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定都开封的历史背景中,赵匡胤面临了关于国都选址的争论。976年,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做出了将国都留在开封的决定,结束了一系列的扯皮。然而,对于赵匡胤而言,开封并非他的首选,他更看好洛阳和长安,将开封视作备胎。
这一决定引发了群臣的反对,尤其是以弟弟赵光义为首的“开封派”大臣们。
为何大臣们集体反对迁都洛阳和长安呢?
长安和洛阳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无比,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成为许多王朝建都的首选。
长安依傍于关中平原和潼关、秦岭之险,可以轻松进退,而且地势有利,可实现自给自足。洛阳则四面环山,水路交通便利,易守难攻,控制洛阳相当于控制中原中心。
然而,到了北宋初年,这两座城市已经经历了辉煌和沧桑,不再适合做大国的首都。
长安在唐朝灭亡后,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土地肥力极限、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的关中地区缺粮,以及环境破坏引起的黄土化,都使得长安成为不再适合建都的地方。
而洛阳,虽然地理位置依然有利,但在唐朝时期也遭受了多次战乱,城市受到严重摧残。在五代十国时期,洛阳成为多个短命王朝的首都,再次遭受战火摧残。
在北宋初年,长安和洛阳都已经不再具备作为大国首都的条件。长安变成了边境的前线,频频遭受外敌入侵,而洛阳虽在中原腹地,但历经战乱,城市基础严重受损。尤其是长安,曾经辉煌的关中平原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肥沃,沦为粮食输入的大户。
这使得北宋在选择国都时,长安和洛阳都变得不再适用。
开封成为北宋定都的最终选择,有着地缘关系上的优势。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的西面,开封处于黄淮平原的交界地带。
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使得开封成为水路交通的枢纽,而且漕运的发展使得其水系更为发达。特别是在京杭大运河沟通之后,开封成为了漕运的主要航道。开封在地理位置上不仅靠近北方,更位于华北平原,这有利于北方众人的陆路出行运输。
开封成为天下商旅心目中的交通枢纽,便于快速集结军队,对南方和契丹的拥兵有着战略上的优势。
北宋初期,开封的确是一个经济繁荣、城市化率领先的大都市。
由于地处平原,开封可以容纳城市的外拓,成为北宋城市化率领先的原因之一。经济上,水路交通的便利使得开封成为商业繁荣的中心,南北文化经济的交流也因此得以实现。
此外,开封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南方士族势力的崛起,避免了中枢被北方民族垄断的情况。
然而,尽管选择开封作为国都有其地理优势,赵匡胤也清楚其防守上的劣势。
他曾表示开封无险可守,而且在漕运的影响下,养着海东青的女真骑兵不断南下,导致北宋的军队分散,无法有效防御。开封的地理平原成为女真骑兵的理想战场,北宋军队无法有效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