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别被电视剧骗了!还原史上真实鳌拜,15岁康熙皇帝的心机太可怕
迪丽瓦拉
2025-07-16 19:03:13
0

康熙与鳌拜的故事家喻户晓,不过很少有朋友知道,在此之前鳌拜为何会权倾朝野。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鳌拜上位的故事。

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亲自主持下,玄烨宣读遗诏,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四大臣深感受命辅政,责任重大,担心诸王不服,便以“国家政务从来由宗室协理”为由,向皇上请求与诸王、贝勒共同辅政。

但遗诏写得明明白白,诸王谁敢干预?于是四大臣便奏明太皇太后,并祭告皇天上帝及顺治帝之灵,宣誓不私自与诸王、贝勒府第往来,不结党羽,不受贿赂,表示了辅佐幼主、维护皇权的决心。

正月十四,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以下及大臣官员等,在西安门内南侧的大光明殿,向皇天上帝及先帝灵位设誓,表示要同心协力,辅佐幼主。这样,清廷便形成了以太后为中心,以异姓勋臣辅政,而亲王、贝勒加以监督的新的统治核心。

辅政初期,四大臣还能忠心耿耿地辅佐幼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辅臣鳌拜自恃功高,渐渐跋扈起来,对爵秩低于自己、而班次却高于自己的苏克萨哈心怀不满,遂利用黄白两旗的旧有矛盾,寻找机会,打击苏克萨哈。

权力之争引起内斗

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唆使八旗以土地不堪为由,提出更换的要求,送交户部。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土地分配已久,且康熙三年(1664年)已有民间土地不许再圈的旨意,遂上疏反对圈换土地,并请将移文驳回。

鳌拜假借世祖章皇帝有旨,凡事俱尊太祖、太宗例执行,于四月命镶黄旗从右翼之末移回左翼之首,并为镶黄旗在北京东北的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四县圈拨土地,造成既成事实。

秋天,户部尚书苏纳海、侍郎雷虎等率人出发丈量准备圈换的正白旗土地,数千旗民极力声言换地的骚扰之苦,要求立即停止换地。同年十一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同时上疏,指出旗民对重新更换圈地极为不满。

接到命令后,旗民的土地等着调换,而民地则等着被圈,两下里都闲置不种,造成土地大量荒芜,恳请停止圈地。

苏纳海等在丈量圈换土地时,由于镶黄旗章京不肯接受新圈换的土地,正白旗包衣佐领下人又不肯指出地界,他们只得将主持两旗换地的官员撤回。

鳌拜仰仗其在辅臣中的优势,命吏、兵二部将苏、朱、王等革职锁拿,并交刑部议处。

康熙五年(1666年)十二月,鳌拜以苏等人不愿迁移、结党抗旨、妄行具奏等罪,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矫旨处以绞刑,家产籍没,并将蓟州、遵化、迁安三地的正白旗土地强行加以圈换。旗员及人民深受其害,有数十万人失业。

圈地事件打破了四大臣协调一致的原则,朝内百官惴惴不安,纷纷上书要求皇帝亲政。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鳌拜乘机打算提高自己的地位与职权,代替已故的索尼,获取启奏与批理奏疏之权。

康熙见鳌拜愈加跋扈,四大臣辅政体制已无法发挥作用,遂以辅臣屡行陈奏为由,奏请太皇太后允许,私下里拟好了诏旨,于七月初七那天颁布,并举行亲政大典。

此时鳌拜党羽已经形成,其势力在上三旗中占有绝对优势,鳌拜已控制了镶黄旗,正黄旗随声附和。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凭一己之力无法与鳌拜竞争,遂于七月十二请求辞职。

鳌拜乘机以不愿归政、妄蓄异心等罪名,打算处死苏克萨哈。康熙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经常与其争论是非,仇恨甚深,欲置之于死地,遂坚持不允所请。鳌拜竟攘臂上前,连续几日来向康熙帝奏请,最后仍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

