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219年,丹麦国王曾经为教皇远征爱沙尼亚的异教徒。
传闻,在刚开始的时候,战况十分不利。
于是国王克里斯帝安.卡玛德带领士兵们举行祈祷仪式,盼望上天可以赐予他们胜利。
这个时候,一面红白十字的旗帜从天而降,顿时丹军士气大增,战况亦大为好转。
而这面旗子最后也成为了丹麦国旗。
这便是世界上第一面国旗的由来。
后来随着中世纪宗教的发展,欧洲各国开始仿照丹麦,制造专属于自己的国旗。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这个习惯又开始风靡于全世界。
1876年,正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朝鲜,凭借抢先改革的先发优势,强行打开了李氏朝鲜的大门,并与其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
这份条约的签订,标志朝鲜从此打开了国门,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然而,更加让朝鲜民众感到耻辱的是,在签订仪式上,日本代表竟然公然嘲笑朝鲜政府没有一面属于自己的国旗。
这顿时让朝鲜王族颜面尽失。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朝鲜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朝思暮想地想要得到一面可以挽回尊严的国旗。
甚至为此,他们还专门跑去向宗主国大清王朝借旗。
那么,清朝对此的反应究竟如何?朝鲜最终有没有得偿所愿呢?
历史上一直附属于华夏
提起朝鲜半岛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而且其诞生与发展,跟中原大地的华夏文明脱离不开关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大军攻伐商纣,并在牧野之战中将其击败。
随后周朝取代商朝,成为了华夏大地上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
西周建立之后,武王采取姜子牙等人的建议,以宗法制为基础设立实行分封制。
而商纣王的叔父箕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武王分封到了朝鲜半岛,从此在这里设立政权,创建文明制度。
这便是箕子朝鲜的由来。
到了西汉时期,箕子朝鲜被燕国将军卫满所灭,政权发生了第一次的转变。
卫满所创立的“卫氏朝鲜”,国土囊括了高句丽、真番、临屯、沃沮、夫余五国之地,方圆数千里,疆域远超前任。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朝鲜半岛的政权又经过了几次的演变。
在卫满朝鲜之后,诞生出来的“三韩”、百济、高句丽、新罗等势力,都曾经掌握过朝鲜半岛的大权。
在此期间,朝鲜与华夏的关系,也是时而密切,时而疏远。
一直到公元7世纪的时候,朝鲜半岛上最为强大的新罗势力,眼看凭借着自己的力量,难以将与其争锋的百济、高句丽一举吞并。
于是他们将希望放在了强大的唐王朝身上。
新罗国王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唐朝,并且奉唐“永徽”正朔,并改穿唐朝衣冠,希望换取唐朝对朝鲜半岛的出兵。
公元660年,在新罗的一再央求之下,唐朝终于出兵朝鲜半岛。
有了强大的唐朝做依靠,新罗自信心大涨。
其很快就灭掉了百济,不久之后又成功击溃高句丽。
公元668年,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唐朝在平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
从此以后,朝鲜就成为了华夏的附属国之一。
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朝鲜一直作为中国最为忠实的附属国而存在着。
这个关系,一直保持到了清朝末期的甲午战争爆发之前。
异军突起的日本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当中唯一一个从来没有出现文明断层的国家,中华文明对于东亚地区所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在近代一年,东亚诸国几乎都在效仿明清政府,实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这个落后愚昧的政策,虽然能够保持短时间的安稳,却也让东亚地区开始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国家实力也逐渐被西方列强所甩开。
鸦片战争让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了清政府封闭的大门。
在看到东方无数的财富之后,美、英、法等国开始争相派遣远征船队奔赴而来,如同强盗一般,野蛮地掠夺着这片地区的财宝。
1853年,美国舰队照搬英国人的方式,强行闯进了日本。
紧接着荷、俄、英、法又相继而来。
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幕府时代,落后的弓箭长矛让他们在西方列强的火枪面前不堪一击。
于是,幕府的威权丧失殆尽,日本各地爆发了尊王攘夷运动,旋发展为倒幕运动。
