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如果皇帝接到紧急的军报或公文,他会下令通过军机处采用六百里加急的方式迅速将文件送至各省。所谓“六百里加急”,指的是每日传递六百里的速度。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一些省份,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畅,根本无法满足六百里的要求。譬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不仅无法达到六百里,甚至三百里都很困难。那么,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清代的官方文献是如何规定的呢?
为了详细探讨这一问题,御史通过研究《大清会典》中的相关记载,分析了清代的邮驿制度。这个系统集成了历代邮驿的经验和成就,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涵盖了近2000个驿站、7万多名驿夫、14000多个递铺,以及4万多名铺兵,几乎覆盖了整个清帝国,规模和网络布局远超前朝。无论是在纵深还是广度上,都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驿站”这个词是现代人所用,清代并未使用这一术语。清朝的邮驿制度中,“驿”和“站”分别有不同的定义和职能,二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首先是“驿”。根据《会典》的描述,各省以及盛京地区设立的邮驿单位被称为“驿”。这些驿站隶属于府、厅、州、县,驿的最高长官称为“驿丞”,并且地方政府负责供给驿站所需的粮食、马匹等物资。驿的主要功能是为出行官员提供食宿和马匹,更多是作为官方指定的接待单位,很少涉及军报或公文的传递。为了确保各省邮驿的协调运行,各地的督抚会委派道、府级官员负责监督,并由按察使统一管理。
接着是“站”。“站”主要负责军报的传递,具备强烈的军事性质。它通常设在边疆地区,尤其是“次边疆”地带。常见的站有两条主要路线,一是从张家口通向阿尔泰的北路站,另一条是沿边防城(长城)经过山西、陕西、甘肃,再到嘉峪关的西路站。黑龙江、吉林等地也设有类似的站点。站的最高负责人通常是军官,如千总、外委、笔帖式等,他们直接向驻防将军或都统报告。站的管理级别通常高于“驿”。
“台”这一单位则主要设立在西北,因该地区的战事频繁而专门设立,军事性质更为突出。康、雍、乾三朝时,西北频繁用兵,为了提高军事情报的传递效率,特设了“台”这种单位。台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分为西路和北路两条线路。北路由阿尔泰都统管辖,西路则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负责。
“塘”级别介于“站”和“台”之间,主要设在嘉峪关口外、安西、哈密、镇西等地。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军报的传递,特别是在军事缓冲区内,站点将军报交给塘,再由塘将其递交给内地的站点,最终送达京师。塘的长官大多数是军事官员,直接向将军或督抚汇报。
“所”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单位,设立在甘肃一带,主要负责为前线提供军需物资的运输。与其他单位不同,所并不配备马匹,而是使用牛车专门进行运输。中期以后,许多“所”并入了当地的驿站,因此了解“所”的功能即可,无需过多追溯。
“铺”则是专门的公文传递单位。无论是三百里飞递,还是四百、五百、六百里急件,都由铺来负责。铺与驿站的功能互补,成为邮驿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每个省到京师的主要通信路线被称为“京塘”。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的通信单位便被称为“铺”或“铺司”,与驿站不同的是,铺的经费由户部管理。
《大清会典》记载了各省邮驿的数量和分布。比如,直隶有驿站185个,盛京29个,吉林38个,黑龙江36个,山东139个等。还特别列出了设在边疆的站点,如喜峰口蒙古站16个、古北口蒙古站10个等。邮驿系统由兵部的车驾清吏司负责,总部设在京城的“皇华驿”,成为全国驿路的总枢纽,管理着500匹驿马、250名马夫和150辆驿车。
清代官员的出行和使用驿站有严格的规定。官员如果需要使用驿站,必须持有兵部颁发的“堪合”,军丁差役则需持“火牌”。高级官员因为常常因公务需要出差,所以兵部会根据官员品级预先发放一定数量的堪合,简化程序。《会典》列出了不同官职所获得的堪合数量。比如,江湖、云贵等地区的总督每年可以获得二十张堪合,而巡抚级别则通常只有十六张。
官员使用驿站是清朝财政支出的一个大头,每年需耗费巨额银两。为了节约开支,朝廷对出行的待遇作出了严格规定。最高级别的文武大臣,每日的口粮用银为二钱,配备六匹马,差役不得超过二十一人,随着官职的降低,出行待遇逐步减少。
关于驿站的使用,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定,即马匹的使用不得滥用。例如,每匹马的载重不得超过六十斤,若发生马匹受伤等情况,必须按价赔偿。若发现滥用驿站资源,甚至有官员在驿站中欺凌撒野的行为,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公文的传递也有严格的区分。日常公文一般采用“马上飞递”,即每天最多传递三百里;而紧急公文则会根据重要性,标明四百里、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清朝对于各省到京师的里程有详细的测量,特别强调了如果超过标准,要受到处罚。但由于各地的交通状况不同,虽然有些地方标明六百里加急,但实际上无法达到标准。比如,湖北襄阳到成都的山区道路,马匹无法行进,最快只能行走四百里;浙江到福建、江西的部分地区,交通也相对落后,日行三百里已是极限。而广西和贵州,由于驿站稀缺,驿马短缺,实际只能达到二百四十里。
最难的要数广东,许多驿站依赖水路,尤其是逆流而上的水路,更加艰难,因此规定广东的公文传递不得超过每日二百里。
暂时关于清代邮驿的情况就讲到这里,如有疑问,欢迎留言,御史会一一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