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库页岛居民:曾经,中国政府每年让我们公费出岛,给我们发放赏赐
迪丽瓦拉
2025-07-15 20:03:34
0

库页岛居民:每年有一次公费外出,还能领到清朝政府的赏赐

清代对库页岛的管辖,是从它的前身后金政权开始的。早在努尔哈赤起兵的第二年,后金朝廷就派遣军队迅速接占明朝在东北原有的羁縻区域,其中就包括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地区。岛上的居民费雅喀人也自此成为了清代版图中一支效忠于清廷的部落。然而清朝对库页岛上的费雅喀人实行的政策与执行严格军事组织制度的满人不同,在清朝早期的统治方式是“皆不编佐领,不列满洲八旗”。而是采用设置族长,乡长的方式来统计核定人口,要求他们向清朝的中央政府缴纳貂皮作为贡赋,并按时向费雅喀人赠送赏赐,以示“皇恩”。

根据清代文献,库页岛北部居民为费雅喀人(为与大陆的费雅喀人区别,又称库页费雅喀),南部是库页人,此外还有鄂伦春人和赫哲人。清廷知道库页岛的存在,并通过各种手段将其纳入到统治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库页岛的原住民人口非常少。例如三姓副都统衙门的满文档案中统计的库页费雅喀分为6姓,合计148户。库页人更少,只有17户。两者加起来人口也就几千的规模。如果将黑龙江下游也计入,也才不过“三姓所属赫哲、费雅喀、奇勒尔、库页、鄂伦春、恰克拉,五十六姓两千三百九十八户”(《大清会典》)。

清政府对库页岛的统治首先在于设立专门官署——三姓副都统衙门。这个衙门管辖着松花江与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等广大地区(简称为“三姓地方”)。三姓城即今依兰县城,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清初东北地区七大重镇之一。三姓,满语“依兰哈喇”,汉译“依兰”为“三”,“哈喇”是“姓”。清初,将卢业勒、葛依克勒、胡什哈哩、舒穆鲁四姓族长编为世管佐领,后胡姓徙居宁古塔,余卢、葛、舒三姓,遂称其地为“三姓”。

三姓城三面环水,向为水陆交通要冲。三姓副都统是清代驻防三姓地区的军政长官。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设三姓协领,加副都统衔,编有正黄、镶黄、正红、正白4旗,隶属宁古塔副都统。雍正九年(1731年),设三姓副都统,隶属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辖区最初范围广大,东到海和约色河以北地区,西隔毕占河与黑龙江将军辖区接壤,北至乌梯河以南,南至蜂蜜山与宁古塔副都统辖区毗连。

当年,清朝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这个机构的用意就是专门管理库页岛,衙门成立时就曾经规定:

居住海岛之库页费雅喀人贡貂,则由三姓副都统衙门派出官兵,前往约定之奇集噶珊收集贡貂并颁赏乌林。如不前来约定之地,则令官兵寻入海岛,唤起前来,征收貂皮并颁赏乌林。

又称“赏乌绫”,为赏财帛之意。三姓地方的各族人民除被编入八旗者外,余皆编入户籍,由清政府任命的姓长(喀剌达)、乡长(噶珊达)管理。编入户籍者,每户“岁纳貂皮一张”。这是清政府对三姓地方编入户籍的各族人民实行的税制。在贡貂的同时,三姓地方的各族人民还得到清政府赏赐的财物,初期为蟒袍、布袍等成衣,后改成各种锦缎、丝绸、布匹、棉花,以及其他物品等。这就是“贡貂制度”与“赏乌林制度”,虽是清朝强化封建统治、驾驭少数民族的一条国策,但客观上对巩固东北边疆和维护国家统一,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也促使了丝绸及文化向三姓各族及其以远地方的传播。

“赏乌林”最初分五级,后来不再赏给萨尔罕锥,变为四级。以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为例:

萨尔罕锥

指下嫁到赫哲、库页费雅喀人处的满洲旗人之女,每年赏给女齐肩朝褂(需彭缎一丈五尺、白绢三丈、棉花八两)一套,包括袍子(需彭缎二丈、白绢四丈、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长棉袄(需金黄绸一匹、白绢三丈、棉花八两)、裙子(需闪缎六尺、红青缎二尺五寸、绿绢二丈五尺、毛青布二尺五寸、红绢三丈六尺、带子一副)、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附带赏给毛青布五匹、梳子二、篦子二、包头二、针一百、带子五副、线五绺、钮子十二、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三块、漆匣一、皮箱一。当年赏了10人。

姓长

满语“哈喇达”,每年赏给无扇肩朝服衣(需蟒缎一匹、白绢四丈五尺、妆缎一尺八寸、红绢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四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桐油匣子一。当年赏了20人。

乡长

满语“噶珊达”,每年赏给朝衣(需彭缎二丈三尺五寸、白绢四丈五尺、妆缎一尺八寸、红绢二尺五寸、家机布三尺一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三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185人(一百九十套)。

