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补授上将李聚奎,救过彭德怀,参加聚会被上将杨得志等候,为何?
迪丽瓦拉
2025-07-14 09:33:50
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在艰苦岁月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们都被授予不同等级的军衔,并分配到全新的岗位上,

继续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相较于从前的并肩作战,他们极少能得到见面的机会。终于,在1991年,在曾经战友们的千呼万唤下,决定在北京饭店中举行聚会,还单独列出一份名单。

当时,年近八旬的杨得志也收到邀请,当看到另外一名参加聚会的老战友李聚奎的名字后,激动地再三确定,甚至抵达聚会地点后,

还不顾身体状况

,执意站在门口迎接。

李聚奎

是谁?为什么会得到杨得志如此特殊的待遇?他又有哪些闻世的著名成就呢?

一腔热血的报国志士

或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李聚奎的名字,但并不代表他无足轻重。因为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很多关键时刻都有他的身影

,而

彭德怀

陈赓

等都与他有着深厚的交情。

尤其是李聚奎曾救国彭德怀的性命。

1924年,

湘军独立五师第一团中来了一批新士兵

,其中不乏骁勇善战的能人,但作为团长的彭德怀却唯独对一个人产生好奇心,对方正是李聚奎。

那时的李聚奎任劳任怨,从未有过沽名钓誉的行为。要知道,当时报名参军的人不在少数,

沽名钓誉的人众多,

但真正能靠着意志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

而他独具一格的行为,令彭德怀不由自主地多加关注。经过一番了解后,才得知他参军如此决绝的原因。

1904年

,李聚奎在湖南安化县西坪村出生

,父母都是农民,但也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在他七岁时,便前往私塾读书,希望能在将来博得功名,走上仕途。

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下台后,李家父母的愿望也无奈落空。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儿子已经徜徉在先进思想的海洋中。

李聚奎逐渐意识到,

中华民族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外有强敌,内有压迫,必须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才能让底层百姓远离水深火热的危机。

1924年,大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地,而他也正是这个时候看到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决定加入到行列中。但是,当他将想法告诉父母后,却道严词拒绝。

“我们不过是平头百姓,哪里能反抗过那些军阀势力,还是顾好我们自己吧!”

“父亲,母亲。人人只顾自保,我们的国家势必会走向灭亡,只有勇敢站出来一搏,才有绝地逢生的可能性。”

尽管李聚奎据理力争,但李家父母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还强硬地将他锁进屋里。不过,他依旧没有放弃参加革命的想法,

趁父母不注意,

偷跑出去。

既已许国,再难许家。李聚奎为了大义,不得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也正因为他的奋勇献身,才有革命事业上的诸多辉煌成就。

李聚奎的这番决心深深触动了彭德怀,

而他在战斗中的有勇有谋的表现

,更令彭德怀给厚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在激情昂扬的演讲中,李聚奎更加肯定自己的革命道路,也非常坚决地跟随彭德怀的演讲。

当时,

起义军遭到敌人的追捕

,彭德怀率部撤退。半路中休整的过程中,他号召大家围坐在一起,鼓舞士气。而李聚奎也自然而然地参加到活动中。

当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彭德怀演讲时,一名叫做雷振球的士兵突然站起来,抢夺彭德怀警卫腰间的手枪。

早在军队撤退前,

雷振球

已经接受敌人的挑唆,欲除掉彭德怀,幸好李聚奎眼疾手快,立即冲上前,按住雷振球,并让彭德怀后退。

因为李聚奎,彭德怀才保住一命。甚至后来有战友开玩笑说:

“如果不是你老李的那一扑,说不定中国就少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元帅呢!”

连彭德怀都对他感激万分。

不过,李聚奎却从来不以彭德怀恩人的名义自居,被人提起时,也只是淡淡地说

:“作为下属,一忠于国家,二忠于指挥长,我只是尽到本职而已。”

这份忠心,让他得到彭德怀的重用,一路从班长做大队长。而后上了井冈山,在接下来的

“井冈山保卫战”

中,初露头角。

当时,毛主席率军接应红军主力,而彭德怀带领李聚奎驻守井冈山。然而,国民党反动派注意到我方军力衰弱,趁机发动攻击。

李聚奎被委以重任,

带领少数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敌众我寡”的战役

。而毛主席所说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作战画面,其前线指导员正是他。

在与敌人作战的四天四夜里,我军1依旧未落于下风,但是,彭德怀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只好下达暂时撤退的命令。