鳌拜在除掉苏克萨哈后,朝中已无人敢反对他,于是更加跋扈。如有人自行启奏,他必加斥骂;于皇上面前,凡事不以理进奏,多以旧时疏稿呈览,逼勒依允;甚至对皇帝的旨意也公然反抗,拒绝履行。

鳌拜党羽马迩赛死后康熙明令不准赐谥,而鳌拜却根本不听,仍行赐谥。在鳌拜支持下,其党羽亦敢怠慢皇上,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鳌拜到底是忠是奸

大起大落的鳌拜

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概括地说,鳌拜早年出身将门,骑射功夫过人,是满族的巴图鲁(清朝专门为那些骁勇善战的将士们设立一种特殊的称呼和赏赐,简单来说就是勇士的意思)。

他跟随着爱新觉罗家族南征北战,无论是在关外与明军的生死交锋中;还是在入关定鼎中原后巩固统治的大小战斗中,都展现了一代武将的英姿勃发之势,屡建奇功,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功臣更是忠臣;

一世英名却在大势已定时晚节不保,在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独揽朝政,展露逆反之心,最后败在还是少年的玄烨手中,虽然凭借着赫赫战功免于刑戮,但也最终身死禁所,作为中国历史上妄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而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鳌拜还是一心为主的忠臣时,谁都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的鳌拜会来个如此的人格大逆转。还在皇太极当政的时候,鳌拜虽然年轻,却也早早地就鞍前马后随征出战,凭借着一身武艺为皇太极立下了赫赫战功。

君臣二人也在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致使在皇太极死后,鳌拜依然初衷不改地辅佐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并且是在面对多尔衮这样强敌的威逼利诱下。坚持了数年,终于等到多尔衮死去,少主顺治正式登台,鳌拜才又重见天日,这时已经位居忠臣行列。

对于这个看着自己长大的,并且始终左右陪伴的老臣,顺治可谓是重视至极,不仅让其管理国家大小政事之外,还在自己临死之时封他为辅政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康熙,能让顺治做出此等托孤之举必定是经他精心挑选的。

随着顺治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鳌拜的忠义之臣的形象也渐渐开始落下帷幕了,之间的变化当然迂回曲折,但其结果与初始却大相径庭,早期的一代忠臣在晚年时却死于篡位造反的罪名之下。

而亲手为他钉棺的就是皇太极的孙子、顺治的儿子——康熙。鳌拜终于还是没有坚守住他的忠心败在了一个孩子手下。

从忠臣到逆臣

如果说欲望是个无底的大坑,那么权力就是一根充满了魔法的魔杖,人的意志稍有怠泄就会被它的法力所引诱,最终掉进坑中,从此再也无力爬起并葬身其中。鳌拜正是在顺治死去之后不知不觉沉浸在了欲望的旋窝中慢慢被淹没的。

顺治托孤的时候,鳌拜虽然名列四大辅臣之末,却在后来一步步地居于了首位,连后世史学家都称四大辅臣时期为“鳌拜辅政时期”。可见鳌拜是何等胆大妄为,在利益与忠义的天秤上,鳌拜还是倾向于了利益。鳌拜后期的“奸”终将把之前大半生的“忠”给抹杀全无。

一个人从大“忠”到大“奸”,除了自身的变化之外,也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的滋养。鳌拜一世英明的毁灭从根本上说,其他三个辅臣也有责任。

索尼在当时的四位辅臣中资历最高,他本身文武兼备,是四朝元老,比鳌拜资历还要深得多。但是年龄不饶人,人到老年之后,对责任的认知度就会有所减弱,再加上也确实是年老体弱,很多事情都是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索尼之所以对鳌拜采取放任态度还由于四大辅臣中的苏克萨哈实在不能入他的眼,因为苏克萨哈本不是顺治的人,而是多尔衮手下后又归顺于顺治的,四大辅臣中其他三位都看他不顺眼,所以,在鳌拜和苏克萨哈产生矛盾激烈争斗时,索尼的这个天秤就自然而然地偏向于鳌拜,倒不是因为他和鳌拜有多么地“情投意合”,只是因为对苏克萨哈太多厌恶。