1868年1月3日天皇睦仁(即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度。
不久之后开始全面向西方列强学习,进行从上到下的维新运动。
在明治维新的推动下,日本成为了东亚地区第一个进行近代转换的国家。
其中包括了更换制度、发展工业、建立内阁、颁布《宪法》等。
甚至他们还仿照西方制定了象征着日本国家形象的“太阳旗”。
这也让日本成为了东亚第一个拥有国旗的国家。
明治维新让日本的实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甚至一跃而上,逐渐超过了长期坐在东亚霸主位置上的中国。
实力的增长所带来的就是野心的膨胀。
在维新改革稍见效果之后,日本便开始了他们的军国主义侵略道路。
谈判期间惨遭嘲笑
明治天皇登基之后,曾经多次向朝鲜递交国书,要求其“开放国门”,与其建立全新的外交关系。
其目的,无非是想要进一步霸占朝鲜国土和市场,减轻日本本土由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面对日本的无理要求,朝鲜自然是断然拒绝。
而且在国书当中,日本经常自称“大日本”,并有“皇”、“敕”等字样,这令作为中国属国的朝鲜十分气愤。
双方之间的矛盾也是日益凸显。
1875年,日本派遣“云扬号”军舰,来到朝鲜的江化岛附近海域,强行用武力打开朝鲜的国门。
当时的日本工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封闭落后的朝鲜自然不是其对手。
所以在这场冲突当中,朝鲜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认清了差距的朝鲜,眼看不是对方的对手,只好选择与日本进行谈判。
从1876年2月11日到2月20日,朝日双方进行了4次谈判。
第一次谈判时,日本军队以庆祝纪元节为借口,肆意鸣枪放炮,耀武扬威,对朝鲜方面起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
2月27日,双方在江华府演武堂签订了《日朝修好条规》(当时朝鲜称为“丙子修好条规”,后世通称《江华条约》或《江华岛条约》)。
然而,在举行签订仪式的时候,日本方面为了进一步打击朝鲜从而在场面上占据主导优势,专门将自己的“太阳旗”,高高挂到后方的旗杆上。
放眼望去,在日本代表的背后,日本的国旗十分醒目,而在朝鲜代表的背后,却是空空如也。
日本代表更是嚣张地冲着朝鲜方嘲讽道:
“你们怎么连自己的国旗都没有?如此有什么权力来跟我们谈判?”
这顿时将朝鲜代表气得咬牙切齿,双眼怒瞪。
这次的奇耻大辱,让朝鲜政府也意识到,想要塑造起了国家形象,那么制定一面国旗是极为迫切的事情。
恰逢不久之后,朝鲜和日本再次迎来了谈判。
为了不让之前的耻辱再度上演,朝鲜立刻派人前往宗主国大清,想要向清朝暂时借一面国旗来使用。
国旗创意来源于东方哲学
其实当时清朝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旗。
但是他们却有着一面象征着皇家威严的黄龙旗。
而这面旗子,在大多数时候也被当做是大清帝国的象征。
如此贵重的东西,自然不能轻易外借出去,所以清政府也拒绝了朝鲜的请求。
不过,虽然没有将黄龙旗出借给朝鲜,但是清政府却派人对朝鲜制定本国国旗提供了帮助。
1882年8月,在清朝使节马建忠的指导下,朝鲜派往日本参加谈判的使臣朴泳孝和金玉均,在半路的渡船上,绘制出了一面由传统八卦阵符号所代表的旗帜。
后来这面旗帜被传回朝鲜国内,经过几番讨论之后,最终被朝鲜国王定为了国旗。
后来,一个名叫詹姆斯的英国船长认为朝鲜的国旗设计得太过于繁琐,不利于别人去记认,即便被有心人给偷偷篡改也很难发现。
于是,朝鲜政府又将八卦旗的八卦图案进行筛减,最终将其更换为“四卦”,是为“太极旗”。
由于当时尚未完全崩塌的李氏王朝,仍旧是清政府的藩属国,所以在他们的国旗之上,写有清皇室赐予的八个大字:
“大清属国,高丽国旗”
这也在有形之中,表明了彼此之间的从属地位。
不过,这样的关系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
1894年,中日双方在黄海一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甲午战争”。
原本被清政府自诩为“亚洲最强水师”的北洋舰队,竟然被日本海军轻而易举地击溃。
从此东亚的霸主地位正式易主,本就摇摇欲坠清政府彻底走向了倒台的末路。
而朝鲜半岛也逐渐全面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朝鲜半岛虽然脱离了日本的掌控,但是却又成为了美苏双方在东亚地区的竞技场。
而南方的韩国政府,也将这面旗子沿用了下来。
1949年3月25日,韩国文教部审议委员会在确定太极旗为大韩民国国旗时作了明确解释:
太极旗的横竖比例为3:2,白地代表土地,中间为太极两仪,四角有黑色四卦。
太极的圆代表人民,圆内上下弯鱼形两仪,上红下蓝,分别代表阳和阴,象征宇宙。
太极旗的整体图案意味着一切都在一个无限的范围内永恒运动、均衡和协调,象征东方思想、哲理和神秘。
而这份东方哲学思想,也正是传承于雄浑的中华文化。
如今,仍在沿用太极旗的韩国,却背弃了其文化的来源,妄图将其从中华文化中剥离而去。
这实在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之举。
不管韩国方面如何去狡辩,历史发展却是永恒不变的事实。执着地违背历史的真相,只会让自己的文化失去根基,最终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