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朱育成
一家三口应
德川家族
的邀请,来到日本进行访问。早在明朝末年,他们的祖先曾经跨过日本海来到这片土地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历史的进程以及后续发展。
朱育成的这位先祖在中国的并知名,但是在日本却是受到各界的重视,深受爱戴。上个世纪,梁启超、鲁迅、孙中山等重要人物也对这位推崇备至。
他便是有着日本
“胜国宾师”以及“中国明代五大学者”之名的朱舜水。
不爱功名,一心求学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万历二十八年,他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官僚家庭中。朱舜水在家排行第三,在他的前面还有两个哥哥。
实际上,朱舜水出生之时,朱家已经逐渐走向败落,他的父亲因为性格耿直而得罪权贵,在官场上屡屡受挫。
朱舜水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原本的小康之家彻底清贫了起来,后来朱舜水的二哥英年早逝,生活的重担便压在了朱舜水母亲以及他大哥的身上。
为了减少家中的负担,朱舜水不得已辍学。
虽然朱舜水没有去学堂,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为后续的求学之路打下了基础。
在天启五年,朱舜水的人生迎来了转折,他的哥哥中武进士,步入仕途,他也随之前往松江府投奔哥哥。
二十五岁的朱舜水在松江府他遇见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三位老师,他们分别是
朱永佑,张肯堂和吴钟峦。
这三位老师带领朱舜水研究古学,认识儒家文化,让朱舜水的儒学素养得到了提升。
当然,朱舜水的这三位恩师教给他的不仅仅是儒学经典,还有许多关于医学,建筑,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
公元1627年,朱由检登上皇位,次年改国号为“崇祯”。
崇祯帝一上位便狠狠打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并且开始励精图治管理大明王朝。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面对大厦将倾的明朝,崇祯帝的力量不过是杯水车薪。
崇祯十一年,朱舜水被人推荐到礼部,但是朱舜水非常明白当时的朝廷十分混乱,自己不可能与那些贪图享乐之人同流合污,于是便拒绝了这份推荐,一心在家做学问。
纵观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每逢乱世都会涌现出一批思想家,而明朝末年也是不例外。
彼时,因为王阳明的心学逐渐落寞,更多思想纷纷踊跃,让原本纷乱不止的大明多了一丝与众不同的活力,朱舜水也参与到了这场思想的变革中。
中年颠沛流离,心系大明弃笔从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自立为王,建立大顺政权,不久后,李自成便带领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帝也因此自缢于当时故宫煤山。
就这样,偌大的江山在“君王死社稷”的悲剧中倾覆。
严格来说,明朝并没有就此灭亡,因为福王朱由崧后来在南京即位,
随后改国号为“弘光”。
朱由崧的手下方国安,向他积极推荐了朱舜水,朱由崧因此也三次邀请朱舜水为他效力。
但是朱舜水认为,朱由崧是一个让人更加没有希望的政权,
于是三次都拒绝了。
朱舜水的这一举动一下子便惹恼了当时的掌权者,他们甚至以“不受朝命”为罪名,缉拿朱舜水本人,
朱舜水也因此拖家带口,逃到了舟山一带。
将目光转到此时的北方,李自成的军队入京以后,便迅速腐败了起来,为了搜刮钱财,他们开始羁押明朝官员,惹得一片骂声。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本来是想要归顺与李自成的,但是后来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关押在大牢内,爱妾也被李自成的手下玩弄,一举之下,他亲自打开城门引清军入关。
清军入主中原后,便开始一路南下,这一路上发生的“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都让人深刻感受到清军的残暴。
清军抵达南京后,建立不到一年弘光也就此被消灭,成为清军马蹄下的一粒尘埃。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
虽然此时的朱舜水依旧对朝廷没有任何好感,但是在国破之际他却做出了人生中最为勇敢的决定,那就是弃笔从戎,加入到反清复明的队伍当中。
在清兵颁布律法之后,所有人都要剪发,易服,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不仅仅是更改形象的问题,这关乎到文化存亡的问题。
朱舜水能够弃笔从戎,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想传统文化消失在侵略之中。
南京被占领,弘光帝逃走之后,明朝皇室内产生了两种政权,一种以明昭宗为首,一种则是以鲁王朱以海为首。
鲁王以监国的名义,建立了南明政权,朱舜水和曾经在松江府教导过他的三位恩师,一同投奔了鲁王。
在此期间,朱舜水第一次东渡日本,希望日本能够出兵赶走清兵,但是由于日本当时的海禁政策,最后只好返回到舟山。
公元1650年,此时的朱舜水已经51岁,这一年他再次前往日本,但是却在归途中遇到了清兵。
面对清兵的利刃,朱舜水没有丝毫害怕,早在加入抗清队伍中,他便知晓会有这一天到来,屠刀架在脖子上时,他甚至已经准备好杀身就义。
幸运的是,带领这一队的清兵将领是一个叫做刘文高的汉人,他是一个儒学爱好者,也曾经听闻过朱舜水的名号。
最后刘文高因为朱舜水的气节而感到动容,找了一个无人的地方将他放走了,朱舜水也就此死里逃生,随后回归到了鲁王的抗清队伍中。
师友以身殉国,朱舜水无奈背井离乡
公元1651年,朱舜水再次前往日本,但是回来时他又去了安南国,也就是今日的越南。
