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3年,秦国名将王翦在攻破楚国都城、俘获楚王负刍时,他并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后,他的孙子王离就会被楚王项羽击败,自己所守护的秦国也即将迎来灭亡,他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人们也会被迫分家避祸。
让王翦更不会想到的是,自己的后人们在几千年后,会成为两个千年的豪门。
一代名将横扫三晋
根据《史记》中记载,王翦从小时候就开始喜欢军事,并且随着秦王嬴政攻打天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王翦的家世并不简单。
首先,喜欢军事并不是舞刀弄枪,而是要熟读韬略,而读书在那时是要有财力和并且有一定身份的世家子弟才行的,普通人并没有多少机会能够读书,并且王翦没立军功便跟随在秦王的身边,可见家世并不简单。
根据王氏家谱记载,王翦的祖上是周室太子晋,因为反对周王毁田筑坝的做法而惹怒周王,被贬到民间。从太子晋的后人宗敬起,开始自称为“王家”,于是便有了王姓。
宗敬的六世子孙时,出了一个曾经当过魏惠王宰相的叫王错的族人,他的儿子就是被后人称为一代奇人的鬼谷子王诩。在这之后又过了五代,有了王翦的父亲王颐。
从太子晋到王颐,一共过了十七代,但王氏家族并没有沉寂,反而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在战国时期有着一定的威望。秦始皇登基不久,王翦便展现出他非凡的军事能力,先是平定长安君成蛟和樊於期的叛乱,又镇压了嫪毐的兵变。
秦始皇在掌握住手中的权力之后,他开始了征服征伐的脚步,王翦则是他军事方面坚定的执行者。
始皇帝十一年,王翦率兵进攻赵国,仅用十八天就拿下了阏与,紧接着一鼓作气接连攻下赵国九座城池。
以防守著名的赵国名将李牧急忙应战,与王翦僵持了近一年的时间,但王翦还是用反间计除掉了对手李牧。没有了李牧的赵国就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病老虎,尽管还有赵葱等将领的抵抗。
但是最终还是被王翦攻下了邯郸、抓住了赵王,至此赵国灭亡。
曾经以胡服骑射威震众国的赵国就这样轰然倒下,让其他国家对秦国心生忌惮。
秦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秦,这正好给了秦始皇灭掉燕国的机会,王翦再次奉命出征,仅用了一年便打败燕国主力军,燕王躲到了北方苟延残喘,燕国已经名存实亡。
秦始皇二十一年,嬴政准备继续进攻楚国,当时大将李信信心满满地打下包票,说只用二十万兵就能拿下楚国,但王翦却建议用六十万。嬴政思虑再三,选择了李信的方案。
然而不久之后,嬴政就接到了秦军大败、多人被斩的消息,只得乘车亲自去请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再次出山,王翦也不推辞,带着儿子王贲一同出征。
王翦一面让王贲在楚国周围打游击,一面自己带着重兵屯在楚国境内并不急于进攻。
秦军整天投石娱乐,甚至开垦农田,楚军则每天枕戈待旦高度紧张,结果等了一天多终于熬不住了。就在楚军撤兵之际,王翦突然进攻,打得楚军大败,并把项羽的爷爷项燕斩杀在蕲地。
丧失了四十万生力军的楚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一年之后活捉楚王负刍。楚国至此也宣布灭亡。可以说,秦国能够一统六国成为霸主,很大程度要归功于王翦。
三世盛名随秦东流
王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王贲继承了他的爵位和荣誉的同时,也继承了王翦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在攻打楚国时,作为侧翼支援的王贲同样夺下了十多座城池,为王翦的整体作战计划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年在攻打魏国的时候,用了水攻计,引黄河水直灌首都大梁城,为秦国夺下了卫国全部疆域。
王翦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灭掉燕国,王贲却在李信的配合下远赴辽东生擒燕王喜,在同年再次挥师攻打代国,把赵国仅存的残余势力全部剿灭。
秦始皇二十六年,当初七雄仅存的一国齐国,在王贲的大军驻扎在齐国边境时,便已经吓得不像样子,齐国大臣们也纷纷献计献策,最终齐王选择了最安全的方法:投降。
至此,秦国正式统一六国,成为真正的统一国家。嬴政没有忘记王家人的功劳,封王贲为通武侯,并在不久之后的巡游天下途中,将王贲随行带在身边。
到这时,王翦和王贲父子的荣誉已经到达顶点,但是在随后不久的一场战斗中,王家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秦始皇嬴政去世之后,秦二世胡亥继承王位,不过他远没有始皇帝那样的雄才伟略,秦国被他搞得大乱,民间百姓纷纷起义。
