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公元前230年,在平定了吕不韦、嫪毐之乱以后,终于掌握大权的秦王嬴政,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动吞灭六国之战。
从攻灭韩国到平定齐国,嬴政花费了整整十年,终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志伟业,成为了开天辟地的“秦始皇”。
秦国也成为了春秋战国近八百年征战的最终赢家。
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秦国最大的对手并非是华夏六国,而是边境的西戎部落。
由于地处西方边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都要面临着被西戎各部袭扰侵略的重重危机。
所以在战国初期七雄争霸的时候,很少会有人将地理位置如此之差、后顾之忧如此严重的秦国放在眼中。
那么,秦国究竟是如何扫平西戎、荡平顾虑,继而得以东进吞灭各路诸侯的呢?
建国之初便有特殊使命
根据秦国国书记载,早在殷商年间,秦人所在的嬴姓部落便是镇守在西陲、抵御戎狄的商朝得力助手。
而他们的先祖,就是商朝名将飞廉之子恶来。
周孝王六年(公元前905年),恶来的五世孙秦非子,因为帮助王室养马有功,于是被孝王封到了秦氏世代驻守的西陲之地建立附属国。
这便是秦国的由来。
秦非子创立秦国之后,秦国继承了先祖的土地,自然也继承了先祖的使命。
在西周创立初期,西方戎狄部落十分凶悍,经常出兵对华夏地区进行袭扰。
虽然西周的文明发展要比这些尚未开化的蛮夷部落快了许多,但是兵卒的凶悍程度与之相比却是远不能及。
而且,这些常年在西北草原荒漠中奔袭的游牧民族,特别擅长御马之术。
所以机动能力也要强上许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周王朝的边防都要承担着极大的压力。
而这份压力最大的一部分,就落在了秦国人的身上。
在秦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几乎每年都要与戎狄部落交战大大小小数十场。
每次战斗,虽然总是能够将敌人赶跑,但是秦国人却也要付出较为惨重的代价。
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秦国根本没有丝毫发展空间,只能在战争的空隙中来获得喘息的机会。
漫长的交战
在秦非子的曾孙
秦仲
继位的第三年,由于周厉王无道,所以很多诸侯都背叛了他。
而这个时候,原本投靠西周的西戎族也趁机发动兵变,吞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开始对西周产生威胁。
周厉王死后颇有才干的周宣王继位。
为了稳固西部的边防,周宣王将秦仲任命为大夫,并且命令其率军讨伐西戎部落。
率军攻打强大的西戎部落让秦仲感到压力山大,可是西周王朝的认可对于秦国却是十分重要。
毕竟在之前,秦国一直都是作为附属国而存在。
以他们的地理位置来看,如果没有周天子的命令,想要成为一方诸侯那就是白日做梦。
于是,在被任命为大夫之后,秦仲立刻开始整顿兵马,向西戎各部发起了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战况也十分惨烈,甚至连秦仲自己都战死在了战场之上。
秦仲死后,他的长子继位,是为秦庄公。
秦庄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得到了周宣王所支援的7000兵马之后,一举将西戎击败,成功收复了被其占据多年的犬丘。
不过,虽然输掉了一场决战,但是西戎的实力仍然十分强悍。
所以双方之间的交战也注定了仍要持续漫长的时间。
在与西戎部落的征战过程中,秦庄公也并没有闲着,他先后生下了三个孩子,将他们培养为自己的继承人。
其长子名叫世父,是个十分勇武的人。
在长大之后,面对秦国继承者的问题,世父向众人说道:
“西戎杀害了我的祖父,我不把这帮蛮夷剿灭干净就绝不会回来。”
于是,他将秦国国君的位置让给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之后的秦襄公。
而世父则率领大军与自己的祖父秦仲一样,投入到了与西戎漫长的交战当中。
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秦人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而这个时候,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让秦国看到了崛起的机会。
护送天子迁都而位列诸侯
公元前771年,昏庸的周幽王因为宠爱褒姒而做出了擅自废立太子以及“烽火戏诸侯”等荒唐事。
结果在失去各路诸侯信任的同时,被犬戎和申侯联手所击杀于骊山之下。
而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
周幽王死后,废太子姬宜臼被拥立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因为原本的都城镐京被犬戎破坏严重,所以平王开始准备东迁。
而驻守在不远处的秦襄公看到了机会,于是立刻率军前来护送周平王。
这让秦国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大功。
