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天安门洪亮高昂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终于飘扬在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新中国于此正式成立。在经历了14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后,中国人民终于逃离了战争的苦难,开始拥抱新的明天。
相比抗日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相对牺牲较少,这是因为国民党的内战其实不得民心,很多国民党军官开始对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对我军投诚。
陈明仁和傅作义就是其中的两名代表,两人都是蒋介石手下的名将,对战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两人向我党投诚后的待遇却大有不同。陈明仁被允许保留军队,可傅作义的军队却被打散收编解放军,这又是为什么?
军队的根基
陈明仁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幼读书勤奋刻苦,也爱钻研军事理论,家人本希望他能考官做官,可他最后却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一名军官。
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陈明仁就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役,取得了硕果累累的战功,他出色的作战能力自然也被蒋介石看在眼中,所以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陈明仁就加入了国民党,为蒋介石做事,最后还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
傅作义1895年出生于山西,他幼时的经历与陈明仁差不多,都曾上过军校,学习过系统的军事理论,但与陈明仁不同的是,傅作义只是地方军校出身,并非黄埔系。
而且在参加了数次起义战争后,傅作义并没有像陈明仁一样,完全投入国民党或者共产党势力的麾下,而是自成一派,拥兵揽权,成为了一支地方军阀。
这也是解放战争在即将进入尾声之时,我党对陈明仁和傅作义态度不同的原因之一。陈明仁的投诚,会对国民党内部团结产生不小的影响,
有些跟他交好的军官也可能相继投诚
,所以在谈判时,我党对陈明仁的让步比较大,允许其保留自己的军队。
而傅作义由于是地方军阀出身,和蒋介石的关系时好时坏,对我党而言,
傅作义此人不太稳定,难以完全掌控
,如果让其保留军队,日后可能会留下隐患。
所以解放战争之后,傅作义的军队并没有被保留,而是接受了东北野战军的改编,被打散到各个部队。
军队的实力
陈明仁在投诚之前,一直为国民党工作,是听从上级的军令行事,很少会有自己的主张。而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整体实力较共产党而言都大不如前,虽然他们有更为坚固的火炮,但依旧挽回不了既定的败局。
国民党的军队有的被打散,有的则被俘投降,党内人心不齐,如同一盘散沙,即便是陈明仁这样优秀的将领,在党内风气如此颓败的情境下,也难以有大的作为。
傅作义则不同,他是地方军阀,有独立自主的兵权。由于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势力的影响,
他可以任意扩充自己的兵力,军队的士气也更重
,比国民党军队要更团结。
像傅作义这类军阀,他们本身也没什么政治立场,与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合作都只关注利益的大小,所以傅作义有时会和蒋介石合作,以此壮大自己的军队。
解放战争后期,陈明仁的军队只有七万人左右,即便他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难以造成什么巨大威胁,所以共产党便允许陈明仁保留了自己的部队。
而傅作义投诚时,
他的军队人数已有二十五万人
,如果不加以改编,其造成的后果将不可小觑,所以我党便将其拆散,分配到了各个缺人的军队中。
军队实力的悬殊差距,就是陈明仁和傅作义投诚时我党要差别对待的第二个原因,这样做既是为了合理分配,也是为了防止后患。
军队的形势
傅作义作为华北地区声名赫赫的军阀,解放军在对付他之前自然做好了十足的军事策略。在傅作义投诚之前,我党解放军就已经率先进入北平地区,足足带了十二连队将近八十万大军的兵力,先后解放了天津和河北张家口。
解放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傅作义的军队进行围堵,傅作义当时虽然有二十多万人的军队,可四周都是解放军,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强行冲破封锁,结局可能两败俱伤;投诚解放军。
傅作义也是一个聪明人,意识到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是迟早的事,自己没必要与之对抗,便选择了投诚。
而陈明仁的军队虽然只有七万人,却是解放军在湖南作战的关键力量。1949年,白崇禧带领的四爷军队进军湖南,拥兵三十万,
而陈明仁对白崇禧的作战方式非常熟悉
。如果能将陈明仁的部队拉到我方阵营,那对解放军战胜白崇禧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我党面对两人投诚态度不同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军队的形势。
傅作义看似军队强大,实则是进无可进、退无可退,只能被迫做出选择,
自己并没有主动权,也没有和我党谈条件的筹码
,而为了削减他的力量,我党必须要对其改编,傅作义也只能接受。
陈明仁虽然只有七万余人的军队,但他的军队是能左右战局的关键,所以自然有更多能跟我党谈判的筹码,而且他的军队人数也不多,就算保留也很难形成威胁,我党最终便答应了陈明仁的条件。
小结:
谈判的结果并非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双方要细数自己手中可以用来谈判的筹码,更要反复博弈数次,最后可能才会得到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
我党在这次谈判中可谓是深谋远虑,面对两人的投诚,在仔细分析具体形势后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并开出了不同的条件,目的就是为了将解放军的利益最大化。
而只有当解放军的实力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时,才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后解放全中国,给人民带来和平的希望,这也是我党所愿意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