而苏克萨哈虽然身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辅政大臣,却由于自己曾经有过变节经历,所以不但别人瞧不起他,就连他自己也多有自卑心理。

两者加起来就造成了苏克萨哈在四大辅臣中是最没有地位的一个,可以说完全是一个摆设,对鳌拜或者索尼都没有牵制的作用。所以,尽管鳌拜与苏克萨哈有姻亲关系,但是在很多行动上,鳌拜都是在针对苏克萨哈。

四辅政大臣最后一位,遏必隆姓钮祜禄氏——与后来的和珅同一个姓氏,有个背景很深厚的家庭,其父亲是后金的五大开国元勋之一的弘毅公额亦都,母亲是和硕公主。

按说如若是有心者如果想利用名将之后的标签,在如此深厚的家庭背景托趁下,要大展拳脚未必是件难事,但是,这个遏必隆本人却是个胆小怕事、随波逐流之辈。虽然官至辅臣却完全没有乃父遗风,能力非常有限,常常追随同是名门之后的鳌拜。

正是在这种索尼老、病,苏克萨哈自惭形秽,遏必隆胆小怕事的背景下,毫无牵制力量的鳌拜胆子越发增大。其他三人有的想着明哲保身,有的自愧低人一等,有的只为趋炎附势。

所以,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鳌拜一人之见,这无疑是往鳌拜野心的小火苗上实实在在地浇了一桶汽油,形成燎原之势、野心膨胀、势不可挡。

这样,从1661年到1669年的四大臣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逐渐独揽大权的过程、专权的历史。孝庄和玄烨,老的老、小的小,对于鳌拜来说不足为惧。

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小看了孝庄这个年过半百的女子,更低估了玄烨这个表面上只顾吃喝玩乐的小儿。

鳌拜是一代武将,先后跟随、辅佐过三个皇帝,辅佐顺治时,皇太极余威、余恩犹存,而且顺治也是他力争而立的,所以他还能忠心耿耿。

可康熙玄烨就不一样了,辅政时鳌拜已然是三朝老臣,且掌握大权,没有与之对抗的人,所以他对年幼的康熙也就不那么看得入眼,蔑视之意渐渐公然表露。

在朝堂之上,鳌拜常常横眉怒目、张牙舞爪地当着重臣的面顶撞小皇帝,呵斥大臣更是毫不顾忌。遇到重大节日时,鳌拜也身穿黄袍,只用帽结作为唯一区别。

他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康熙的忍耐力,更是无时无刻地打击着对他的权势构成威胁的人。可以说,康熙早期被载入史册辱没自身名声的事件,都是由鳌拜所亲手炮制的。

无法无天的后半生

鳌拜后期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一点小事就能点燃他心中的怒火,康熙的话更是不能入耳。朝中的大臣们也因为鳌拜的举动而草木皆兵,即使万分小心,得罪鳌拜都免不了一死,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是鳌拜屡次徇私中的陪葬品。康熙自然也深知其中奥妙,但是因为手上没有实权,便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希望其他辅政大臣能站到自己的一边谋求转机。

没想到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是沉默不语。康熙气极,虽然鳌拜层层施压,但仍不允许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

康熙十分想把这三人的性命保住,不惜与鳌拜硬碰硬,没想到康熙破釜沉舟的反抗终究还是没能改变三人惨死的结局。这时,一代忠臣的影子在鳌拜身上再也寻觅不到了。

虽然,由于孝庄太后联合索尼、苏克萨哈在后台的运作,使康熙在14岁时终于得以亲政,但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更加放肆地想要排挤甚至处死其他辅政大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克萨哈。

这时候鳌拜拟定那些莫须有罪名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他给苏克萨哈捏造了包括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将后者应处凌迟、族诛之刑这样的极刑。