在成功迁至新都之后,为了表彰秦国的功绩,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
至此,秦国人终于完成了一百多年来的夙愿,成为了一方诸侯国。
后来,周平王还对秦襄公说道:
“戎狄部落不讲道义,强行夺走岐山丰水的土地,如果你们能把这片土地抢回来,那么从此崤关以西就尽归秦国。”
虽然周平王的这番话,颇有一些给秦国画饼,利用其来抵御戎狄的意味。
但是天子一言,重于九鼎,这个承诺也给秦国人的雄心壮志打下了基础。
穆公霸西戎
平王东迁之后,得到了岐山脚下大片土地的秦国,实力得到了大幅增强。
他们再也不是当初那个被西戎击杀国君的弱小附属国了。
之后的百余年里,秦国一边顽强地与西戎各部进行交战,一边大刀阔斧地在函谷关以西开疆拓土。
到了秦文公之后,秦国已经接连取得了讨伐西戎之战当中的数十场胜利。
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将岐山丰水全部纳入国土,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
后来又经过秦宣公、秦成公的治理,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仅次于晋国、楚国、齐国的二等强国。
实力的扩大所带来的自然是野心的膨胀。
眼看东方各国逐鹿中原,秦国也想要东进入关分一杯羹。
然而,在东方与秦国毗邻的,是当时最为强大的晋国。
俗话说“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
在与晋国的较量中,秦国败下阵来,只能再度返回关中地带。
眼看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而自己又并非如日中天的晋国的对手,秦穆公立马调整战略,将目标重新对准在西戎身上。
在谋士由余的协助下,秦穆公派遣名将孟明视率领大军再度向这些老对手发起了挑战。
在持续多年的征战当中,秦国获得了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不但灭亡了十二个西戎国家,还俘获了戎狄各部的“戎王”,开拓了千里土地,彻底称霸了西戎。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
从此之后,西戎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锋的资格,仅仅只剩下了一些残余势力继续在边境作祟。
攻灭义渠,囊括西戎各部
到了战国秦惠文王时期,西戎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那便是在历史上小有名气的义渠国。
虽然当时西戎已经难以对秦国造成巨大的战略威胁,但是后方的牵制也让抱有雄心壮志的秦国难以向东发展。
于是,秦国又开始将目标对准义渠国,打算彻底消灭西戎的后顾之忧。
在对待义渠人的时候,秦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计策。
一边使用武力逼迫其臣服与己,一边向其提供诸如粮食、布料、牛羊等资源对其进行收买。
甚至为了让义渠人死心塌地地跟随自己,秦国人还教授他们农耕、畜牧,帮助其进行农业发展。
所以在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的几十年时间里,义渠国一直作为秦国的仆从国而存在着。
而义渠的大片土地,也在名义上属于秦国麾下的一个县。
但是俗话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毕竟义渠终究不是真正属于秦国的势力,他们的存在对于秦国来说也始终是个隐患。
果不其然,公元前318年,魏国国相公孙衍联合楚、赵、韩、燕实行合纵,继而发动五国大军伐秦。
为了得到战争的胜利,公孙衍派人向义渠国送去了大量的财富,将其拉拢到五国麾下。
而义渠本来就是为了利益投靠秦国,如今看到机会到来,自然是当即选择反叛,与五国联合一起攻打秦国。
然而,由于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大涨,即便是独自对战五国联军也丝毫部落下风。
后来又经过张仪的离间计,五国之间发生了内讧,最终导致合纵失败诸国纷纷退去。
腾出手来的秦国,立刻掉头收拾背叛自己的义渠。
公元前314年,秦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入侵义渠,攻占了二十五座城邑。
后来把控秦国朝政的宣太后又设计诛杀了义渠王,从此之后群龙无首的义渠人再也无法恢复从前的实力。
至此,秦国终于将西戎的威胁彻底荡灭。
在义渠覆灭之后,西戎各部的后裔也逐渐被秦国所囊括。
这些蛮夷虽然在发展水平上较为落后,但是却有着极为凶悍的战斗力。
与其打交道多年的秦国人,并没有选择将他们歼灭,反而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将他们融合到本国之内,使其成为秦军当中的一股强大战斗力。
也正是在西戎部落的影响之下,秦军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养成了七国之中最为彪悍的“秦风”。
这也让他们在后来的战争当中,攻无不克,屡战屡胜。
最终奋六世之余烈,造就了大一统的辉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