在安南国,他得到了一个令他最为伤心的消息。
浙东的抗清基地已经被攻破,鲁王逃走不知所踪,他的三位老师纷纷以身殉国,而他在抗清中遇到的知己好友兵部左侍郎王翊也遭到了清军的虐杀,最后战死沙场,死状尤为惨烈。
彼时消息抵达之日,正好是中秋前后,朱舜水也在悼念好友的文章中写道:“至此绝中秋”,从此以后再也不过中秋节。
好友与恩师的逝世,让朱舜水陷入到无边的痛苦中。直至五年后,他在安南国收到的一份信件,让他又惊又喜。
当时明朝局势非常混乱,朱舜水本人漂泊不定,所以这封迟到了两年的信件,在不同人的转手下,终于到达了他的手中。
原来当年鲁王逃到了厦门,在厦门遇到了郑成功等人,在郑成功的辅佐下,反清复明的大旗再次被扶起。面对再次成立的队伍,鲁王正是求贤若渴之际,在这时候他想到了朱舜水。
虽然朱舜水在信件中希望朱舜水能够快速回到他身边为他效力。但是于此同时也训斥朱舜水去了安南国而不返,称他这是“背叛君主在外苟且偷生,免于损害”的行为。
面对鲁王的指责,朱舜水感到委屈和无奈,他以《谢恩奏疏》来讲述了自己在安南国的情况,并且开始准备寻找回归故土的机会。
次年朱舜水终于得到回去的机会,但是回去前却得到了安南国王的阻挠。
原来安南国王想要将朱舜水纳为己用,但是朱舜水不同意,最后便把他关到一个深山小木屋中。
并且每次有砍头刑罚之时,都会在他门前的空地进行,然后将头颅挂在朱舜水住所的门前,朱舜水依旧没有惧怕,甚至在拘禁期间,为自己做好了墓碑。
得知此事的安南国王,只好将朱舜水放走。
远离故土后,在日本度过晚年生活
朱舜水回国后,便成为了郑成功手下的一名谋士,反清的队伍一路前行,战况最顺利时,甚至抵达南京城下。
当时朱舜水建议郑成功一举拿下南京,但是郑成功并没有听从朱舜水的建议,他认为南京内的清兵已经是瓮中之鳖,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
但是郑成功的自大,让他最终失去了最有利的时机,最后只能带领队伍退到台湾一带。
1659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朱舜水深知反清复明希望渺小,于是他乘上一艘小船,前往日本。而他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到故土。
朱舜水日本讲学
江户幕府时代的日本实施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在闭关锁国之前,一批葡萄牙而来的天主教信徒,在日本土地上大肆宣扬天主教,导致民众不再受到集权者的控制。
为了稳固统治,当时许多天主信徒都丧命在武士刀下,从那以后,日本便开始封锁了国门,外国人也不可以进入到日本国土内。
日本全国上下,也仅有长崎港口对外通商。朱舜水来到日本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因为不能登陆,他只好在船上生活。
正当朱舜水准备离开日本时,一个名为安东省庵的儒学学子的出现,让事情出现了转机。
安东省庵当时居住在柳川,但是他听闻朱舜水的事情,便立刻动身来到了长崎。两人见面后,虽然不能直接交流,但是可以用文字进行转述。
朱舜水的儒学见解让安东省庵有了新认识,两人迅速成为了好友。后来,安东省庵走动许多关系,让朱舜水留在了日本,并且用自己的薪水来支援朱舜水的生活。
这一件件举动让朱舜水感激不已,在朱舜水的后续文章中,也称庵东省庵为“知己”,可见朱舜水和安东省庵深厚的友谊。
后来还将朱舜水介绍给其他儒学爱好者,就这样,朱舜水慢慢担任起教书匠的角色。
朱舜水与德川家族
在日本期间,朱舜水多次思考明朝灭亡的原因,并且将自己的思考写在了《阳九述略》中。
他认为,当时的科考的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而没有人注意到国家发展。第二点便是有利于民生的技术没有得到技术,反而乐于去空谈想象。
长崎大火之后,朱舜水简陋的居所被彻底毁坏,他随后寄居在长崎皓台寺中。在号台寺中,又有另一个人拜访了他,这个人便是小宅生顺。
小宅生顺是当时德川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光国手下的儒生,他奉德川光国的命令,来试探朱舜水是否有真才实学。
德川光国在当时是水户藩番主,在当时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下达命令的含金量,要比当时的天皇高上许多。
这边小宅生顺与朱舜水交谈后,对朱舜水赞不绝口,于是便邀请朱舜水前往江户。
1666年,67岁的朱舜水来到江户,德川光国也顺利拜师朱舜水。拜师后的德川唯恐冒犯老师,不敢称其名,于是朱舜水就为自己起了个号,他想到了家乡的姚江,而姚江的古称便是舜水,于是便有了舜水先生之名。
朱舜水与德川光国的关系亦师亦友,在面对佛学盛行的日本,为了扩大儒学的影响范围。
当时的德川光国下令建立了许多座学宫,而学宫的整体建筑,从图纸到模型,都出自朱舜水一人。
在《学宫图说》中,完整地记录了朱舜水对于学宫的每一处设计。不仅如此,朱舜水还会制作学子的衣物,教会学生如何祭拜孔子。
在思想上,朱舜水讲究“实理实学”,这种想法大大推动了日本的唯物主义,以至于这种思想在后面发展成了一种新的学派,名为“水户学派”。
在明治维新时期,水户学派的很多思想都成为了推翻幕府统治的无形武器。儒家思想十分重礼,尊王思想也是非常深入人心。
朱舜水将“尊王统一”的思想传入到日本人的脑海中,正好让明治维新利用上了这一观点。
虽然,明治维新距离朱舜水逝世有两百余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朱舜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历史走向。
公元1681年,在日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朱舜水因为在大板水土不服而逝世,享年83岁。
让人庆幸的是,舜水先生的逝世,并没有让他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他的著作流传至今,他的思想也被记录在册。
朱舜水一生为明王朝的复活而奋斗,但晚年却在异国传授儒家经典,让儒学在他国大放光芒,叫人不禁为他的所作所为而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