子弟

满语“朱色豆特”,每年赏给缎袍(需彭缎二丈、白绢四丈、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三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一丈、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107人。

白人

指普通边民,即“白丁”,每年赏给毛青布袍(需毛青布二匹、高丽布三丈五尺、妆缎一尺三寸、红绢二尺五寸、棉花十二两、棉缝线二钱)一套,包括长棉袄(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八两、棉缝线二钱)、裤子(需毛青布一匹、白布二丈、棉花六两、棉缝线二钱)、帽、带、靴、袜折给毛青布二匹。附带赏给毛青布二匹、梳子一、篦子一、包头一、汗巾高丽布五尺、每块三尺之绢里子二块、针三十、带子三副、线三绺、钮子八。当年赏了2017人(二千一百十套)。

今天可以这么说,“赏乌林”是清王朝给三姓地方各族人民的劳动报酬、年薪,实际上是实物工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年对表现突出者或另有原因者,也有时破例赏给两套。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三姓地方各族人民在深山老林、大江大河里是无法生产这些东西的,而穿赏赐给的服装也是今天一些赫哲族渔猎民的服装,有时跟满族服装很相似原因之一。

“赏乌林”还有专门的地点,与三姓地方各族人民进贡地点相同,被称作“赏乌林木城”,有时也叫“赏乌绫木城”。木城是当时三姓地方各族人民交纳贡品和交换物品的临时聚居地和交易场所,是用木板、木棍围起来的长方形建筑,里面没有住人的帐篷,只有交换物品的场地和官员休息的场所。住人的船只和临时帐篷撮罗昂阔(也称为撮罗子或斜仁柱,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的一种圆锥形传统房屋),都搭在木城的周围。

清代,除了“赏乌绫木城”外,还有依兰城和宁古塔城也是当时赫哲人的交易场所。赫哲人每年到这三处进贡上等貂皮,用皮张鱼干换取酒、烟、布匹等日杂用品,小米、苞米碴子等粮食。十九世纪初,每年参加以物易物交易的人数达千人。

据乾隆八年(1743年)记载,“赏乌林”所赏衣物“由盛京工部制做,经宁古塔关领后颁赏”。在宁古塔昂邦章京管辖时期,除了在宁古塔“赏乌林”之外,还在奇集噶珊设一进贡和“赏乌林”地点,约定每年七月库页费雅喀六姓148户均至此进行“赏乌林”。

昂邦章京,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将宁古塔驻防官改为昂邦章京,与盛京昂邦章京同为镇守一方之最高官员。康熙十五年(1676年)移驻吉林乌拉城(位于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到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改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宁古塔将军)为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吉林将军)。

奇集噶珊亦作乞几。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马林斯克。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 《皇舆全览图》: 黑龙江下游东岸乞几必儿忒池口有 “乞几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南岸,东至海滨旧设噶珊有 “奇集”。‌

三姓副都统管辖时期,则进一步划分“赏乌林”区域,任用赫哲族头人或赫哲族官员,收纳贡品和“赏乌林”,使“赏乌林”更加固定化、制度化。至康熙年间,已经明确规定:齐集以上者俱赴三姓城交纳贡品、领取赏物。齐集以下者俱在三姓城东北德楞恩地方,由三姓派员收纳贡品、颁“赏乌林”。恰喀尔隔年一次至乌苏哩(里)、莽牛河,收纳贡品九十张,颁“赏乌林”。后来又“为每岁开江迎赏赫哲人等而设宛里和屯卡”,并有章京、笔帖式驻防。据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档案记载,具体地点是“赫哲人等前来宛里和屯卡伦内德依亨吉林庄进贡貂皮”、领“赏乌林”。

齐集,即基济湖,俄罗斯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湖泊面积约280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至4米。

德楞即台伦亦作德勒恩。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卡尔吉。

宛里和屯,在今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附近。卡伦是清代的哨所。当时,三姓副都统辖区内的卡伦,全都设立在乌苏里江西岸。三姓副都统辖区内的卡伦,全都设立在乌苏里江西岸。三姓副都统的巡查路线:从三姓(黑龙江省依兰县)出发,沿松花江、黑龙江水路经过宛里和屯,抵达乌苏里昂阿(伯力附近,即俄罗斯境内之哈巴罗夫斯克),随后从乌苏里江南下至得克登吉(黑龙江省虎林市境内,或在珍宝岛附近),然后由旱路返回三姓。

清代内地出产的丝绢诸物,经由东北亚古道运往黑龙江下游木城,由清政府特别是三姓副都统衙门派遣的赏乌林官员颁赏给由各噶珊(噶珊,亦作嘎山,满语音译,汉译为“村”、“乡”、“乡村”。系指女真、满族及东北边区少数民族的村落)前来的贡貂者。“赏乌林”地点变多是为了方便各族边民就近纳贡领赏,减少往返之劳。