虽然苏克萨哈不该杀,康熙也对其极力保全,可是到最后还是难免死于鳌拜的肆无忌惮之下。

这时候的康熙已然逼近了将要爆发的极点,鳌拜在民间为非作歹,自己为他背黑锅,朝中的忠臣又被他一个个迫害致死,大清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势必会被新崛起的力量推翻。孝庄太后也感到,这鳌拜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

“巴图鲁”鳌拜有没有反心

康熙除掉鳌拜的真实原因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权倾朝野威风凛凛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被康熙帝玄烨捉拿问罪。通常的说法是鳌拜被除是因为他欲图谋叛篡位。历史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康熙五年鳌拜利用圈换土地沉重打击了以正白旗为首的反对势力,他的势力急剧增长。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死。七月,苏克萨哈由于鳌拜的威胁而请求退出政界,“往守先皇帝陵寝”,被鳌拜定为不满康熙帝亲政的大罪,处死籍没。

这样,康熙初的四辅臣中就只剩下一个唯唯诺诺的遏必隆,鳌拜的势力就在康熙六年到八年五月他被逮前达到了顶峰。从他个人来说,他被授一等公,并加太师(有清一代大臣加太师者,唯鳌拜与遏必隆而已);其子那摩佛承袭了二等公,并加授太子少师。

就其集团成员而言,班布尔善为大学士,济世为工部尚书,马迩赛为户部尚书等,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酌”,甚至“红本已发科抄,辅政大臣鳌拜取回改批”。

正如法国传教士白晋所记,“在他(指康熙帝)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疑议”。

但与此同时,玄烨个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成熟,在鳌拜力主严惩苏纳海及苏克萨哈时,他已能明确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虽然由于鳌拜势大而难以硬顶,但却更坚定了他清除鳌拜的决心。

特别是鳌拜常常在“御前呵叱部院大臣,拦截章奏”,甚至在玄烨面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极大地损害了玄烨作为一个皇帝的尊严。

随着玄烨在康熙六年七月宣布亲政,鳌拜就日益成为他大权独握的障碍。因此,他在捉拿鳌拜的谕旨中称,“鳌拜在朕前理宜声气和平,乃施威震众,高声喝问……又凡用入行政,鳌拜欺朕无权,恣意妄为”,这对于一代英主玄烨来说显然是不能容忍的。

所以说鳌拜被除的根本原因是他结党营私,擅权专横,其所作所为阻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玄烨的乾纲独断,而不是所谓的欲图谋叛篡位。

康熙八年五月,玄烨利用“布库游戏”擒捉鳌拜,结束了清史上的“鳌拜辅政时期”。

三十大罪状

随即,康熙帝颁布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

逆恶种种、所犯重大。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各鞭一百、披甲当差。

从鳌拜的三十条罪状看,其中与其结党擅权有关的有二十三条,不尊重太皇太后的二条,对册立皇后妒忌、私买奴仆等有五条。

与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其他权臣或朋党集团如明珠、索额图、年羹尧、隆科多及和珅等相比,鳌拜既无严重的违法乱纪又无恶性之贪污受贿,更无图谋不轨的勃勃野心,反之却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

对此,玄烨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在捉拿鳌拜之后,只是将他“革职籍没,仍行拘禁”。不久鳌拜死去,时间不详。

死前逆贼,身后功臣

康熙五十二年,玄烨已到了晚年,犹记起鳌拜的功劳。一次,他召集诸王贝勒大臣,说:“忆及数事,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非朕亦无知此事者。”其中特别提到,“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著,应给世职”。

讳而不言者,当年捉鳌拜系不得已之举。雍正帝执政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并于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公。雍正此举,已经是承认了鳌拜之功,变相为鳌拜翻案。

受影视剧的影响,鳌拜的知名度远比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响亮得多,但鳌拜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大多是反面的。关于鳌拜,笔者有三点评价:

第一,鳌拜首先是一名功臣。鳌拜在清太宗、清世祖时期都是一员骁将,他为清朝立下赫赫战功,他是皇太极钦封的巴图鲁,也是顺治帝挑选的辅政大臣。这些都足以说明他功勋卓著,能力出众。

第二,鳌拜曾经是一位纯臣。鳌拜家族几代人为大清(后金)效力,鳌拜对皇太极更是忠心耿耿,在皇太极驾崩之际,鳌拜竭尽全力维护皇太极之子登基,也是忠于皇太极的表现。虽然在顺治时期,鳌拜多次受多尔衮打压,但鳌拜并没有屈服。可以看出,在鳌拜的骨子里,有忠勇刚直的一面。

第三,鳌拜最后才是一名权臣。顺治驾崩后,鳌拜身为辅政大臣,日渐嚣张跋扈,特别在索尼去世之后,鳌拜彻底沦为权力的奴隶。康熙亲政之际,鳌拜擅权,严重刺激到了康熙,这是康熙除掉鳌拜的根本原因。说白了,鳌拜之死,一方面是因为他嚣张跋扈,另一方面是一位他遮挡了康熙的成长。在这种背景下,鳌拜成为了康熙夺取话语权的垫脚石。

看待历史人物,要代入到他的历史环境中,笔者无意为鳌拜翻案,但是,后人在知晓鳌拜之罪的同时,对于他于清朝的贡献,也应该有所了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他是武庙是唯一的残疾人,也是战国奇人鬼谷子...
原创 尉... 唐太宗李世民身边有许多英雄豪杰,其中尉迟敬德是他最信任的将领之一。 说到尉迟敬德,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
原创 浅... 图文|书山里的墨客 编辑|书山里的墨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外交政策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
三国乱世里,刘备一生爱惜人才,... 刘备是个特别爱惜人才的人,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位顶级人才,他能做到三顾茅庐,对于其他的普通人才,刘备也能...
《非洲最后的狩猎部落》纪录片解... 原始部落纪录片《非洲最后的狩猎部落》本片讲述一位探险博主来到坦桑尼亚哈扎比人的一个原始部落,他和这些...
原创 襄...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书中对三国鼎立时期风云诡谲的故事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不但如此,在...
原创 唐... 首先大家不要惊讶! 我来举10个非常合理的例子! 第一,唐朝的国土面积不如宋朝大!! 宋朝面积300...
原创 探... 文|古轩说史 编辑|古轩说史 日本内战是十九和二十世纪交替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称为"倒幕革命"。...
原创 蒙... 五千年悠久文明,二十代王朝更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中,元朝无疑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作为人类文明...
原创 隋... 从罗通扫北到薛仁贵征东,故事的精彩从那些隋唐英雄的事迹延续而成,在那个意犹未尽的隋唐时代,群雄并起呈...
原创 岳...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精神,在这短短十二个字之中体...
原创 浅... 前言 在17世纪后期,启蒙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自由思想的发展,并在18世纪中叶达到了高峰。这一时期的自由...
原创 民...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是当时最强大的军阀派系,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掌权人,也是北洋的灵魂人物。当袁世凯死后...
原创 晚... 想到晚清,不管是在闭关锁国的时代壁垒里,还是列强掠夺的悲惨历史中,都涌现着一个个时代青俊,在洪流的翻...
原创 双...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深入,老传统的文化也在慢慢的改变和被遗忘当中。清明节的传统,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原创 白...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兵强马壮战无不胜。但是,古代有一位将领,在大战前夕不准士...
原创 孙... 相信,很多人都在网上看过,有关孙中山先生祖籍的话题。尤其是,有一部分人,不顾事实,弄虚作假,误导群众...
原创 反... 作为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超级大国,苏联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十分深远的。同时关于她为何而消亡的争议也是异常...
原创 明...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朱... 众所周知,成功往往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有无数人的推动助力。现在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是这样,古代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