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经人谁写日记”,这话可不单单是台词,而是事实。中国近代最爱写日记的曾国藩,一辈子主持、参加了12场战役,战绩是可怜的5胜7负,获胜率勉强超过了四成,那是真挤不进开国皇帝的朋友圈;喜欢微操的蒋总裁也爱写日记,他亲自插手的战役获胜率也少得可怜。一战时期大英帝国的将军和统帅们也喜欢写日记,写回忆录,还有人喜欢写诗,他们的战绩也是惨不忍睹。
一战时期英国最大的败仗有两个,一个是索姆河之战,一个是加里波第战役,偏偏这两个战役都和有才的英国高级将领密不可分。索姆河之战英国人在一天之内损失了61816人,打得不少英国贵族家庭都因此绝嗣。偏偏参与这场战争的英国军官们文化水平那真叫一个高,参与索姆河战役的亨利罗林森上将是男爵世家出身,老爹是亚述学之父H。C。罗林森,1853年就是罗林森上将的老爹发现并破解了贝希斯吞铭文。亨利罗林森上将也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在战前还特意跑回英国,参加了伊顿公学校友的聚会,和校友们进行了高水平的扯谈清谈。
亨利罗林森是主张战前进行充分的炮火洗地,但由于他本人把校友会看得比战役还高,他的第四集团军在索姆河之战中只进行了匆忙的火力射击。他手下的绅士军官们也有样学样,没视察战场却认定德军的防御工事遭到破坏,让士兵们目瞪口呆,“铁丝网已被炸毁——虽然我们仍看到它们还好好地立在那里——并声称德军堑壕都被炸平了,我们可以轻松地一路走进塞尔。”
这群睁眼瞎的军官中就包括诗人埃德蒙·布伦登和威廉·霍奇森,他们的英文诗歌很厉害,但指挥真的是一团糟。威廉·霍奇森作为中尉,在7月1日当天战死。埃德蒙·布伦登倒是活到了战后,他没在战场上做出啥贡献,战后评价战争回忆录和战争诗歌成了英国文学界的顶流。英国参与索姆河之战的军官们文学素养都不错,出了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但指挥战斗,让士兵们少牺牲他们都是外行。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加里波第战役中,这场战役中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动员了50万军队奔赴前线,伤亡总数在20万以上;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投入了四十一万英国部队和七万九千法国部队,最终战果是英国伤亡人数共计二十一万四千,法国为四万八千,协约国伤亡总计二十六万两千人。
英国的两个最高负责人还都是大名鼎鼎的文豪,坚决要打这场战役的海军部长丘吉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英语写作水平和他先祖打仗的水平差不多一个档次;最高现场指挥官伊恩·汉密尔顿上将也有诗人的兼职,写得战场回忆录在一战前很畅销。这两个英语写作高手却在加里波第栽了,因为迎战他们的凯末尔喊出了“我不是命令你们去战斗,我命令你们去死”的命令后,不但亲自指挥战斗不算,还参与了最血腥的肉搏战,用胸口被英军士兵刺穿(因为怀表保住了性命)的代价赢得了战争。伊恩·汉密尔顿在战后也写了日记,因为文采好,他的日记也成了英语世界畅销书。丘吉尔就更不用说了,他洗白自己一战时期的作品更加畅销。
一战时期英国的主要将帅基钦纳、罗林森、伊恩·汉密尔顿等人都有丰富的殖民地作战经验,在英军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殖民地战争中他们可以一边创作,一边打仗,赢得悠哉游哉。他们手下的军官大多是公学毕业生,不是军校毕业生(传统军校生不够用)。英国公学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文体特长,鄙视培养理工科能力,这是因为上公学的贵族子弟不需要作工具人,他们要当统治民众的人上人。一群善于写日记的将军和一群文青贵族军官带着英国人打了一战,战果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