不过,他的这次表现,赢得全军的赞赏,也让毛主席了解到这位同乡人,不止一次地夸奖道:

“我这个小老乡,是名铁骨铮铮的湖南汉子。”

而李聚奎与杨得志的相识,也源于一次战役。

累累战果

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工农红军为保留革命火种,作出撤出中央苏区的决定。彼时的李聚奎已经是红一军红一师的师长

,而彼时的

杨得志

正好是麾下的团长。

这时的红一师作为长征旅途中的开路先锋,一方面要负责抵抗国民党反动派进攻的同时,另一方面要寻找合适的前进路线。

在李聚奎的领导下,

抢渡乌江、攻下遵义、四渡赤水等多起突袭战中

,战士们都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尤其是强渡大渡河,让红一师彻底威名远扬。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大渡河附近,蒋介石得知情报后喜不自胜,扬言要毛主席成为“石达开第二”,

相继派出前后两股国民党部队,

对我军呈现包围之势。

李聚奎清楚,如果无法顺利渡过大渡河,红军主力势必会折在此处。因此,他命令杨得志带领红一团冒雨行军70多公里,迅速组织17名勇士,乘船向河对岸进发。

要知道大渡河河宽将近两百米,水深有9米。在正常行船下都可能遭遇危险,更何况河对面还有国民党军队的火力攻击。但是,李聚奎一声令下,战士们马不停蹄地划向对面。

正是这一艘小船的顺利渡河,才给大部队创造了渡河的条件。毛主席在后来总结长征胜利的条件时,公开表扬红一团,称其为

“天下第一团”

不过,杨得志作为亲历这场“强渡大渡河”的参与者,自然而然地冠上威名。而李聚奎却因为低调的性格,

并未多加张扬自己作为指挥者的成就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作战中,李聚奎始终奋斗在战斗第一线,却鲜少提起自己的名字。但是,毛主席等人却从未忘记过这位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

1936年,工农红军主力顺利会师后,党中央决定由第五军、第九军和第三十军在河西走廊建立西部军,保持与苏联红军的联系。

而李聚奎则被任命为第九军的军长

,做好防御工作。

那时,他一共领导指挥甘肃土城、永昌和甘肃梨园口战役。虽然给予敌人重创,但我军也因为敌众我寡的情况,出现重大伤亡,不得不紧急撤退。

然而,敌人并未善罢甘休,

而是在河西走廊的地界上展开地毯式的搜索

。李聚奎只能四处躲藏,但心中始终坚持一个念头:找到党中央,找到红军。

他乔装打扮,巧妙地躲开敌人的搜查。一路上,饿了行乞,困了在茅草上席地而睡,却依旧没有放弃希望。

终于,一身落魄模样的李聚奎终于见到毛主席,脸上没有重逢的喜悦,而是悔恨,哽咽地对主席说:

“让第九军全军覆没是我的错误,请组织责罚。”

不过,毛主席清楚敌人的来势汹汹,安慰他说

:“虽败犹荣,不要过多自责。”

主席的理解和宽容,让李聚奎更加忠于党和国家。而后,解放战争开始,他被委任为129师386旅的参谋长,与旅长陈赓是同乡,并肩作战也更加默契。

此时的李聚奎不再局限于前线作战

,而是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后勤补给方面。他凭借在基层工作的经验,作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可以说,李聚奎“能文能武”,配得上

“将圣”

的名声。不过,在第一次授衔仪式上,他却没有任何军衔。

低调行事,甘为“绿叶”

新中国成立后,

李聚奎被分配到的第四野战区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

,依旧负责后勤工作。当时的他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后勤骨干人员,而且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再展雄风。

当时,由于志愿军部队奔赴前线的时间匆忙,很多物资都来不及准备。只得由后勤部队进行补充,而李聚奎夜以继日地奔赴在第一线,

保证最快速度、最大效率的物资运输。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出名的“炒面”口粮,正是他借用在红军时期吃过老乡炒面,方便保存和携带。

可以说

,抗美援朝胜利的丰碑上

,也有李聚奎的精彩一笔。但是,他并未一直待在后勤岗位上。

1955年7月,毛主席清楚国家发展需要重工业的提升,而石油开发更是重中之重。他思来想去后,

决定将石油工业部的重任交到李聚奎的身上。

当他从周总理处得知自己要离开部队的命令时,起初是拒绝的,说:“

我这辈子只在部队干过,哪里接触过石油啊,我怕我干不好。”

总理苦口婆心地劝说:

“石油关乎国家的未来,而且这项任务是主席指名道姓要你去的。”

李聚奎顿时明白毛主席的苦心,带着干部们前去大西部,风餐露宿,在阵阵风沙中,传出一个又一个好消息。

不过,在他走马上任之际,

军队授衔仪式也正式开始,

而他因为离开部队,无法拥有授衔资格。

当时,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杨得志听说自己的老首长未能授衔时,连忙向部队反映,还联系到李聚奎,询问原因。

然而,李聚奎却丝毫不在乎,说:

“有没有军衔不重要,能为国家做实事,才是最要紧的。”

不过,周总理却没有忘记这位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老功臣,特意保留少将军衔,在他重回部队时,亲自授予。

由此,

李聚奎也成为57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位授予军衔的上将。

面对他人评论自己的功绩应该授予大将的言论,他却十分淡然地说

:“上将足矣。”

为了革命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如此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佩。而杨得志也着实为自己这位上级领导而感到骄傲自豪,曾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

:“做军人,当如李聚奎。”

因此,在聚会时,他才会不顾别人的劝导,也要等候李聚奎的到来。因为在他心中,李聚奎早已经成为榜样般的存在。

1995年,李聚奎病逝,除了上将军衔,

还有三枚一级勋章存放在他的遗物中,

可见其在军队中的显著地位。不过,正如他生前在日记中写得那样:

“纵然给我更大的权力,我也绝不会以权谋私;纵然给我更多的金钱,我也绝不会丢掉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我也绝不止步不前。”

这是李聚奎一生的坚守,也是后人应当树立起的精神榜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战... 在我党军队中,既有众多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也有不少精通政工的高级干部,但能同时兼顾政工与战斗指挥的将...
原创 胡... 胡濙:明朝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胡濙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涯跨越了七个朝代、辅...
原创 康... 在清朝时期,大多数公主都无法避免与蒙古部落的联姻,通常她们在不到十五岁的年纪就要远嫁到草原,嫁给一个...
原创 神... 努尔族是非洲一个神秘且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但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能看到努尔...
原创 嫁... 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许多人认为,正是这种无尽的选择与未知,赋予了生活无穷的魅力。毕竟,人的命运常...
原创 神... “神秘性是通过其不可解释的特质,获得人们的崇敬与敬畏。” 三星堆文明,也被称为古蜀文明,位于四川省...
原创 长... 1962年夏季,一架来自北京的专机顺利降落在朝鲜首都平壤。飞机稳稳停下后,新中国总理周恩来步出机舱,...
原创 民...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可替代的瑰宝。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古老...
原创 山... 在抗战初期,我军仅拥有陕甘宁边区这一块根据地,八路军的三支部队共有约4.5万兵力,其中驻守陕北地区的...
原创 日... 在中国的大地上,数十年的历史充满了民众用血与泪编织的痛苦岁月,而那些为抵抗侵略付出巨大代价的战士们,...
原创 清... 清朝是离当代最近的一个历史朝代,因此,许多关于清朝的史料得以保留下来,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
颠覆你认知:满清皇帝绝大多数庸... 总有人说满清的皇帝个个都不昏庸,但这话说得可不对。像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这些人,就觉得满清皇帝没昏庸过...
原创 许... 许世友将军,提起他的名字,许多人都会想到他的急性子与暴脾气,给人一种风风火火、充满力量的形象。他的经...
原创 一... 在安徽省合肥市的姚先生家中,珍藏着一件承载家族记忆与历史重量的瑰宝——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当十...
原创 地... “司令,这是刚才得到的情报,您看看…” 特务头子战战兢兢地将一沓文件递到罗广文面前。罗广文看着那一...
原创 不... 导读:应天王后述里朵让耶律尧光带兵前往阴山,并告诫他无论发生何事都不要回来,这一情节背后有着复杂的原...
南阳汉文化研究会首批文产融合发... 南阳汉文化研究会首批文产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现场 为促进南阳汉文化研究成果转化,有效进行文产...
博物馆里看雅安丨东汉铺首纹青铜... 东汉铺首纹青铜镬 古代的炊具有很多,如鼎、鬲、镬、釜等,每一件器物都是时光淬炼的结晶,镌刻着古人的生...
原创 大... 2013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三位老人站在一座老建筑前,合影留念。尽管他们的脸上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原创 华... 1945年,延安七大召开前后,薄政委提出建议,举行一次华北座谈会,以总结华北敌后抗战的工作。薄政委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