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于日本战败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甚至有不少国际学士提出若没有苏联与美国的参战,中国会在日本的炮火下变成一片废墟。这种说法是否有可信度呢?中国与日本交战的结局是否会因美苏的介入发生改变?日本又为何决定投降?
众所周知,如今距离日本投降已经过去77年,但是二战对于世界的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据有关数据统计,这场由德意日法发起的战争,覆盖全球84个地区,在战争中的死伤人数高达一亿余人。显然这已经不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战,而是发动危及世界安全的不正义战争。
在此战中,中国作为主攻方日本的主要作战地,双方交战僵持长达14年之久。且中国是对拖延日本兵力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日军的大部分兵力均在中国地区参战。为何日本非要从中国进攻呢?这就不得不说说中国的地理位置了。1938年时,毛主席就看出日本的图谋,若占领中国地区,南面是南洋群岛,北面是西伯利亚,便可以此为根据地与德军汇合从而对苏联采取夹击攻势。
可令日军没有想到的是,原计划竟被中国阻扰,生生在中国消耗大把时间,直到最后也没能与德军汇合。面对顽强作战的中国士兵,日军为尽快攻下,将原本打算用于北进西伯利亚的兵力也投入到中国战场上。在日军一次次强攻与加大兵力投入下,中国士兵依旧凭借自己配合默契的作战方式与其周旋,这才使得日军未能抵达西伯利亚与德军汇合夹击苏联。
再来看看另一处德国与苏联的战场。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曾三次对日本公开发话,要求其派兵联合进攻苏联。但日本一再拖延,只因其主要兵力都在中国战场,对于德国提出的拔兵北进之计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因此德日两军错过多次可以进攻苏联的机会,苏联也因此有机会得以调整,从远东地区紧急抽调兵力来支援。
当然受益的不止是苏联,还有太平洋战场上的美英两国。早在1936年日本便打算将南进这一计划提上日程,但奈何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日军的主力卡在中国战场迟迟无法行进。此后1939年与1940年接连两年日军都获得了南进的良机,但还是需要以妥善处理中国问题为基础才可实行下一步计划。
可在中国战场的耗时远远超出日军的预计,一面面临着友军德国的不断催促,一面为久攻不下的中国而头疼伤脑。最终在1941年底,日本已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打持久战,在中国战场尚未结束便主动发起太平洋战争。也是这一冒进举动,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程。在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时,日本本想来个下马威震慑一下各国,可惜实力不够,在两岛战役后竟将领空与海域拱手让人,着实有些丢面子。
尽管日军在太平洋地区“骁勇作战”,但对于中国战场他们仍不敢轻视。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二战下的抗日战争是不可速战速决的。毛主席在当时审时度势,不仅仅是站在当时中国的角度,更是站在国际大格局下的审视。他指出,此次抗日战争不只是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对决,中国能否取得胜利也不仅是依靠中国的努力,也需要国际上抗战联盟的支持。
可中国在二战中的重大贡献却遭到恶意抹杀。就在日本方面投降后,不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党政军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混淆视听,以大规模宣扬原子弹的威力贡献来否定中国战场对于二战的付出。对此,国际上也出现不同的声音,二战中中国的贡献是值得肯定和重视的。从以下几个维度便可以看出来。
首先从作战兵力来看,德日大军中的日军主力兵自战争开始至结束的主战场均是中国。这也侧面说明中国牵制敌军的数量之多。其次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起到1945年结束,历时14年。以美苏两国为例,美国对日作战是从1941年的太平洋战争起到1945年投降结束,这前后间隔不到四年。
而且苏联前后对日作战共计三次,分别为1个月的张鼓峰战役、4个月的诺门坎战役以及不到1个月的远东战役,历时不足7个月。正是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被拖住北行的步伐,才掐灭德日联军汇合的可能。
若要评估一场战争的战绩,歼灭敌军的数量算是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战后资料统计,中日双方前后共进行20万余次交战,交战近3000昼夜,其中具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也到达了200多次。而令人震惊的是,中国士兵歼灭的日军人次高达150多万,加上投降的128万人次,共有278万人次的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被打败。
但可能单看数量不够直观,那就从百分比上来看看。日本方面在战后做了个统计,发现二战中日军伤亡将近200万人次,其中70%的士兵是在中国战场上伤亡的。另外,在被击毙的日本士兵人次占比上,仅中国战场便有62.3%的高占比率,而那些自诩为战争做出卓越贡献的国家,此项占比尚不足中国的三分之一。这也能够充分说明中国在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一员时,对于抗战的表现是十分突出且不可磨灭的。
这场历时14年的作战里,中国是倾国的付出。在二战各国伤亡人数上,中国一国便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国士兵伤亡380万人次。原计划一季度就占领中国继续北上的日军,却生生被拖住脚步。在军需和装备上的支出也远远超出预计。仅1939年一年时间内,日军在中国这一战区的耗资便达到20亿日元。
中国战区的持久作战也令日军不堪重负。而为了维持军队供应,日本方面不断拆东补西,这使得国内民生经济难以循环,经济得不到正常运转,国内物价不稳,日本的经济危机不断加深。内忧外患下的日本又急功近利,不及时依据现实情况调整战略,反而越发急躁进攻,不断挨打不断处在损失状态中。这也是为何日本在最后会选择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合作的力量在目标一致下是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而通过二战,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又一场的大小型战役,还有军事上统军的智慧之道。日本的兵力远超中国,但为何日本在中国战场久攻不下,这其中便有日军战略多次判断以及决策失误的问题。同样是作战,中国的战略是不断通过配合实行,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大到军、师,小到团、队,都积极配合每一步正确的部署。
试想一下,若没有中国士兵的奋力抗争,日军很快就会与德军汇合,占领亚洲各国抗击世界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再回到前面国际上提出的若没有美苏的帮助,中国是否就会败给日本这一质疑,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投降对于中国来说是必然性,对于那些还在猜测纷纷,站不住脚跟的国家来说才是可能性。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之大,贡献之突出是整个世界有目共睹的,不能够被恶意磨灭,更不能够被随意揣度的。对于英雄,必须有的是敬仰尊崇,而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