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坦妹貌美如花,又富有才华,朱元璋见后心神荡漾,难以自持,但这也是苏坦妹生命的终结之日,朱元璋与苏坦妹的故事要从处州之战说起。
朱元璋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拥有着传奇的人生,传奇人生的背后是朱元璋的长远眼光和正确抉择。
朱元璋虽然贫寒出身,但胸中有大志向,在乱世之中能够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运筹帷幄的智囊,还要有战必胜攻必克的军队。朱元璋一直都非常重视这些。
朱元璋在南征北战过程中,时刻不忘吸纳能人异士,比如在占领滁州后得到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朱元璋深知百姓之苦,更知道如何团结凝聚人心。
在占领浙江处州后,朱元璋再次展开舆论攻势,想要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自己,并且这次朱元璋有自己的明确目标,那就是盛名在外的“浙西四贤”。
浙西四贤是指朱元璋麾下四位著名的大臣,他们分别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和叶琛。因为这四人都具有大才华,并且被朱元璋同时收为己用,再加上四人的籍贯都是浙江西部地区,所以被合称“浙西四贤”。
浙西四贤中的刘伯温的名声最高,因其对朱元璋统一天下帮助最大,就连朱元璋都称刘伯温是“吾之子房”,民间对于刘伯温的颂扬之词也很多,比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浙西四贤的才华如此高,刘伯温的能力如此牛,而在浙西,有一位叫苏坦妹的女子经常与这些人来往交流,可见苏坦妹才华不低。
当地曾有“兰溪会”非常出名,云集各方才子在这里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年仅12岁的苏坦妹在首次亮相兰溪会时便独领风骚,令四座叹服。
朱元璋在占领处州之后,按照惯例开始广揽贤才,同时安抚百姓,朱元璋在多地贴出告示,大概意思是自己的军队秋毫无犯,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推翻元朝统治的大军。
百姓看到城中四处都贴了告示,但当时百姓基本都不识字,不知道告示中说了什么,此时恰好苏坦妹经过,她主动上前帮大家解释朱元璋告示的内容。
从苏坦妹看到告示主动为乡亲们解释可以看出,当时元朝的统治者确实导致百姓困苦,而对比之下,朱元璋能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军队,又带给人们希望,苏坦妹应该从心底会认可朱元璋。
正在苏坦妹为乡亲们解读告示内容时,两位骑着高头大马的男子看到谈吐不凡、貌美如花的苏坦妹,这两位男子是朱元璋的养子朱文正和胡大海的儿子胡德济。
两人为讨好朱元璋,决定将苏坦妹献给朱元璋,随即以妖言惑众蛊惑人心为由将苏坦妹抓回军中。
朱元璋见到苏坦妹后大吃一惊,心中感慨“人间竟有如此美人,纵然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可能不动心”。南征北战的朱元璋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坦妹面前彻底沦陷,这是朱元璋少有的“近美情怯”,而苏坦妹对朱元璋的英雄形象也极为钦佩,两人相见恨晚,一夜云雨。
第二天,朱元璋的营帐外突然传来女人的哭喊吵闹声,朱元璋走出营帐查问原因。
原来是城中一家名叫玉春楼的烟花地老鸨,她向朱元璋告状说这几日都有军中有将领强抢玉春楼的姑娘到家中淫乐。朱元璋听后大惊,告诉老鸨自己会亲自查证,如果属实,会给她一个应有的处理结果。
朱元璋转身吩咐兵士查明此事,没多久就水落石出,原来是胡德济所为。朱元璋非常生气,他深知整顿军纪的重要性,胡德济在受审时竟然说“前有车,后有辙”。
胡德济的意思很明显,直指朱元璋和苏坦妹睡觉在前。朱元璋为了严肃军纪,表明自己绝对不会徇私枉法,所以朱元璋命令士兵将苏坦妹杀死,随后将胡德济斩首,以正军纪。
苏坦妹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就被士兵拖出去斩首,实在是可怜,一代才女苏坦妹在24岁的年纪香消玉殒。
苏坦妹只是朱元璋杀胡德济的牺牲品,目的就是堵住众人的嘴,这样将士们心服口服,朱元璋以杀鸡儆猴的方式重新严肃军纪。
在苏坦妹死后,朱元璋非常愧疚,在苏坦妹的坟墓前立下“罪己碑”。朱元璋的这个举动体现了对文人的重视,又一次俘获大量士子文人的心。
苏坦妹无辜冤死,但朱元璋却借此赚了不少。
其实朱元璋杀掉苏坦妹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胡德济是必定要杀的,但胡德济的父亲胡大海是朱元璋手下的得力大将,朱元璋害怕其谋反叛乱,因此需要用苏坦妹来安抚胡大海。
胡大海最后确实也没有与朱元璋倒戈相向,朱元璋在这件事上是真正的大胜利,而苏坦妹则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能做帝王的人,往往都是心狠手辣之人,妇人之仁反而不能夺得天下。
帝王成就霸业之路,是多少无辜者鲜血铺就的路,可惜了才女,苏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