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很残酷,那些所谓的大帝和盛世,都是忽悠的。
《汉书·昭帝纪》道:“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个汉武大帝,被吹捧到了天上,实际上对匈奴的所有作战,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形式相互消耗的,在加上迁茂林,把地方大户强制转移到离自己的控制区,造成各地萧条衰败,天灾人祸不断,汉武帝要死才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下了罪己诏,可惜死去的人,回不了了。
不过可能会说,汉武帝时期人口普查不严谨,那我们来个严谨的,就是康熙大帝,这也是被捧到很高位置的一位大帝。
明朝自隆庆开关解海之后,明朝长期困扰的倭寇突然就不见了,人也不再移民海外,加上美洲高产农作物传人中国,并在华南地区普及和推广,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时,人口就已经达到1.5亿。
从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2年),在这个期间爆发的饥荒、农民起义、旱灾、水灾、蝗灾、鼠疫、天花以及清军等在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很多地方人口损失。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88,486,000人(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第五卷》)到顺治十七年(1660):135,000,000人(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也就是说顺治时期,人口已经过亿,但是康熙当了50年皇帝之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当时人口只有9千万左右,而且数据绝对可靠,康熙帝为确实掌握人口数,宣布永不加赋,自康熙五十二年起人口数字分成应缴税的“人丁户口”和不需缴税的“盛世滋生人丁”。
如果感觉有疑义,我们在加入雍正时期的数据,雍正二年(1724年)人丁26,111,953户,雍正十二年(1734年)人丁27,355,462户,您没看错,10年的时间,只增长几百万人,但是康熙几十年的时间,人口消耗了几千万人。
康熙后期实行了从中央到地方均不得随著人口的增加而增税。除补不易,弊端又无法避免。所以采取摊丁入地政策,废除人头税(丁税),并入土地税内。这使得无产者没有纳税负担,而地主的负担增加,对于清朝人口的持续增加、减缓土地兼并、以及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而雍正时期加以贯彻和实施,老百姓才有个安稳日子过。
康熙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平定三番,其实不就是当初答应给人家的承诺要收回吗?八年时间,把经济最繁华的华南华东折腾了一遍,死的死,逃的逃,这次动乱人口折损超过千万以上,之后为了收复台湾,对沿海各省再次实行海禁,再次造成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也对蒙古戈尔丹部进行毁灭性屠杀,想想都可怕,还好您老只做了61年,要是再折腾几年,会是神马结果?
说白了,中国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只要您不折腾,按时耕作,休养生息,老百姓自然会有小日子过。