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构,人们评价都比较低,是软弱的代名词。其实,赵构能力还是可以,至少对得起他的“高宗”谥号,虽说不如唐高宗李治、清高宗乾隆,但赵构毕竟守住了东南半壁。
1187年,赵构病逝,享年81岁。起初,大臣建议谥号“世祖”,宋孝宗认真思考后没有答应,而是改为“高宗”,也算名副其实,没有偏袒,也没夸大。
高宗,更多的是守成之君,有一定的中兴能力。世祖,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在祖宗的基础上,开创出新天地,例如元世祖忽必烈、汉世祖刘秀。
从赵构的功业看,谥号“高宗”,可以承受得起。谥号“世祖”,就拉低了世祖的档次,估计前面的刘秀、曹丕不服,后来的忽必烈也会觉得丢人。
赵构若想拿到“世祖”这个谥号,至少要恢复北宋的疆域,如果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估计赵匡胤的“太祖”都保不住了。
那么,赵构为何不能收复中原,或者说收复燕云呢?原因很多,从帝王能力的角度看,赵构收复中原的概率几乎是零,收复幽蓟,直捣黄龙,就是天方夜谭。
自古创业帝王,想要打下江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强大的文武班底,其二,突出的个人能力,能绝对掌控自己所拉起来的班底。
强大的文武班底,赵构有吗?历史对比分析,赵构开局就很差,尤其是靖康之变前后的一段时间,赵构麾下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将。
老九赵构,并不受徽宗重视,册封康王是因为兄长钦宗让他去当“人质”,提高含金量,否则岂能让金军相信北宋和议的诚意呢?
1126年,金军第二次南下,钦宗让赵构去河北招兵,组建“勤王军”。赵构刚拉起一万余人,赵家宗室就被一锅端,自己在汪伯彦、黄潜善的拥戴下,在河南称帝,建立南宋。
金军南下之前,赵构就没“开府”的权力,身边没啥得力干将。这一点,赵构与刘邦、刘秀、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南宋稳定之后,起初在赵构身边效力的人,也没见得谁多厉害。
从1127年到1141年,长达14年的战斗,赵构在战斗中也慢慢组建出一套班底,使其得以在江南站稳脚跟。不过,这个班底,在历史上也是很弱。
文臣系列,谁能拿得出手?秦桧就别说,就是卖国,专门坑人。赵鼎、张浚,从个人素质角度看确实可以,却是“有心无力”的那种人。赵构曾说:宁可亡国也不用张浚。
张浚经常督师,中兴四大名将都曾是他手下,也是主战派的代表。张浚可以作为一面旗帜,用来凝聚人心,却不能重用,否则迟早出问题,赵构吃了不少亏。
中兴名将系列,谁能拿得出手?刘光世,著名的逃跑将军,只要听说金军来,或者金军可能来,直接逃走,毫不含糊。
“伪齐”攻打两淮,刘光世也逃走,来到长江北岸。张浚痛斥一顿,派人去告诉刘光世:只有伪齐而已,金军没有前来帮忙,你可以继续战斗。张浚不给刘光世过江,他才回去战斗,居然击败了伪齐。
张俊,地位在岳飞之上,打仗水平就注水严重了。明州之战,张俊也是不断取得各种大捷,兀术亲自来,直接逃走。再则,张俊喜欢劫掠,富可敌国,还排挤同僚,只能说勉强可以。
韩世忠,敢打仗,也舍不搏命,但部下不好约束,吃空饷太多。吴玠、吴璘兄弟打防御战可以,进攻作战就一般。
岳飞,赵构一手提拔起来,算是皇帝亲信,虽说没有杨沂中这么亲,但比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种以“股份”参加的军头好很多。岳飞是后起之秀,能力强,但南宋也就他打进攻战给力。
文武班底,赵构很弱,不说跟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相比,也更谈不上碰瓷朱元璋的“开国36功臣”,就算是金国的“衍庆21功臣”都比赵构班底强。
缺乏强大的文武班底,让赵构开局就吃亏。当然,这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只要赵构足够强大,也会有很多人前来投奔,从而组建出一个顶级团队。
创业成功的帝王,并不是开局就有强大班底出现,而是不断组建,不断吸纳各种人群,汇聚天下英才。例如,备受蒙哥大汗打击的忽必烈,组建出金莲川幕府,征天下英才而用之。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建立大明江山。朱元璋独自当兵,从大头兵做起,后面才回家招募士兵,有了“淮西24将”。打仗获胜,威望高涨,包括常遇春、傅友德、冯胜、邓愈、朱亮祖、廖永忠这些猛将才投奔他;朱升、刘伯文、李善长这些顶级文臣才来捧场。
李世民也是如此,虽说李渊背后有“关陇集团”,但李世民能用多少?他凭什么击败各路兵马,还能把李建成、李元吉处死,让李渊乖乖交出皇位?李世民在浅水原之战,还被薛举击败,但李世民从未放弃。
长期征战,亲临第一线,李世民不断成长起来,灭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这才有许多人前来投奔。尉迟恭、秦琼、程咬金、李绩这些凌烟阁的猛人,谁是李世民最初的班底?一个都不是。
强大的班底,不是从天而降,而是自己去组建。那么,如何才能组建呢?南宋并不缺人才,中原许多忠义之士都起来与金兵战斗,总会有很多精英,就看赵构能不能把他们拉起来了。
想要拉起一个团队,赵构就必须有强悍的个人能力。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能力,就是亲自带兵打仗,能冲锋陷阵最好。即便不能冲锋,也要亲临第一线指挥,以帝王的气场压制众将,让大家看到胜利的希望。
忽必烈亲征乃颜、海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还是亲信第一线指挥。忽必烈为了压制蒙古骑兵,亲自指挥战斗,试图以帝王气场震慑他们,提高李庭所部汉军的士气。一个七十多岁老人可以这么做,三十岁的年轻人赵构,为何就不行?
朱元璋、朱棣父子,谁不是亲自上阵拼杀?朱棣当了皇帝,还亲自操刀,五十多岁还跟蒙古骑兵肉搏,中原大一统王朝,就此一人而已。
李世民创业,还当秦王的时候,也是经常冲锋陷阵,昭陵六骏就是这么来。李世民冒险,还差点被单雄信、刘黑闼干掉,但毕竟树立起了威望,让麾下将领佩服得五体投地。
赵构,从建立南宋开始,就不断地“逃走”。不说赵构亲自上阵,亲自搏斗,就留在中原稳定人心,让将士们看到希望,他都做不到。如此,赵构在军队中的威望可想而知,南宋初年如同“军头”的将领,怎会服从他。
赵构为何不让岳飞督师,节制各路兵马?创业帝王,自己都不能亲自上场,岂能信任一个武将?赵匡胤的江山如何来,赵构比谁都清楚。如此,赵构能守住江南半壁已经很不错,收复中原更是别想。
作为一个创业帝王,需要自己去打江山,而不是让文臣、将领去“代劳”,自己摘取胜利果实。晚清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不成功,也跟洪天王能力有关,帝王没有亲自指挥作战,而是授予东王杨秀清大权,结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