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4月25日的北京皇宫依然寒风刺骨,北风夹杂着寒意吹在明朝第十六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脸颊上,不远处还能听到李自成军队的战鼓声和喊杀声,早已失魂落魄的崇祯见大势已去,于是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跌跌撞撞走到了万岁山。
在那颗闻名于世的“歪脖子树”下驻足良久,然后恭恭敬敬地去掉项上帝王冲天冠,并拔掉发簪,对王承恩说,“朕非亡国之君,然臣子皆为亡国之臣。”朕是罪人,没脸面见列宗列祖,所以只好披头散发见列宗列祖。就这样一位勤恳,节俭的一代帝王带着无限的不甘,不舍,无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那么明朝灭亡,崇祯临死前为什么要说朕非亡国之君,然臣子皆为亡国之臣?他是推卸责任还是实话实说呢?笔者以为他是推卸责任,为什么这样说呢?
事实上崇祯有三次挽救大明于既倒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点,李自成的队伍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人马力量损失严重,其实说白一点就是干不过政府军,被打怕了,但是后来形势发展既超出李自成意料,也超出朝廷的意料,明政府军太扯淡了,好好的一张牌打的稀巴烂,结果阴差阳错李自成竟然占领了陕西全境,这个时候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坐地起价,不打算和政府死磕,只要朝廷答应封他为“陕西王”,他就做“良民”。崇祯收到消息后,当即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他认为不能有国中之国,是丢列宗列祖的脸面。笔者认为历史没有假如,只有事实,但是从历史的结果看,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应该答应李自成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正在蓄势待发,大明处于腹背受敌之际,崇祯皇帝要集中力量击溃满清,而后再收拾起义军,然而崇祯选择了被两面夹击,因为他既没答应李自成,也没挡住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反而让渔翁得利的满清伺机而动,这是失策一。缺乏审时度势,缺少帝王之术。
第二点崇祯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翻脸比翻书还快,为了解决关外战局,崇祯派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满清秘密谈判,不料消息走漏,朝野哗然,为了平息舆论,崇祯毫不留情将兵部尚书陈新甲残忍杀害,他自己派人谈判,结果让兵部尚书做了替死鬼。想想多可怕,以后谁还敢给你效力尽忠。这是失策二,心智不熟,反复无常。
第三点,崇祯不敢担责任,缺乏男子汉魄力,事实上李自成打到河北的时候,朝野上下包括皇帝本人一致的意见就是南迁,大臣和皇帝只是都不明说,都希望这个窗户纸被对方点破,因为这个时候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大臣怕说出来后,惹上杀身之祸,而皇帝想要大臣说出来是因为怕担丢弃祖坟于不顾的骂名。所以就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事情,大臣想要皇帝说出南迁之意,而皇帝本人则想要从大臣口中说出来,这样的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一年之久.
尽管这样,但是崇祯背后还是做好了准备,他要自己的岳父秘密准备好南迁的大轮船,意从现在的天津经海路南迁到当时的南京城,怎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时间最终偏向了李自成,最终崇祯失去了南迁的最后机会。其实崇祯南迁不同于后来的南明小朝廷,因为崇祯是正统,更具有号召力,这一点在古代非常重要,而且事实上当时大明仍有一大半国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南迁成功,结果未可知。
哎,古今多少事,多少英雄豪杰,都成了渔夫樵夫的谈资,历史没有也许,没有假设,只有唯一的一个结果,命运多舛也好,时势造英雄也罢,但是性格,阅历,判断力,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成败垂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