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扭转局势?我们只能回顾历史一次,并对当时各方的决策进行反思和评价。
主要原因:错在金国,而非南宋
1213年,金朝与蒙古达成了停战协议,但这一承诺很快被金宣宗违约,他从北京迁都至南京,这一行为激怒了铁木真,再次引发了冲突。这种退缩不仅加剧了金朝内部的不稳定,还使得许多女真贵族背叛,加入了蒙古的阵营。不久之后,金朝失去了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在内的90多个州,几乎整个北方的控制权都丧失殆尽。
金朝在面对蒙古的威胁时,做出了第二个严重错误,那就是挑起了对南宋的进攻。由于南宋中止了年供,完颜珣愤怒之下,发动了最后一次南征。其实,许多南宋的官员在此时曾提出“联金抗蒙”的建议,但金国这一冲动之举却让这些提议变得毫无意义。
如果金宣宗能更清醒地看待形势,局面可能会大为不同。
金朝此次南征的开局虽然不错:金军成功突破了兴元府的防线,向第二道防线的夔州推进。然而,当南宋反应过来后,战局迅速发生逆转。金军接连失利,最终被迫撤回到边境。金朝的战略陷入了困境:在西北与蒙古联军作战,在南方与宋军对峙,然而他们却在此时提出了停战请求,可惜遭到了南宋政府的拒绝,金军只能继续作战,但主力却接连败北,白白浪费了五年时间。
从战略地理来看,金国的领土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理位置极其不利。而金国在此时不仅挑衅蒙古,还放弃了西夏,妄图消灭南宋,显然是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低估了敌人的反击决心。
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信誉、且缺乏战略眼光的国家,南宋能够选择“搁置争议”,也并非没有理由,毕竟与其和金国做无谓的联手,不如果断止损,争取更多的缓冲时间与展现实力的机会。
南宋的底牌:长江防线从未被打破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后人的“事后诸葛亮”总是最容易得出结论。就像分析彩票,谁都能做预测,但真正作出决策时,往往少有人能真正把握住局势的本质。南宋并非没有避免亡国的底牌,那就是长期被认为坚不可摧的长江防线。因为在当时,没人会相信这道防线会被突破。
回溯到1141年,金军全盛时期发动南征,南宋张俊的指挥下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双方在长江一线形成均势,最终签订了绍兴和议,保障了南宋的生存与发展。此后,即使金军在1161年再度进攻,初期取得了战术上的突破,但很快就被水战拖住了后腿。金军的完颜亮被困于长江的复杂地形,最终不得不撤退,差点酿成金国的内乱。直到1275年,长江防线依旧在南宋的控制之下。
1161年是南宋防御的分水岭,宋军的守城能力和水军实力显著增强,完全不虚金国的进攻。即使后来面对蒙古的全面侵略,长江防线依旧没有被突破,反而成为了南宋的坚实屏障。可以说,南宋的防线并没有问题,决策也没有错,唯一的错误是低估了元朝一统天下的决心。
复盘蒙灭宋的进程
第一次,窝阔台确实攻占了襄阳,但他并未重视这座坚城,没过多久就被孟拱重新收复。此后,蒙古军队一直认为襄阳难以突破,因此未将其作为重点攻击方向。
第二次,蒙哥选择主攻四川。虽然钓鱼城一度死守,但忽必烈依然决定绕过钓鱼城,继续向西进攻,直到进入湖北。
第三次,元军虽然抵达湖北,但此时的他们已经疲惫不堪,攻势几乎停滞。贾似道及时组织防御,宋军稳定了防线。贾似道的军事指挥获得了敌我双方的认可,即便是后来的文天祥在批评他时,也不得不称赞他在湖北的坚守。
然而,宋朝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容乐观。长期的战争让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人口从7000万锐减至1500万。贾似道采取了“公田令”,计划用“纸币”换取土地,通过收购大户土地来增加税收。然而,这一改革并未得到富豪的支持,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愚蠢的通货膨胀政策。贾似道虽然本意是通过削减贵族的财富来缓解国家经济困局,但实施过于急功近利,也因此触动了很多既得利益者,尤其是边境军官等地主阶层,反对声一片。最终,这一措施也未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宋亡的必然性
长江防线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通过荆、襄、鄂三城组成防线,再加上长、汉两江的水陆互援。而金、蒙古的每次进攻,都需要经过水师的协作。每当北方敌军试图通过陆路进攻,宋军便凭借水师的优势进行反击,往往能取得大胜。尤其在金国首次进攻时,金军的舰队还未完全建立,便遭到宋军的突袭,导致计划彻底失败。
然而,襄阳的防守却难以打破。襄阳作为自三国时期便赫赫有名的坚城,四面环江,且依赖与樊城的浮桥以及江陵的水运支持。即便是蒙古铁骑的百万大军,也无法轻易突破。忽必烈意识到,襄阳的防线不是简单的城防战,而是一场决定江汉水域控制权的生死之战。最终,在长达五年的对峙中,南宋频繁派遣援军,但始终未能恢复漕运,补给日渐困难。
1273年,元军采用了“回回炮”等新型武器,从水上对襄阳进行攻击,终于攻破了这道防线,标志着南宋灭亡的临近。此时,宋朝已经无力抵抗,灭亡几乎是必然的。
总结起来,宋朝的灭亡并非无法避免。尽管大策略上无太大错误,局部战役的失误,尤其是军事决策的细节处理,才最终导致了这个悲剧的发生。如果当时有一个关键的决策不同,宋朝的命运或许会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