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的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接见来中国朝贡的日本使者,“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汉朝人发现日本使者的身材矮小,因此称日本为“倭”或“倭国”。
除了上面这种说法外,也有人解释为,“倭”字的结构里有“人”、“禾”和“女。由于倭人向来以稻米为日常主食,因此这也是汉朝称呼日本为“倭”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意,当时“倭国”不叫“日本”。当时东夷、海东、东洋、东瀛、蓬莱、瀛洲、蓬瀛等称呼也经常出现在中国典籍之中,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那么日本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这还是要从中国说起。
日本,从字面的解释就是“日出之国”,或者说“太阳升起来的地方”。在我国的典籍中《山海经·海外东经》和《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的记载,“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日出于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新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下面笔者给大家解介绍“日本”这个名字起源的另一种说法,说是武则天喝醉酒时赐予的,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武则天在位期间,日本曾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期间使者多次请求能改国名,武则天没有同意。一次使者出席宴席时,再次向武则天请求改国名,结果略有醉意的武则天同意了使者请求。
唐朝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这个张守节是唐玄宗时期人,他距离武则天统治时期不远,因此此人说法的可靠性还是非常大的。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起以天皇为核心的国家体制,正式将国名定为“日本”。不过,武则天可能没有想到自己赐名这个国家,在一千多年后让中国吃尽了苦头。
参考资料:《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后汉书?东夷传》、《史记正义》、《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