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人也是一个有历史情结的国家。中国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群众,都热爱历史,都喜欢聊历史,但有一位教授认为,中国历史可能并不是万能解药,尤其是国家发展层面,中国历史可能并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老魏,他们说我们没用了
这个观点是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提出来的。
唐世平认为,中国的古代史,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历史,没有什么新意,尤其是国家管理上,可能只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就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和王安石的变法。
除此之外,中国历史就是改朝换代,没有新意,相当乏味,而且权谋盛行,全是讲人治的。皇帝怎么统治大臣,大臣怎么统治百姓。
大家都是为了获取权力。
这样的历史,可能个人看了对个人的心智会有提升,但在国家层面,对国家的管理实在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反而可能有害。
此外,唐教授还认为,过于沉迷于中国历史会导致闭目塞听。
就是我们跟外国交流,往往是中国语境,用中国的思维去思考世界,缺乏一个大世界观下的对话。
唐教授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在世界史的进程上,有一些很值得思考的例子。比如西班牙,他是怎么走向辉煌的。比如英国,他是怎么成为日不落帝国的。论条件,它们并不是特别好啊。
而美国从南北战争之后,更是突飞猛进,直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强。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与其思考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去思考一下世界历史中这些文明的崛起不是更有意义吗?
还有一些国家,比如墨西哥,比如巴西,也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增长,但都没能成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为什么呢。
唐教授认为:现代化就像一个孤岛,而在试图游向这个孤岛的过程中,失败是多数,成功是少数。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要么还在原地踏步,要么困在漩涡中,甚至已经沉没。这些国家的惨痛教训是绝对不能再失去一次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机会的中国必须吸取的。
所以,这些经验与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从这个历史上来说,中国古代历史确实乏味,没有多少可以提供思考的东西。
唐教授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多讲世界史,在科普上,要削减中国历史的比例,加点普通群众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科普,多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近现代史。
唐教授说:中国不能还是品着《甄嬛传》和《武媚娘》来和现代世界相处。
那普通人要想了解世界史,有什么方法呢?
如果要看书,几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在这个类别没有对手,它的全面,它的脉胳让这本书成为普通人了解世界历史最好的案头书。超多的名人推荐这套书。国防科技大学的校长给新生送的书就是这一本。
读者点评:这是一本好书,一部鸿篇巨著,我在Kindle上花了一个月读完,光是摘录就达5万多字,解了我多年的困惑。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正规教育,中学时代历史课也上得不少,但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在接触到更多真相和现实以后,心中的迷惑反而越来越多。除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迷惑和反思,世界是怎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怎么会发生?人和人之间的仇恨怎么会到这样的地步?虽然零零星星看过很多历史著作,不过大都是中国历史,没办法把中国历史和整个世界的历史放在一起做观察比较,更加不知道地球上各个文明的发展消亡,宗教的繁荣昌盛是如何进行的。
这时候碰到这么一本书是一种运气,看完之后,解答了我心中许多疑惑,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可以断言的是,只要刻意去搜,找到这本书是必然的,因为它太经典了,各处都在推荐它。它也是很多国家的历史教科书。
从史前时代到21世纪,作者把每个时代的全球文明放在一起来做比较和阐释,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1500年以前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影响还不算密切,1500年以后,伴随欧洲的工业革命,世界开始频繁的交互起来,每一个文明都深受影响,都逃脱不了。
这本书还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