恰喀尔,明代东海女真的一支,又作恰克拉,恰拉、奇雅喀喇、恰喀尔、乌德赫、乌得挨、乌德盖,乌德赫,满语意为“林中人”。居今乌苏里江以东科尔玛河、斯维特拉亚河、萨马尔加河、伊瞒河、瓦卡河、毕金河、霍尔河等诸河沿岸。以渔猎为生,以犬拉雪橇,为使犬部(亦称“鱼皮部”,明清时期对赫哲、费雅喀、库页岛等使犬部落的泛称)的一支。

咸丰年间(1851—1861),珲春东岸恰喀拉,因沙俄侵扰,请求接济。清政府拨苏城使居。其人俗蓄长发,穿鼻,以银铜铸人像,长寸许,缀于鼻端,衣服襟衽,刺绣为饰。室庐、舟船均以桦皮为之。先民属粟末靺鞨。语言近奇勒尔,属通古斯一满语支。后金天命元年(1616),被努尔哈赤征服。部分人迁入编旗,余留原地,捕猎贡貂,隶属三姓副都统。地距千里,岁贡一次于尼满齐集地方,定例颁赏。一说为清代赫哲族的一支。

如今,我国境内的恰喀拉人作为独立的族体已不再存在,他们几乎被人遗忘,史学家也很少问津。尼满,亦作亦麻、伊瞒、伊曼,为同一满语的译音,意即“山羊”。在乌苏里江东岸伊曼河口南岸。明置亦麻河卫(作亦马河卫、尼满河卫)。清为吉林三姓副都统辖地。1860年,被沙俄割占。 1972年12月苏联政府改为达利涅列琴斯克,意为“远河”。今天属俄罗斯滨海边疆区。

因为“赏乌林”是地方官必须履行,不可违误、行使国家主权的职责,所以,在每年赫哲渔猎民进贡貂皮的同时,先是宁古塔、后为三姓地方官都准时派出多名赫哲族官员和披甲(士兵),到指定的“赏乌林木城”中征收贡品,颁“赏乌林”。三姓地方各族人民每年都期盼着这一天,因为,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公出,往返路费是由国家以口粮形式发给的。同时,“赏乌林”也是长年分散的三姓地方各族人民的一次大集会,在五天的时间里,进贡者无人缺席,各类民族活动一并开展,再加上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热闹无比。库页岛居民虽然很少,但他们一样享受到了被国家沟通的边疆商贸的文明与繁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在... 众所周知,埃及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正因为如此,这里自然存在着许多的“宝贝”...
原创 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东汉末年,各个势力逐渐崭露头角,经过多次的交替,三...
从帝王能力角度看,赵构就没有收... 对赵构,人们评价都比较低,是软弱的代名词。其实,赵构能力还是可以,至少对得起他的“高宗”谥号,虽说不...
原创 三... 三国时期的名将主要分为2种:统帅型与猛将型。像周瑜、陆逊等人属于典型的统帅类名将,他们更擅长排兵布阵...
原创 当... 1959 年 8 月,纽约市发生大停电,停电持续了13 个小时——回想起来,时间并不算长,可对于美国...
成都一袭汉服:在辉煌灿烂的唐代...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在古代,民众对基本温饱的追求尤为迫切。唐朝,一个文化璀璨、经济...
原创 大... 前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四川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起兵造反。月鲁帖木儿手下叛军人数...
原创 古... 公元前259年的正月,在赵国的京城邯郸,诞生了一名婴儿。 这个婴儿并不是赵国贵族,他是秦王稷的曾孙子...
原创 军... #头条创作挑战赛# 曾国藩名言:“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原创 吕...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汉末三国这段长达百余年的历史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得益于罗贯中的不朽巨...
原创 康... #历史开讲# 提起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名字,大家都不会陌生,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被称之为千古一帝,他...
原创 同... 入闽作战、解放台湾,这是第十兵团在上海战役后得到的新任务,他们必须先扫除台湾外围两个重要的屏障,厦门...
原创 刘...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十四年夏四月,后主至湔,登观阪,看汶水之流,旬日还成都。 《三国志...
原创 朱... 封建社会十分讲究等级之分,能做到皇帝的都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般的存在。这些人往往会为自己渲染“天子”...
原创 最... 苏联解体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俄罗斯人是如何看待前苏联解体的。 2020年俄罗斯卫星...
原创 原... 1848年1月24日,加利福利亚的一个磨坊老板在自家的磨坊水轮上发现了一颗15克的大金沙,于是加州旧...
原创 皇... 皇贵妃,中国古代皇帝妃嫔的等级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宣德...
原创 岳...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张... 一提魏国名将,就不得不提张辽,张郃二将。这两位均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都是能征惯战,智勇兼备之将。...
原创 鲜... 文│任微言卿 说起清朝历史,就不能不谈八旗制度。八旗是清朝的特有制度,被立为“国本”,以旗统人、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