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太师远征北海归来,恰恰看到皇叔比干的丧事,得知皇叔比干被
纣王剜心而去
,闻仲顿时火冒三丈,大骂纣王办事不对,接着说自己要闭关三天,整理出
治国十策
,再来面见纣王,整个过程纣王敢怒不敢言。
其实整个过程闻仲已经犯了
身为人臣的大忌
,那就是不敬主子,在这个过程闻仲显然已经越级了,没有给
大王留下一点面子
,基本上等于是
架空了大王
,为何纣王会这么容忍闻仲,其重要原因就是。
闻仲才是大商
唯一
的忠臣,其他臣子,
比如黄飞虎,商容,比干
,并不能算是理论上的忠臣,这是为何呢,大家都知道,
身为臣子的第一要素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在这一点上只有闻仲做到了。
皇叔比干和黄飞虎都没有做到,帝辛在刚刚继承大商的王位时,商朝已经
不再是固若金汤
,而是内忧外患,各种流寇四起,这种形势基本上已经威胁到了,商朝的根基,作为一国之君的纣王。
肯定不能亲手
断送了祖宗的江山
,面对周围四处流窜的流寇,纣王肯定要采取措施,这个时候
只有闻仲和帝辛是一条心
,闻太师在外面征战四方,一心一意为大商的江山社稷,但是国内的
皇叔比干,商容。
文臣对于这些诸侯国都是
保守状态
,当时大商最大的威胁,就是西伯侯,但是商容的做法是保持中立,而皇叔比干的做法是和
西伯侯修好,是哄着西周
,这种做法显然是和帝辛的思想不统一。
按理说
臣子有意见可以提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
要为主子解决烦恼的
,当时帝辛最大的烦恼就是西伯侯,而皇叔比干的做法,不仅没有为帝辛解决烦恼,反而多次当着大王的面替
西伯侯求情。
而且背地里还
经常和西伯侯走动,甚至还暗地里帮助西伯侯的儿子
,试想一下,这是一个忠臣该做的么,西伯侯本来就是大王的威胁,但是作为臣子的比干,
却在暗地里讨好西伯侯
,因此也可以看出比干和大王根本就不是一条心。
对于这种臣子,
帝辛还留着干什么
,留在身边
不仅不能为帝辛出谋划策
,而且还经常拖自己的后腿,皇叔比干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臣子,就是
本身很有才,也有治国的才能,但就是和君王的思想不统一。
意思就是,食君之禄,但是
没有忠君之事
,不仅没有积极的
为主子想出解决方案,而且还时不时的拖主子的后腿
,因此就算再有才华,再有治国的才能,君王也不会
珍惜这种臣子
,因为这种
臣子留着无用,弃之可惜。
所以为了一些事情,君王会很容易舍弃这些臣子,这些臣子根本
不是和主子一条心
,留在身边
根本就是浪费粮食
。反观闻太师,确实是
实打实的忠于帝辛,常年在外四处征战,为帝辛解决外患。
虽然有些时候
确实不给帝辛面子
,但是
在大事上的确拿捏得很准确
,比如听说帝辛
剜了比干的心后
,确实大骂
纣王不懂事
,更多的
是一种父亲骂儿子
,闻太师是纣王的师父,毕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但是当提出
定国十策后
,并没有
当场罢免妲己
,
当场处置费仲尤浑
,理论上按照闻太师的权利,
完全有能力先斩后奏
,但是闻太师却没有这么做,因为
闻太师还是懂得君臣之道
,之所以
提出来就是为了平息朝中的怨言。
后面就算
纣王继续任用妲己和费仲尤浑,闻太师也没有继续追究
,这就表明了
闻仲始终是和帝辛一条心,始终是尊重帝辛的面子
,而
比干经常当着帝辛的面,替西伯侯求情,西伯侯本来就是大贤。
也从侧面
体现了纣王的昏庸无道,随意处置西伯侯这种大贤
,身为臣子,把
主子陷入不仁义的境地
,对于
皇叔比干这种臣子,纣王当然不会珍惜
,但是对于闻仲,帝辛
确是非常尊重。
就算闻太师有时候做得很过分,
帝辛也会包容闻太师
,因为整个大商只有闻太师是忠臣,只有
闻太师和纣王是一条心,真正做到了替帝辛解决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