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是我们中国艺术众多门类中受众最广的艺术类别之一,绘画的手法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绘画作品上反映出来的模样,既可以是写实的真实场景,也可以蕴含一些深刻哲理在浅显的画面之后。绘画艺术的流传,让我们现代的人看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清朝时期,名画频出,各种各样的画卷向人们传递了艺术的魅力。当时有这么一幅名画,民间称之为“女鬼图”,这个名字就让大家惊恐和好奇,把画面放大之后仔细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内容?它为什么会被冠以女鬼图这样的名号?放大之后再看,这幅画又有何玄妙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被慈禧太后珍藏的奇幻的“女鬼图”吧。
从古至今,鬼神之说一直是人们好奇万分但又想敬而远之的东西。在古时候,医疗技术还不发达,一般的老百姓有个什么小病小痛,都不会直接去看大夫。他们会采用封建迷信的那一套方法,自己用一些土药方解决。
这些土药方包括什么呢?比如说,老年人会去寺庙里或者说是去找民间大师求一道符纸,然后把符纸点燃留下灰烬,再把灰烬化水,给生病之人服下。在比如说,有时候家里人会立水筷子,就是把三根筷子一起立在盛了水的碗里,然后嘴巴里再念一些祈祷祝愿的话语。
这些民间土方法,不仅在古时候适用,很多现代人,尤其是一些老人们,都会用到。所以,人们对这些说法,都是不明白原理但又非常好奇的。也正因为大家的好奇心,民间就出现了许多以鬼神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在清朝,这些艺术作品格外多,尤其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后,鬼神之说的相关主题在社会上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于是,清朝的一副古画就应势而生了。这幅名画叫做《窥窗见鬼图》,民间又把它称呼为“女鬼图”。
顾名思义,这幅名画的绘画主题就是鬼神,画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一个女鬼。而窗外,正好有人窥探到了女鬼在屋里的动作。《窥窗见鬼图》所展现的画面,在艺术表现力当中又带着一丝诡异。我们初看,能看到艺术,我们细看,又会细思极恐。
了解了《窥窗见鬼图》为什么被称作“女鬼图”之后,我们再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幅画的画面。相信详细解读之后,大家就能够清楚为什么它会带给人细思极恐的感受了。
首先,这幅名画的正中间,就是一个青面獠牙的鬼怪,这个鬼怪的五官十分扭曲,好似一个窟窿头,没有任何正常人该有的特征。我们打眼一看,就知道它绝对是个鬼怪。这个鬼怪在房间里,正详细地做着事情。
鬼怪伏在桌子上,正用笔在描绘着什么。我们把桌上的情景放大一看,一定会吓出一身冷汗。桌子上是个女人的脸,准确来说,是一张女人脸的人皮,这个鬼怪正是用笔在仔细描绘女人脸的五官。而这张人皮看起来是非常逼真的,或者说非常新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张人皮是刚从活人身上剥下来的。
很显然,这个鬼怪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现出自己的原形,再细致地修补那张人皮的容貌。白天的时候,鬼怪就会戴上这张人皮,以一个温柔贤淑的女孩子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没有人知道她的真面目,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
这个场景虽然骇人听闻,但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在窗外。这间房间的窗户空隙处,出现了一张人脸,那是个活人。他正在窗外窥视着屋子里发生的一切。他看到了青面獠牙的鬼怪正描绘着人脸。
看到这个窗外窥探的人,我们可能会联想他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会被鬼怪发现吗?他会被恶意报复吗?还是可以成功逃脱,把鬼怪的真面目揭露出来的?这个人的结局,是画中的留白,也是作者给予我们的想象空间。
画面正中心的鬼怪和人皮,画面边上窗外窥视的人,共同构成了这幅画的艺术感和恐怖性。或许乍一看,我们并不会觉得“女鬼图”有多么吓人,但放大仔细看这些细节,我们确实会体会到什么叫细思极恐。
就是这么一副让人细思极恐的古画,别人避之唯恐不及,慈禧却把它当成是珍宝一样收藏了起来。旁人看不懂慈禧的做法,还以为她是什么重口味人群,把收藏这种恐怖画卷当成是恶趣味。
别人不明白,但慈禧却给出了自己的说法。画上的女鬼,白天是温柔端庄的模样,夜晚又是青面獠牙的模样,见人是一个样儿,私下里却又是另一个样儿。这个女鬼,其实也是不少人的映射,他们和女鬼一样,不知真面目。
也因此,慈禧用这幅画提醒自己,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样子,也不要轻易与自己觉得可以信任的人交心。有可能你前脚刚信任了某一个人,后脚对方就亮出真面目,在背后捅你一刀子。
这幅名画,同时也被慈禧看做是做事风格的效仿。她也要像画中的主人公一样,不轻易展露自己的真面目,不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的底细。慈禧后来的做事风格,也的确做到了她自己期望的那个样子。
一副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应该具有艺术性,还应该具有社会性。就像这幅《窥窗见鬼图》,表面上是在描绘女鬼描脸的场景,实际上也是在表达一些社会存在的现象。
慈禧把这幅画作为自己的警戒,其他人或许也会把另外的作品作为自己的警戒。不同的人能从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思,那这就是好作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