秦二世在位第三年,由项羽、刘邦组成的联军赶到巨鹿解救被秦将章邯和王翦孙子王离围困的赵王歇,双方数十万大军在巨鹿展开了殊死的厮杀。
虽然秦军在人数和地形上都占有优势,但是由于秦国内部政局不稳,赵高等人频频干扰作战,再加上章邯被说客游说心动,有了投降项羽之心,最终导致秦军配合不利,被项羽、刘邦联军攻破,王离被俘、章邯投降、秦二世在望夷宫自杀。
王离从此再也没有在史书和各种典籍上有过记载,从种种迹象来看,他应该是在被俘之后遭到了不测。
秦国的灭亡,让王家人曾经的荣耀随之湮灭,家人也不得不选择各自逃走。
根据《新唐书》中“宰相世系表”记载,王离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这两人在秦国首都咸阳攻破之前,便已经接到了父亲被俘的消息。
他们知道无论这次秦国的命运如何,王家也一定会遭到大难,于是便急忙安置家丁服从,趁乱离开了咸阳城。
曾经风光无限的王家,从此随着秦王朝的破灭也分裂成两支,随战乱流落到不同的地方,各自开启了不同的生活。
花开两朵千年豪门
据《新唐书》所载,王元、王威起初共同逃往齐地,但被乱兵冲散。王元带着一族到了山东琅琊地区,王威一族则到了山西太原。
这两家人虽然已经落魄,但大族世家的底蕴毕竟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品质,不仅在当地很快扎下了根,而且还迅速发展壮大。
琅琊的王元一族,在西汉时期出了一位王吉,在宣帝年间做到了博士谏大夫,相当于四五品官职。
虽然官职并不高,但在刚刚推翻秦朝不久的西汉能够任职,便已经是王氏家族重新崛起的征兆了。
王吉在世时写下了一部《鲁论》流传,他的儿子王骏也写了一部《鲁王骏论》,王骏同样在西汉朝中任职,官至御史大夫。
最大的成就就是把安乐侯匡衡侵占土地的事情上报皇帝,最终把曾经凿壁偷光认真读书但成名后却贪得无厌的匡衡,给罢免为庶人。
到了东汉时期,琅琊王家经过四百多年的恢复,开始彰显出豪门风范,从青州刺史王仁开始,每一辈人都有名人、名士出现。
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壮大为山东地区首屈一指的门阀,曹魏太尉王祥和他的五个当太守的儿子,晋朝宗正卿王览和他同为高官的六个儿子,在当时的朝中以及百姓中声望极高。
东晋宰相王导,开启了琅琊王氏92任宰相的先河。
在记录汉朝到明朝事件的《二十四史》中,就有先后600多名琅琊王氏被写入正史,这些人的文章、书画、政绩、已经被今天的人们所熟知,例如“书圣”王羲之、“小圣”王献之,还有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王祥等等。
因为王氏家族声望、势力极大,在唐顺宗时还出了一位庄宪皇后,也就是唐先宗李纯的亲生母亲。
在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这里面“王谢”指的就是琅琊王家和陈郡谢家,可见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之大。
当初走到山西安家的王威一族,应该算是回归故里,因为王翦就是山西太原王氏族人,如今王威一族又回到太原安家,这一支王氏同样成为了豪门望族。
东汉末年的王允,就是王威的第十四代孙,也就是给董卓和吕布使美人计的王允。王允的族人到了祁县,成为了太原王氏家族的一支。
东汉的中郎将王柔、王泽兄弟,是王威的第十五代孙,他们的后人到了晋阳,成为了晋阳王氏。
太原王氏虽然曾经遭到过朝代更迭时期的屠杀、政治打压等近乎灭门的威胁,但是都靠着深厚的根基一次次地又重新站了起来。
在太原王氏的后人中,有东晋书法家王坦之,还有写出《滕王阁序》的诗人王勃、作《登鹳雀楼》的王之涣、“诗佛”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政治家王安石,还有阳明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等等,这些人都是太原王氏族人中的佼佼者。
结语
估计,王翦自己都不会想到后人家族会有如此兴盛。不过他也不会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进步,当初的那种依靠皇权的门阀封建体制。
如今已经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人人公平的时代,人们所能够记住的则是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那些人。
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太原王氏》晋祠博物馆
《太仓太原王氏家族文学文化研究》王氏宗亲
《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欧阳修宋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