铁环组成,因其制作不便,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因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穿戴,但是其防护能力强,而且行动灵活,而被人所喜爱。
铁甲之后,还有一种特殊的甲胄,叫做纸甲,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一种抵御远程攻击的铠甲,采用桑树纸鞣制的,经过多层相叠而成,可以抵御弓箭的攻击。《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康定元年四月,诏江南、淮南军,造纸甲三万,给陕西防城弓手”。
可见在宋代时期,纸甲曾被广泛应用。明代时期,戚家军所用铠甲,便是棉纸甲,这在宋明两代都是军队标准铠甲之一。而到了明清时,上文也曾提到的棉甲也就成为了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种铠甲样式了。
二.蒙元时期骑兵的铠甲的演变与宋朝铠甲的对比
1.蒙元时期的骑兵铠甲以及不同骑兵间铠甲的不同
在蒙古早期时,游牧民族多是以物易物,对于铁器的冶炼技术并不发达,因而蒙古时期骑兵仅仅是以皮衣皮甲为主,这种铠甲的防护效果一般,仅仅对小部分钝器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而到了成吉思汗时期,伴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征战的范围逐渐扩大,财富和奴隶的大量累积,蒙古骑兵的装备也逐渐走向精炼。
蒙古骑兵中,对于重骑兵和轻骑兵是有着区分的,重骑兵约占队伍中的四成,他们主要从事突袭行动或者战场上的正面冲锋。而剩余六成的则是担任轻骑兵,负责战场的侦察,并且用弓箭寻找合适的位置进行攻击。
对于轻骑兵来说,侦察和游击是轻骑兵的主要任务,因而灵活和机动性是他们最主要的需求,因而对于蒙古轻骑兵来说铠甲要具有灵活性和以此减少对身体的束缚。
而蒙元时期的轻骑兵的铠甲大多是皮甲,丝绸甲和布面甲为主。而对于重骑兵来说,铠甲的装备要相比轻骑兵更加的精良,而且除了战士身穿铠甲外,还会给马也同样披上护甲。在蒙古军阵中,对敌时前两排会安排重装骑兵负责正面的冲击,而后三排则是轻骑兵,因为正面攻击全部由重骑兵抵抗,因而后三排轻骑兵只需要攻击就行。
而对于重骑兵的铠甲种类,在《黑鞑事略》中记载:“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其中柳叶甲和罗圈甲在蒙元骑兵铠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柳叶甲因为铁片类似柳叶小而多而得名,柳叶甲铁片数量在两千到三千不等。
而罗圈甲就是在柳叶甲的基础上,在内层使用特殊泡制过的皮革,然后在外层叠加上柳叶甲。罗圈甲是蒙元时期铠甲中最厚的,且重量大多会在三十斤以上。而除了上文两种铠甲外,蒙元最具特色的就是铁网漆皮甲,这种铠甲是锁子甲与皮甲或札甲相结合。
锁子甲在西方流行,因而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时,大量的锁子甲就被搜寻而来,蒙古的铁匠将其安放到本国军队铠甲上,因而形成了这种颇具特色的中式铠甲。铁网漆皮甲在蒙末元初之际为蒙古骑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并且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铠甲的发展。
2.宋代铠甲的研究
对于中原王朝,由于人数较多的原因,军队大多会以步兵为主,而作为中原王朝,冶铁技术高度发达,因而铠甲的种类也就相对应有很多种。《武经总要》记载:“宋代铠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字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
宋代铠甲的主要特征就是材质多为铁制,而其形状也大多为札甲,而宋代铠甲大多是依靠小甲片连接而成的。他们普遍的重量要高达四五十斤。
宋代铠甲与元代不同之处就在于宋代的铠甲自唐代以来,基本没有太多的改变,而因为是步兵为主,因而步兵山上的铠甲多是由几部分组成,便于拆卸,就比如步人甲,就是为了抵抗骑兵的冲击而准备的,因而重量大,灵活性要远低于骑兵铠甲。因为追求防护效果,因而宋代铠甲防护性能是高于蒙元铠甲的。
宋元铠甲最大的区别就是,宋代铠甲注重的是全身的保护,宋代铠甲不同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保护措施,就比如我们常常在电视剧等作品中看到的铠甲内部还会安装一个护心镜等等。而这些都是根据宋元作战的方式而要求的。
宋代铁资源丰富,冶炼技术高,因而铠甲的材质高还具有一定灵活性。而蒙古冶炼技术相对弱,因而注重的只是局部的防护,同时对重要部位防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总量从而保障骑兵的灵活性。而宋代骑兵之所以不如蒙古骑兵主要还是在战马上,宋代战马质量差,且少,无法满足大型战争的需求,因而宋代骑兵难以对抗蒙古骑兵的侵袭。
三.结语
宋元时期的铠甲,尤其是蒙元骑兵铠甲,对于明清时期铠甲样式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发。不同国家铠甲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文化和民族的特性,铠甲是伴随战争而发展的,因而自然也会根据本国战争中的优势而不断改变。宋元铠甲的比较正是基于不同战争方法的比较,而实际上,无论双方哪方面强弱,实际上都是为了本国战争实际出发。
参考资料
[1]《考工记》
[2]《吕氏春秋·贵卒篇》
[3]《宋史·兵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